一种高效舱内泥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274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舱内泥泵,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有内胆,所述外壳体的端面设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内侧设有前盖,且前盖与内胆配合,所述内胆的内部设有叶轮,所述前盖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叶轮防磨环,所述叶轮防磨环与叶轮配合,所述前盖的内侧设有吸口衬套,所述叶轮远离前盖的一侧设有叶轮挡板,所述叶轮挡板与外壳体构成水封室,所述外壳体远离端盖的一侧设有传动结构。该高效舱内泥泵,传动结构与外壳体固定,同时在泵轴与外壳体的配合处设置多个轴封,通过轴套和多个L形结构的第一密封件配合,从而使得内胆中的泥沙不会进入传动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传动结构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舱内泥泵
本技术涉及一种泥泵
,具体是一种高效舱内泥泵。
技术介绍
泥泵主要是运用水的运动来完成疏浚的目的,它将水下层经过机械或高压水切割使之松动,并使泥土和水相混合,形成一定浓度的泥水混合体,然后通过安装在穿上的泥泵吸口将泥浆吸入泥泵,并输送至挖泥船内,以实现清淤的功能。泥泵在工作时会将泥水混合物经过泵壳内部后送出,现有的泥泵在工作时容易出现泵壳和传动机构的连接触出现渗漏现象,若长时间使用将增加传动件的磨损,降低使用寿命;同时当出现故障时,泵壳的拆卸较为困难,劳动量大,费时费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高效舱内泥泵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舱内泥泵,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舱内泥泵,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内部设有内胆,所述外壳体的端面设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内侧设有前盖,且前盖与内胆配合,所述内胆的内部设有叶轮,所述前盖靠近外壳体的一侧设有叶轮防磨环,所述叶轮防磨环与叶轮配合,所述前盖的内侧设有吸口衬套,所述叶轮远离前盖的一侧设有叶轮挡板,所述叶轮挡板与外壳体构成水封室,所述外壳体远离端盖的一侧设有传动结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胆通过外壳体与传动结构连接固定,所述叶轮与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外壳体靠近传动结构的一侧与内胆构成轴侧密封结构。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结构包括轴承壳体、泵轴、轴承、轴封和轴承底座,所述轴承底座位于轴承壳体底部,所述泵轴通过轴承固定于轴承壳体的内部,所述泵轴与外壳体的配合处设有多个轴封。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轴封包括多个L形结构的第一密封件和轴套,所述轴套一侧的泵轴上设有三拼卡环。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叶轮与外壳体内部的流道配合,所述叶轮的中部设有叶轮鼻帽,所述叶轮鼻帽的内侧与泵轴配合,且泵轴延伸至叶轮内侧与叶轮鼻帽对应的位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叶轮防磨环为高铬铸铁材质,且叶轮防磨环通过螺栓与前盖固定连接,所述叶轮防磨环与前盖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吸口衬套为高铬铸铁材质,且吸口衬套通过螺栓分别与外壳体和前盖固定连接,所述前盖上的吸入口与水下泵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当泥泵需要拆卸时,只需将端盖、前盖、吸口衬套和叶轮防磨环拆下即可对内胆的内部进行清理、检修和更换,由于体积和重量都较大,避免拆卸时出现事故,在拆卸端盖和前盖时可采用专用的辅助工具,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2、本技术中,传动结构与外壳体固定,同时在泵轴与外壳体的配合处设置多个轴封(水封),通过轴套和多个L形结构的第一密封件配合,从而使得内胆中的泥沙不会进入传动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传动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采用油封时漏油带来的污染环境。3、本技术中,为保持叶轮的长时间工作,在叶轮的两侧分别设置叶轮挡板和叶轮防磨环,从而减少因淤泥挤压叶轮导致叶轮发生偏移产生与内胆的磨损,保证叶轮和泥泵的长久高效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高效舱内泥泵的侧视图。图2为高效舱内泥泵的正视图。图3为高效舱内泥泵的内部结构图。图4为高效舱内泥泵在清水中工作的扬程特性曲线图。图5为高效舱内泥泵在清水中工作的功率特性曲线图。图6为高效舱内泥泵在清水中工作的效率特性曲线图。图中:1、外壳体;2、内胆;3、端盖;4、前盖;5、叶轮;6、叶轮防磨环;7、吸口衬套;8、叶轮挡板;9、轴承壳体;10、泵轴;11、轴承;12、轴封;1201、第一密封件;1202、轴套;1203、三拼卡环;13、轴承底座;14、叶轮鼻帽;15、第二密封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请参阅图1-6,一种高效舱内泥泵,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内部设有内胆2,外壳体1的端面设有端盖3,端盖3的内侧设有前盖4,且前盖4与内胆2配合,内胆2的内部设有叶轮5,前盖4靠近外壳体1的一侧设有叶轮防磨环6,叶轮防磨环6与叶轮5配合,前盖4的内侧设有吸口衬套7,叶轮5远离前盖4的一侧设有叶轮挡板8,叶轮挡板8与外壳体1构成水封室,外壳体1远离端盖3的一侧设有传动结构。本泥泵在拆卸时,只需将端盖3、前盖4、吸口衬套7和叶轮防磨环6拆下即可对内胆2的内部进行清理、检修和更换,同时为了便于端盖3和前盖4的拆卸(由于体积和重量都较大,避免拆卸时出现事故),还可采用专用的辅助工具,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传动结构与外壳体1固定,同时在泵轴10与外壳体1的配合处设置多个轴封12(有需要时还可设置沙水分离结构,以免泥沙进入密封部件内,同时还能对密封部件进行润滑和冷却),通过轴套1202和多个L形结构的第一密封件1201配合,从而使得内胆2中的泥沙不会进入传动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传动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采用油封时漏油带来的污染环境。内胆2通过外壳体1与传动结构连接固定,叶轮5与传动结构传动连接,外壳体1靠近传动结构的一侧与内胆2构成轴侧密封结构,减少泥沙从外壳体1和内胆2与泵轴10的配合处产生泄漏,进一步提高密封件的密封效果;传动结构包括轴承壳体9、泵轴10、轴承11、轴封12和轴承底座13,轴承底座13位于轴承壳体9底部,泵轴10通过轴承11固定于轴承壳体9的内部,泵轴10与外壳体1的配合处设有多个轴封12;轴封12包括多个L形结构的第一密封件1201和轴套1202,轴套1202一侧的泵轴10上设有三拼卡环1203;叶轮5与外壳体1内部的流道配合,叶轮5的中部设有叶轮鼻帽14,叶轮鼻帽14的内侧与泵轴10配合,且泵轴10延伸至叶轮5内侧与叶轮鼻帽14对应的位置;叶轮防磨环6为高铬铸铁材质,且叶轮防磨环6通过螺栓与前盖4固定连接,叶轮防磨环6与前盖4之间设有第二密封件15;吸口衬套7为高铬铸铁材质,且吸口衬套7通过螺栓分别与外壳体1和前盖4固定连接,前盖4上的吸入口与水下泵连通。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本泥泵在拆卸时,只需将端盖3、前盖4、吸口衬套7和叶轮防磨环6拆下即可对内胆2的内部进行清理、检修和更换,由于体积和重量都较大,避免拆卸时出现事故,在拆卸端盖3和前盖4时可采用专用的辅助工具,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传动结构与外壳体1固定,同时在泵轴10与外壳体1的配合处设置多个轴封12,通过轴套1202和多个L形结构的第一密封件1201配合,从而使得内胆2中的泥沙不会进入传动结构,从而大大提高传动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避免采用油封时漏油带来的污染环境。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舱内泥泵,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设有内胆(2),所述外壳体(1)的端面设有端盖(3),所述端盖(3)的内侧设有前盖(4),且前盖(4)与内胆(2)配合,所述内胆(2)的内部设有叶轮(5),所述前盖(4)靠近外壳体(1)的一侧设有叶轮防磨环(6),所述叶轮防磨环(6)与叶轮(5)配合,所述前盖(4)的内侧设有吸口衬套(7),所述叶轮(5)远离前盖(4)的一侧设有叶轮挡板(8),所述叶轮挡板(8)与外壳体(1)构成水封室,所述外壳体(1)远离端盖(3)的一侧设有传动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舱内泥泵,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内部设有内胆(2),所述外壳体(1)的端面设有端盖(3),所述端盖(3)的内侧设有前盖(4),且前盖(4)与内胆(2)配合,所述内胆(2)的内部设有叶轮(5),所述前盖(4)靠近外壳体(1)的一侧设有叶轮防磨环(6),所述叶轮防磨环(6)与叶轮(5)配合,所述前盖(4)的内侧设有吸口衬套(7),所述叶轮(5)远离前盖(4)的一侧设有叶轮挡板(8),所述叶轮挡板(8)与外壳体(1)构成水封室,所述外壳体(1)远离端盖(3)的一侧设有传动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舱内泥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2)通过外壳体(1)与传动结构连接固定,所述叶轮(5)与传动结构传动连接,所述外壳体(1)靠近传动结构的一侧与内胆(2)构成轴侧密封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舱内泥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结构包括轴承壳体(9)、泵轴(10)、轴承(11)、轴封(12)和轴承底座(13),所述轴承底座(13)位于轴承壳体(9)底部,所述泵轴(10)通过轴承(11)固定于轴承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彬文武朱家杰张勇万玮龙郭贵陈选邓学成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上海航道装备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