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冷却系统、配套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
本技术涉及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冷却系统、配套冷却系统和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氢气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高能效的能源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能源动力设备中,现阶段已有部分汽车、轮船、飞机等采用氢气作为燃料能源。目前较为高效安全的储氢技术为合金储氢,合金储氢装置是用来储存和释放氢气的装置,储氢合金置于装置内部的容器中。储氢合金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如TiFe、TiMn、V系、镧系金属等,同时放出热量。其后,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它们又会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储氢合金吸氢的过程主要分为三步:第一步,随着氢气不断充入合金储氢装置内,装置内压力增加,金属吸氢,形成含氢固溶体,固溶氢的金属相称为α相;当达到氢在金属中的极限溶解度时,α相与氢反应,生成氢化物相,即β相。第二步,当继续加氢时,装置压力不变,而氢在恒压下被金属吸收,此过程两相(α+β)互溶。第三步,当所有α相都变为β相时,全部金属都变成金属氢化物,如再充入氢气,装置内压力显著增加,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车载的合金储氢装置进液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出液端相连;所述合金储氢装置进液端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出液端相连,所述第三管道位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内;/n所述第一接口与配套冷却系统的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配套冷却系统的第四接口相连;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用于通过所述配套冷却系统提供的冷却液为所述车载冷却系统进行循环冷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车载的合金储氢装置进液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出液端相连;所述合金储氢装置进液端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出液端相连,所述第三管道位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内;
所述第一接口与配套冷却系统的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配套冷却系统的第四接口相连;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用于通过所述配套冷却系统提供的冷却液为所述车载冷却系统进行循环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内的温度;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车载的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用于:
当测得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高于第一阈值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包括多个合金储氢瓶;所述多个合金储氢瓶以并联方式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第六接口,所述第六接口位于所述第三管道的上部;
所述第六接口上设有第一切换装置,所述第一切换装置与所述控制器相连,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当收到排空信号后,打开所述第一切换装置;若监测到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一切换装置,关闭所述第一切换装置。
5.一种配套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套冷却系统包括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循环液泵和制冷装置,所述循环液泵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制冷装置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所述制冷装置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循环液泵相连;
所述第三接口与车载冷却系统的第一接口相连,所述第四接口与所述车载冷却系统的第二接口相连;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为与所述车载冷却系统进行循环冷却的接口。
6.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车载的合金储氢装置进液端相连,所述第二接口通过第二管道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出液端相连;所述合金储氢装置进液端通过第三管道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出液端相连,所述第三管道位于所述合金储氢装置内;
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循环液泵和制冷装置,所述循环液泵通过第四管道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制冷装置通过第五管道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所述制冷装置通过第六管道与所述循环液泵相连;
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相连,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刘洋成,温建权,代木,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佳华利道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