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1912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以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的片状结构,下端设置有钻尖第一定位斜面和钻尖第二定位斜面,钻尖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与相邻的钻尖第一定位斜面或钻尖第二定位斜面呈倾斜状态,钻尖第一安装面和第二安装面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呈上窄下宽的燕尾结构,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以可换钻尖的最上端从中轴线CL开始向两侧最大直径处延伸;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毗邻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以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为边缘,设置有钻尖第一排屑槽和钻尖第二排屑槽;在钻尖第一排屑槽和钻尖第二排屑槽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紧固过孔和第二紧固过孔,可换钻尖稳定地固定在钻杆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
本技术涉及一种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属于切削刀具

技术介绍
目前,孔加工工艺中,硬质合金钻头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大直径的钻孔加工中,整体硬质合金钻头造价昂贵;尤其在高速高效钻孔加工中,内冷式整体硬质合金钻头的造价就更高,换头钻成为低成本加工的必然技术路径。现有已公开的技术方案存在以下不足:例如:专利号为PCT/IL2005/000999的专利公开了“切削刀具、切削头和切削刀具组件”,应用于钻孔工具时,存在柄部的接收部分过于单薄,多次更换钻尖后夹紧力减小,进而导致钻头失效的问题。专利申请号为201710517688.4中国专利公开了“高稳定性自定心钻头钻尖”,钻尖采用柱销定位通过旋转锁紧安装在刀杆上。这种安装方式定位较为准确,但最大的问题是刀杆的安装部分结构单薄,多次装夹后很容易发生疲劳,存在夹紧力减小进而导致可换钻尖钻头失效的情况。专利号为201510252190.0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换刀头式结构的钻头”,采用柱销定位,通过柱销侧压面螺钉紧固;同样也存在刀杆安装部分结构单薄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特点是:是以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的片状结构,下端设置有钻尖第一定位斜面和钻尖第二定位斜面,钻尖第一安装面、第二安装面与相邻的钻尖第一定位斜面或钻尖第二定位斜面呈倾斜状态,钻尖第一定位斜面、钻尖第二定位斜面与钻杆第一定位斜面和钻杆第二定位斜面相配合,使可换钻尖与钻杆以公共轴线CL同轴;相邻钻尖第一安装面和钻尖第二安装面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面和第二限位面的片状结构,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形成上窄下宽的燕尾结构;按照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分布,设置有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以可换钻尖的最上端从中轴线CL开始向两侧最大直径处延伸;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是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最外缘假想圆柱的一部分,具有宽度并呈螺旋状;毗邻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以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为边缘,设置有钻尖第一排屑槽和钻尖第二排屑槽,钻尖第一排屑槽和钻尖第二排屑槽为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在可换钻尖上以轴线CL为基准按照螺旋方式并顺着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的自然延伸;在钻尖第一排屑槽和钻尖第二排屑槽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紧固过孔和第二紧固过孔。进一步地,上述的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中,钻尖第一定位斜面与钻尖第二定位斜面在结构上与公共轴线CL中心对称并呈空间V形布置,空间夹角为100°~140°。进一步地,上述的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中,钻尖第一安装面、钻尖第二安装面与相邻的钻尖第一定位斜面或钻尖第二定位斜面呈倾斜,夹角为90°~100°。进一步地,上述的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中,第一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面形成上窄下宽的燕尾结构,其燕尾夹角为5°~20°。进一步地,上述的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中,第一切削刃和第二切削刃呈直线、圆弧或者适应切削作用的空间曲线形状。进一步地,上述的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中,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的最外缘切线与轴线CL形成螺旋角,螺旋角为15°~35°。进一步地,上述的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中,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的宽度为可换钻尖直径的0.05~0.1倍。进一步地,上述的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中,第一棱边和第二棱边在轴线CL的方向上的距离为棱边长度,棱边长度为可换钻尖直径的0.3~1.0倍。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可换钻尖的下部具有对称倾斜定位面,钻杆的上部设置有安装结构,安装结构的槽具有相同角度的钻杆定位斜面;可换钻尖与钻杆的定位结构空间角度相同并可配合,安装后,可换钻尖和钻杆拥有共同的公共轴线CL,可换钻尖稳定地固定在钻杆上;②可换钻尖的第一排屑槽和钻尖第二排屑槽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紧固过孔和第二紧固过孔;安装时,通过两个紧固螺钉锁紧,再通过两个限位螺钉抵接,将可换钻尖稳定地固定在钻杆上,连接牢固且成为一个整体;③可通过两个紧固螺钉将可换钻尖与钻杆安装在一起,组合成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头,用于执行钻孔加工,实现在使用中不拆卸刀杆的情况下,方便更换可换钻尖;④工作时按CCW旋向进行,切削平稳;可以根据工件材料,选择不同可换钻尖的材质牌号以及几何特征;具有结构简洁、定位准确、力学强度高等特点,安装可靠,能够显著提高可换钻尖的使用寿命,成本低、经济性好。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可换钻尖的正面视图;图2:可换钻尖的侧面视图;图3:可换钻尖与钻杆的装配立体示意图;图4:钻杆的立体示意图;图5:可换钻尖与钻杆的正面装配局部视图;图6:可换钻尖与钻杆的侧面装配局部视图;图7:图5的X-X剖视图;图8:图6的T-T剖视图;图9:具有冷却通道的钻杆示意图;图10:钻杆的局部示意图;图11:可换钻尖与钻杆的安装应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方位术语和次序术语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如图1~3所示,可换钻尖200,是以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的片状结构,下端设置有钻尖第一定位斜面205A和钻尖第二定位斜面205B,钻尖第一定位斜面205A与钻尖第二定位斜面205B在结构上与公共轴线CL中心对称并呈空间V形布置,空间夹角为100°~140°,钻尖第一安装面207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特征在于:为以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的片状结构,下端设置有钻尖第一定位斜面(205A)和钻尖第二定位斜面(205B),钻尖第一安装面(207A)、钻尖第二安装面(207B)与相邻的钻尖第一定位斜面(205A)或钻尖第二定位斜面(205B)呈倾斜状态;相邻钻尖第一安装面(207A)和钻尖第二安装面(207B)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面(204A)和第二限位面(204B)的片状结构,第一限位面(204A)与第二限位面(204B)形成上窄下宽的燕尾结构;按照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分布,设置有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以可换钻尖(200)的最上端从中轴线CL开始向两侧最大直径处延伸;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是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最外缘假想圆柱的一部分,具有宽度并呈螺旋状;毗邻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以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为边缘,设置有钻尖第一排屑槽(203A)和钻尖第二排屑槽(203B),钻尖第一排屑槽(203A)和钻尖第二排屑槽(203B)为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在可换钻尖(200)上以轴线CL为基准按照螺旋方式并顺着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的自然延伸;在钻尖第一排屑槽(203A)和钻尖第二排屑槽(203B)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紧固过孔(206A)和第二紧固过孔(206B)。/n...

【技术特征摘要】
1.对称斜面定位可换钻尖,其特征在于:为以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的片状结构,下端设置有钻尖第一定位斜面(205A)和钻尖第二定位斜面(205B),钻尖第一安装面(207A)、钻尖第二安装面(207B)与相邻的钻尖第一定位斜面(205A)或钻尖第二定位斜面(205B)呈倾斜状态;相邻钻尖第一安装面(207A)和钻尖第二安装面(207B)的下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面(204A)和第二限位面(204B)的片状结构,第一限位面(204A)与第二限位面(204B)形成上窄下宽的燕尾结构;按照轴线CL呈360°中心对称分布,设置有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以可换钻尖(200)的最上端从中轴线CL开始向两侧最大直径处延伸;左右两侧设置有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是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最外缘假想圆柱的一部分,具有宽度并呈螺旋状;毗邻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以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为边缘,设置有钻尖第一排屑槽(203A)和钻尖第二排屑槽(203B),钻尖第一排屑槽(203A)和钻尖第二排屑槽(203B)为第一切削刃(202A)和第二切削刃(202B)在可换钻尖(200)上以轴线CL为基准按照螺旋方式并顺着第一棱边(201A)和第二棱边(201B)的自然延伸;在钻尖第一排屑槽(203A)和钻尖第二排屑槽(203B)的中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紧固过孔(206A)和第二紧固过孔(206B)。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沃钛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