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8162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纤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光纤沿其长度方向在具有不同直径的区域之间交替,选择所述坯棒的折射率和所述光纤的直径,以便光纤在大于1480纳米的波长处具有交替的正、负色散区,最好还具有较低的净色散和色散斜率。一种较佳的分布曲线包括一个被包层区包裹着的纤芯区,所述纤芯区具有一中央纤芯区,其相对所述包层区增加掺杂,所述中央纤芯区被一凹坑区包裹着,所述凹坑区相对所述包层区减少掺杂,并且所述凹坑区被一环区包裹着,所述环区相对所述包层区增加掺杂。(*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其中所述光纤的光学特性沿其长度作系统的变化。该方法对于制造色散受控制(DM)的单模光纤特别有用。
技术介绍
近年来波分复用和放大器的出现对系统降低光纤色散和色散斜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先已揭示了几种制造色散受控光纤的专用方法,它们能很好地处理这些性能。例如,参见申请日为1997年4月23日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8/844,997号(Berkey等人),以及申请日为1996年1月11日的美国专利申请第08/584,868号。此两项专利申请的内容皆通过引用包括在此。到目前为此,已有的许多方法相对较为复杂,因此这些方法的成本会因其复杂性而高于更标准的制造方法。希望开发另一种更容易的,其中所述光纤的色散特性沿光纤的纵向在正负之间变化,特别是在1550纳米的工作窗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沿长度方向具有不同直径的光纤,以及制造这种光纤的方法。如此选择光纤预制棒的折射率分布曲线,致使当把光纤预制棒拉丝成沿长度方向具有不同直径的光纤时,在1550纳米工作窗口(最好在大约1480纳米和大约1625纳米之间的工作窗口)中,该光纤沿其纵向(即,对应于不同直径的区域)在负、正色散区之间变化。在较佳实施例中,光纤在1550纳米工作窗口中沿光纤长度方向在负、正色散斜率区之间变化。最好,负色散区对应于负色散斜率区,而正色散区对应于正色散斜率区。所称之不同直径意味着这些交替分段之间的直径差足以沿光纤长度产生明显不同的色散特性。例如,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交替分段直径的数值差大于3微米,最好大于5微米。不是任何折射率分布曲线都能用来产生沿长度方向具有变化的负、正色散特性的光纤的。例如,标准单模光纤的色散随直径变化非常小,特别在1550纳米处。一族最佳的折射率分布曲线能使光纤在沿长度方向被拉丝成不同直径时具有所需的交替色散特性,该折射率分布曲线包括一个被包层区包裹着的纤芯区,其中纤芯区具有一中央纤芯区,其相对所述包层区增加掺杂,所述中央纤芯区被一凹坑区包裹着,所述凹坑区相对所述包层区减少掺杂,并且所述凹坑区被一环区包裹着,所述环区相对所述包层区增加掺杂。以下将进一步讨论这类分布曲线的较佳半径和Δ%值。所得的光纤沿其长度方向在负、正色散和负、正色散斜率区之间变化,并且其净色散和色散斜率都相对较低。依照本专利技术制造的较佳光纤在1550纳米处具有小于1.0ps/nm-km的净色散,并且在1480纳米至1625纳米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小于0.03ps/nm2-km的色散斜率。更好的是,在1480-1625纳米的波长范围内,色散为0.5ps/nm-km,色散斜率小于0.01ps/nm2-km。依照本专利技术制造的最佳光纤在1550纳米片具有小于0.1ps/nm-km的色散,在1480纳米至1625纳米的波长范围内具有小于0.005ps/nm2-km的色散斜率。可以用现代反馈控制环路来控制向下送料速率和拉丝速度,以便控制光纤直径。通过改变牵引(光纤提起)速率以至拉丝速度,可以最快地实现光纤O.D.变化。结果,当牵引速率改变时,光纤纤芯的直径也变化,从而使得不同直径之间的过渡区保持相对较短。在较佳实施例中,对光纤如此拉丝,以便不同直径分段的外部光纤直径的数值差大于3微米,更好的是大于5微米,最好大于10微米,这里所述外部光纤直径量至光纤的外直径处。同样,光纤宜在长度处于100米和3km之间的分段之间交替,更好的是,交替分段的长度至少为250米,但小于2km。本专利技术的附加特征和优点将在以下的详细描述中叙述,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可以从描述(包括以下的详细描述、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清楚其中的一部分,或者通过实践这里描述的专利技术来认识这些特征和优点。应该理解,上述一般性描述和后面的详细描述都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举例,这些描述试图提供一个概述或框架,以便理解所要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性能和特性。附图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它们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起说明本专利技术原理和工作情况的作用。附图概述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依照本专利技术用于制造光纤的第一分布曲线,其中所述光纤的色散特性沿其长度方法在负、正之间变化。图2示出依照本专利技术用于制造光纤的第二折射率分布曲线,其中所述光纤的色散特性沿其长度变化。较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制造这样一种玻璃光纤预制棒,其折射率分布曲线足以产生下列特性,即当光纤被拉成沿其长度具有不同直径的光纤时,该光纤在负色散区域和正色散区域之间以及1550纳米工作窗口内的负色散斜率区域和正色散斜率区域之间也是沿其纵向长度(即,对应于具有不同直径的区域)变化的。图1和图2示出了这种纤芯折射率分布曲线。在图1和图2中,包层的折射率对应于Y轴上的0。图1和图2所示的两条分布曲线都呈现出一个增加掺杂的中心线纤芯区,其周围围绕着一个凹坑和一个增加掺杂的环。中心线区域和环之间的凹坑最好相对包层进行减少掺杂。图1和图2所示的分布曲线类型包括一中央纤芯区和一个被压低的凹坑纤芯区,其中中央纤芯区相对包层(在包层中,Δ=(n12-n22)/2n12)具有大约在+0.5和1.5之间的Δ百分数,而被压低的凹坑包围中央纤芯区。相对于包层,被压低的凹坑最好在-0.15Δ%的范围内,或者更小(最好不低于-0.7Δ%),其中Δ=(n12-n22)/2n12。还可以使用可选择的增加掺杂的的环。在一些较佳实施例中,使用增加掺杂的环,环的Δ%在+0.10和+0.8之间。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中央纤芯的Δ%大约为0.85,被压低凹坑的Δ%为-0.4,而包围在压低凹坑周围的环的Δ%大约为4.1%。最好如此选择三个分层的半径(量至与x轴的外推交点,这里x轴等于包层的折射率),致使如果第一中心线增杂分层的半径取为a,凹坑部分的半径取为b,那么b/a宜在大约1.5和3.0之间,最好在大约2和2.5之间。如果可选择环的外半径为c,那么c/a最好在大约2.5和3.0之间。图1和图2所示的分布曲线满足这些半径限制,并且其中央纤芯区的△%在大约+0.7和1.0之间,被压低凹坑的Δ%在-0.25至-0.5的范围内,而包裹在被压低凹坑周围的环的Δ%在大约+0.2%至+0.8%的范围内。这种折射率分布曲线可以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技术来制造,但最好用化学汽相沉积技术来制造,诸如外部汽相沉积(OVD)工艺、汽相轴向沉积(VAD)工艺、或者内部汽相沉积(MCVD)工艺。较佳的制造技术是通过OVD。可以用传统的掺杂材料对石英掺杂,例如,用氧化锗来增杂,用氟来降杂。在制备了具有所需纤芯折射率分布曲线的预制棒后,将预制棒拉成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具有不同直径的光纤。所称的不同直径意味着这些交替部分之间的直径差足以沿光纤的长度方法产生明显的不同特性。例如,可以用大于3微米的差,最好用大于5微米的差来分别不同的直径。图1所示的纤芯分布曲线具有对纤芯直径非常敏感的色散特性。通常,为了便于控制制造过程,提供高生产量,光纤制造商偏爱较大的纤芯直径容限,而这种敏感性被视为较差的属性。然而,我们发现通过使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简单地将预制棒坯棒拉成不同的外部光纤直径,可以有利地使用图1所示分布曲线的敏感性实现色散控制。以下表1给出了一光纤在1550纳米处的色散特性,其中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纤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一光纤预制棒拉成一根沿其长度方向在不同直径的分段之间交替的光纤,选择所述预制棒的折射率和所述光纤的直径,以便光纤在大于1480纳米的波长处具有交替的正、负色散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E伯基
申请(专利权)人:康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