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板组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1163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板组件及车辆,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第一冷却板之间间隔开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至少部分正对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却板组件中设置有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板分别在上下两侧对电芯进行加热或冷却,同时第一冷却板内的第一冷却流道与第二冷却板内的第二冷却流道的流动方向相反,以进一步提高对电芯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电池冷却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板组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电池对于温度比较敏感,需要通过电池包内的热管理系统对其进行温度控制,使其一直工作在最优的范围,通过使用液冷系统调节电池温度,可以提高电池包的使用性能。由于电芯上下表面之间的热导率比较低,造成加热或者冷却过程中产生温度梯度,严重影响电芯的温度一致性。而冷却板的单面冷却和加热造成电芯温差大,此外加热和冷却的速度比较慢,无法满足高功率的输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却板组件,该冷却板组件中设置有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第一冷却板与第二冷板分别在上下两侧对电芯进行加热或冷却,同时第一冷却板内的第一冷却流道与第二冷却板内的第二冷却流道的流动方向相反,以进一步提高对电芯的换热效率。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冷却板组件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板组件包括:第一冷却板,所述第一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板,所述第二冷却板与所述第一冷却板之间间隔开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至少部分正对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板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冷却板和第二冷却板分别对电芯中正对的两个表面进行换热,以提高冷却板组件的换热效率和换热速度,而设定第一冷却流道与第二冷却流道中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更加均衡地对电芯进行换热,使电芯的整体温度更加均衡,提高电芯整体温度的一致性,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保证了电芯的工作状态。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冷却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正对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中的一个构造为进液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三开口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出液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正对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中的一个构造为进液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四开口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出液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板与所述第二冷却板的结构相同。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包括第一子冷却流道和第二子冷却流道,所述第一子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包括第三子冷却流道和第四子冷却流道,所述第三子冷却流道和所述第四子冷却流道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连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子冷却流道、第二子冷却流道、第三子冷却流道和所述第四子冷却流道均包括:第一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板或所述第二冷却板的中部且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口或所述第三开口连通;第二管段,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段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管段构造为蛇形管且在朝向所述第一冷却板或所述第二冷却板的边缘延伸,所述第二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口或所述第四开口连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子冷却流道与所述第二子冷却流道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板和/或所述第三子冷却流道与所述第四子冷却流道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冷却板。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板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开口和两个所述第二开口,两个所述第一开口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开口之间;所述第二冷却板上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三开口和两个所述第四开口,两个所述第三开口设置于两个所述第四开口之间。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冷却板组件还包括: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冷却液进口,所述进液管的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连通;出液管,所述出液管设置有冷却液出口,所述出液管的分别与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第三开口连通。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均包括:总流路,所述总流路上设置有所述冷却液进口或所述冷却液出口;第一支路、第二支路、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所述第一支路、所述第二支路、所述第三支路和所述第四支路分别将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第四开口连通或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第三开口连通。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车辆。根据本技术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冷却板组件,由于根据本技术的车辆上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冷却板组件,因此该车辆中的电芯换热效果好,冷却板组件可以有效地提高电芯的换热效率,提高电芯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延长电芯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液管和出液管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冷却板组件1,第一冷却板11,第一冷却流道111,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113,第二冷却板12,第二冷却流道121,第三开口122,第四开口123,进液管13,出液管14,总流路131,第一支路132,第二支路133,第三支路134,第四支路135,第一子冷却流道101,第二子冷却流道102,第三子冷却流道103,第四子冷却流道104,第一管段101a,第二管段101b。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组件1。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板组件1包括第一冷却板11和第二冷却板12。第一冷却板11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111,第二冷却板12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121,第二冷却板12与第一冷却板11间隔开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第二冷却流道121与第一冷却流道111的至少部分正对且第二冷却流道121内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与第一冷却流道111内的冷却液的流动方向相反。相关技术中,电池对于温度比较敏感,需要通过电池包内的热管理系统对其进行温度控制,使其一直工作在最优的范围,通过使用液冷系统调节电池温度,可以提高电池包的使用性能。由于电芯上下表面之间的热导率比较低,造成加热或者冷却过程中产生温度梯度,严重影响电芯的温度一致性。而冷却板的单面冷却和加热造成电芯温差大,此外加热和冷却的速度比较慢,无法满足高功率的输出。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板组件1,通过设置第一冷却板11和第二冷却板12分别对电芯的上下表面进行加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冷却板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冷却板(11),所述第一冷却板(11)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111);/n第二冷却板(12),所述第二冷却板(12)与所述第一冷却板(11)之间间隔开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冷却板(12)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121),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21)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的至少部分正对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21)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板组件(1),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冷却板(11),所述第一冷却板(11)内设置有第一冷却流道(111);
第二冷却板(12),所述第二冷却板(12)与所述第一冷却板(11)之间间隔开以形成电芯容纳空间,所述第二冷却板(12)内设置有第二冷却流道(121),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21)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的至少部分正对且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21)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内的冷却液流动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板(1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一开口(112)和第二开口(113),所述第二冷却板(1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三开口(122)和第四开口(123);
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第三开口(122)正对且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第三开口(122)中的一个构造为进液口,所述第一开口(112)与所述第三开口(122)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出液口;
所述第二开口(113)与所述第四开口(123)正对且所述第二开口(113)与所述第四开口(123)中的一个构造为进液口,所述第二开口(113)与所述第四开口(123)中的另一个构造为出液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板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板(11)与所述第二冷却板(12)的结构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却板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111)包括第一子冷却流道(101)和第二子冷却流道(102),所述第一子冷却流道(101)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21)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口(112)和所述第二开口(113)连通;
所述第二冷却流道(121)包括第三子冷却流道(103)和第四子冷却流道(104),所述第三子冷却流道(103)和所述第四子冷却流道(104)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口(122)和所述第四开口(12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板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冷却流道(101)、所述第二子冷却流道(102)、所述第三子冷却流道(103)和所述第四子冷却流道(104)均包括:
第一管段(101a),所述第一管段(101a)设置于所述第一冷却板(11)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修书董张海建杨振宇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