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4008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所述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包括公路,所述公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外壁,所述公路的顶部且位于隧道外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框,所述承重框内壁的顶部从左至右均匀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公路的顶部且位于承重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内壁,所述承重框内壁的顶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座的相对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吸音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对高频的噪音进行双重吸收,减少了噪音污染,不影响隧道内司机行驶,通过吸音座和吸音槽的配合使用,对低频的噪音进行吸收,提高了降噪效果,对隧道内的噪声进行更好的吸收,维护了良好的交通行驶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
本技术涉及隧道降噪
,尤其涉及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
技术介绍
公路交通噪声污染是城市交通噪声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隧道交通噪声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公路交通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车辆的使用越来越频繁,隧道内的噪声会随着车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目前已有的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对车辆产生的噪声降噪效果较差,导致隧道内噪声较大,影响了的司机对交通情况的正确判断,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并且对环境具有很大的污染。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对隧道降噪效果较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包括公路,所述公路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外壁,所述公路的顶部且位于隧道外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框,所述承重框内壁的顶部从左至右均匀固定连接有连接座,所述公路的顶部且位于承重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内壁,所述承重框内壁的顶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座的相对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吸音座。优选的,所述连接座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和隧道内壁且延伸至隧道内壁的底部,所述吸音座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和隧道内壁且延伸至隧道内壁的底部。优选的,所述吸音座上开设有吸音槽,所述吸音槽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和隧道内壁且延伸至隧道内壁的底部。优选的,一个所述连接座与一个所述吸音座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且位于连接座与吸音座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隔音玻璃。优选的,所述第一隔音玻璃的底部与公路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与吸音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的另一侧且位于连接座与吸音座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二隔音玻璃。优选的,所述第二隔音玻璃的底部与公路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与吸音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音玻璃和第二隔音玻璃的底部均设置有吸音板。优选的,所述第一隔音玻璃底部的一侧连通有第一抽气管,所述第一抽气管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隔音玻璃和一个所述吸音板且延伸至一个所述吸音板的底部,所述第一抽气管上设置有第一安全阀。优选的,所述第二隔音玻璃底部的一侧连通有第二抽气管,所述第二抽气管的一端贯穿依次贯穿第二隔音玻璃和另一个所述吸音板且延伸至另一个所述吸音板的底部,所述第二抽气管上设置有第二安全阀。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通过两个吸音板、第一隔音玻璃和第二隔音玻璃的配合使用,对高频的噪音进行双重吸收,减少了噪音污染,不影响隧道内司机行驶,通过吸音座和吸音槽的配合使用,对低频的噪音进行吸收,提高了降噪效果,对隧道内的噪声进行更好的吸收,维护了良好的交通行驶环境。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B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C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公路,2、隧道外壁,3、承重框,4、连接座,5、隧道内壁,6、吸音座,7、吸音槽,8、吸音板,9、固定座,10、第一隔音玻璃,11、第二隔音玻璃,12、第一安装座,13、第二安装座,14、第一安全阀,15、第二安全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A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B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C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包括公路1,所述公路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外壁2,所述公路1的顶部且位于隧道外壁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框3,所述承重框3用于对隧道外壁2进行承重,所述承重框3内壁的顶部从左至右均匀固定连接有连接座4,所述连接座4的总数量为九个,所述公路1的顶部且位于承重框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内壁5,所述承重框3内壁的顶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座4的相对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吸音座6,所述吸音座6的总数量为六个。所述连接座4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3和隧道内壁5且延伸至隧道内壁5的底部,所述吸音座6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3和隧道内壁5且延伸至隧道内壁5的底部,所述吸音座6的材料为木丝板,表面多孔,可以吸收噪音,所述吸音座6厚度为吸音板8的四倍,可以吸收低频的噪音。所述吸音座6上开设有吸音槽7,所述吸音槽7的总数为二十个,扩大了吸音座6的表面积,吸收更多的噪音,所述吸音槽7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3和隧道内壁且延伸至隧道内壁5的底部。一个所述连接座4与一个所述吸音座6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座9,所述固定座9的一侧且位于连接座4与吸音座6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隔音玻璃10,所述第一隔音玻璃10为真空钢化玻璃,隔音效果较好。所述第一隔音玻璃10的底部与公路1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座12,所述第一安装座12与吸音座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9的另一侧且位于连接座4与吸音座6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二隔音玻璃11,所述第二隔音玻璃11为真空钢化玻璃,隔音效果较好。所述第二隔音玻璃11的底部与公路1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座13,所述第二安装座13与吸音座6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隔音玻璃10和第二隔音玻璃11的底部均设置有吸音板8,所述吸音板8的材料为耐高温吸声泡沫铝,表面多孔,吸音效果好。所述第一隔音玻璃10底部的一侧连通有第一抽气管14,所述第一抽气管14的一端依次贯穿第一隔音玻璃10和一个所述吸音板8且延伸至一个所述吸音板8的底部,所述第一抽气管14上设置有第一安全阀15,所述第一抽气管14连接外部的真空泵,用于将第二隔音玻璃11内部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态。所述第二隔音玻璃11底部的一侧连通有第二抽气管16,所述第二抽气管16的一端贯穿依次贯穿第二隔音玻璃11和另一个所述吸音板8且延伸至另一个所述吸音板8的底部,所述第二抽气管16上设置有第二安全阀17,所述第二抽气管16连接外部的真空泵,用于将第二隔音玻璃11内部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态。本技术提供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的工作原理如下:当隧道内壁5内部通入车辆后,产出的噪音,先被吸音板8吸收,吸音板8的材质为耐高温吸声泡沫,表面多孔,导致“透声”,并以摩擦的方式消耗声能,达到减声的目的,第一抽气管14和第二抽气管16可连接外部真空泵,通过打开第一安全阀15和第二安全阀17分别将第一隔音玻璃10和第二隔音玻璃11内部的空气抽出,当内部为真空状时,关闭第一安全阀15和第二安全阀17,使得第一隔音玻璃10和第二隔音玻璃11的内部保持真空状态,对噪音进行隔音,对于低频的声音,通过吸音座6进行吸收,吸音座6为木丝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包括公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路(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外壁(2),所述公路(1)的顶部且位于隧道外壁(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框(3),所述承重框(3)内壁的顶部从左至右均匀固定连接有连接座(4),所述公路(1)的顶部且位于承重框(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内壁(5),所述承重框(3)内壁的顶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座(4)的相对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吸音座(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包括公路(1),其特征在于:所述公路(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外壁(2),所述公路(1)的顶部且位于隧道外壁(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承重框(3),所述承重框(3)内壁的顶部从左至右均匀固定连接有连接座(4),所述公路(1)的顶部且位于承重框(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隧道内壁(5),所述承重框(3)内壁的顶部且位于两个所述连接座(4)的相对一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吸音座(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座(4)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3)和隧道内壁(5)且延伸至隧道内壁(5)的底部,所述吸音座(6)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3)和隧道内壁(5)且延伸至隧道内壁(5)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座(6)上开设有吸音槽(7),所述吸音槽(7)的底部依次贯穿承重框(3)和隧道内壁且延伸至隧道内壁(5)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隧道内的减噪声设备,其特征在于,一个所述连接座(4)与一个所述吸音座(6)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固定座(9),所述固定座(9)的一侧且位于连接座(4)与吸音座(6)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隔音玻璃(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兵李登周臧延清
申请(专利权)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