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221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所述生态保护坡包括挡土墙12,所述挡土墙12由上述方案所提供的生态砖A组合而成,所述挡土墙12挡靠与土坡13外侧形成生态保护破。所述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位于第一支脚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第二支脚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往第一支撑台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所述第一过水槽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
本技术涉及生态砖及生态保护

技术介绍
在水利、交通、河道工程建设中,场地平整、土石料开采、弃土弃渣、道路基础填筑、河道护岸等过程不可避免形成较多裸露开挖或回填边坡,从而成为新的水土流失源地。若不重视防护和治理,在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边坡可能出现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时甚至发生滑塌等危害。基于上述,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框砖铺设时直接排列,相互之间不能咬合紧扣,铺设后容易产生松动,整体稳定性差;同时现有的预制混凝土框砖未考虑排泄边坡坡面汇水,边坡表面水顺坡自流的过程中,再次渗入边坡坡体内,尤其在暴雨期,随着汇流量的增加,极易造成坡面冲刷和水土流失,进而影响边坡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生态砖,该生态砖具有透水性,且便于组合成挡土坡,组成挡土坡时配合紧密,稳定可靠。还提出了一种包含上述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该生态保护破透水性、排泄性强,稳定性高,整体具有质感,且利于绿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第二支脚、第一支撑台、第二支撑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位于第一支脚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位于第二支脚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往第一支撑台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所述第一过水槽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平齐,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避让槽为半圆槽。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水平,且第一支撑台高于第二支撑台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台的宽度小于第一支脚的宽度,所述第二支脚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台的宽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脚与第二支脚下侧面平整,且第一支脚高于第二支脚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台与第二支撑台上侧面平整,且所述第一支撑台到第一支脚下侧的高度差与第二支撑台到第二支脚下侧的高度差相同,所述避让槽靠第二支脚方向侧具有平行于所述倾斜坡度的定位斜坡,且所述定位斜坡长度大于所述倾斜坡度的长度,且所述第一支撑台的宽度小于第一支脚的宽度,所述第二支脚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台的宽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斜坡上设置有具有开口的第二过水槽,所述第一过水槽到第二支撑台的距离与第二过水槽到第二支脚的距离相同,且所述第一过水槽与第二过水槽为形状一致的圆弧状。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砖体的截面靠第一支脚方向侧设置有开口槽外的弧形槽。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砖体为制砖骨料间具有间隙的透水砖结构。一种生态保护坡,所述生态保护坡包括挡土墙,所述挡土墙由所述生态砖组合而成,所述挡土墙挡靠与土坡外侧形成生态保护破。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挡土墙包括若干生态砖,所述生态砖分为多组,每组的生态砖沿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设置,不同组向上相互堆积排列设置,相邻两组生态砖交错排列设置。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并作为上述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同组的相邻两个生态砖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中放置土壤,并在土壤中种植绿植。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生态砖及包含该生态砖的生态保护坡,所述生态保护破透水性、排泄性强,稳定性高,整体具有质感,且利于绿化。其中,所述生态砖具有透水性,且便于组合成挡土坡,组成挡土坡时配合紧密,稳定可靠。其中,所述第一过水槽和第二过水槽能够直接组合成内侧水流通道,遭遇大于冲刷时,具有超强的排泄能力,其砖体本身具有透水性,利于土坡内侧的土壤保持水分,利于绿色植被生长。本技术的生态保护坡装配组合简单、且稳定性高,水土保持效果好,泄水能力强,外观美丽,且易于绿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生态保护坡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挡土墙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生态砖的实施方式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生态砖的实施方式二结构示意图。图中:生态砖-A;第一支脚-1、第二支脚-2、第一支撑台-3、第二支撑台-4、第一定位部-5、第二定位部-6、第一过水槽-7、避让槽-8、定位斜坡-9、第二过水槽-10、弧形槽-11、挡土墙-12、土坡-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阅图1-4,一种生态砖A,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1、第二支脚2、第一支撑台3、第二支撑台4、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3位于第一支脚1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4位于第二支脚2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3与第二支撑台4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4往第一支撑台3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7,所述第一过水槽7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8。所述砖体为制砖骨料间具有间隙的透水砖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靠第一支脚1方向侧设置有开口槽外的弧形槽11。本技术的生态砖用于组合成生态保护破的挡土墙,生态砖的砖体本身的透水性利于雨水等水分渗入到土壤内,为生态保护破上的绿植提供必要的水分。其中设置第一过水槽7,所述第一过水槽7利于遭遇大雨等强降水情况是泄水。其中组合时,将生态砖直接向上堆叠,让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分别支撑于第一支撑台3与第二支撑台4即可。其中,所述弧形槽11能够提高生态砖的质感,使其看起来美观,同时便于藤蔓型绿植攀附。实施例1:如图3所示,一种生态砖A,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1、第二支脚2、第一支撑台3、第二支撑台4、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3位于第一支脚1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4位于第二支脚2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3与第二支撑台4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4往第一支撑台3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7,所述第一过水槽7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8。所述砖体为制砖骨料间具有间隙的透水砖结构。所述砖体的截面靠第一支脚1方向侧设置有开口槽外的弧形槽11。所述第一支脚1与第二支脚2平齐,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避让槽8为半圆槽。所述第一支撑台3和第二支撑台4水平,且第一支撑台3高于第二支撑台4设置,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1)、第二支脚(2)、第一支撑台(3)、第二支撑台(4)、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3)位于第一支脚(1)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4)位于第二支脚(2)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3)与第二支撑台(4)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4)往第一支撑台(3)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7),所述第一过水槽(7)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砖,砖体呈等截面拉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的截面特征包括第一支脚(1)、第二支脚(2)、第一支撑台(3)、第二支撑台(4)、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前后布置,所述第一支撑台(3)位于第一支脚(1)上方,所述第二支撑台(4)位于第二支脚(2)上方,所述第一支撑台(3)与第二支撑台(4)之间设置有从第二支撑台(4)往第一支撑台(3)方向倾斜向上的倾斜坡度,在该倾斜坡度上设置开口朝外的第一过水槽(7),所述第一过水槽(7)将倾斜坡度分隔为第一定位部(5)和第二定位部(6),所述第一支脚(1)和第二支脚(2)之间具有开口向下避让槽(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脚(1)与第二支脚(2)平齐,下端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避让槽(8)为半圆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台(3)和第二支撑台(4)水平,且第一支撑台(3)高于第二支撑台(4)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台(3)的宽度小于第一支脚(1)的宽度,所述第二支脚(2)的宽度大于第二支撑台(4)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脚(1)与第二支脚(2)下侧面平整,且第一支脚(1)高于第二支脚(2)设置,所述第一支撑台(3)与第二支撑台(4)上侧面平整,且所述第一支撑台(3)到第一支脚(1)下侧的高度差与第二支撑台(4)到第二支脚(2)下侧的高度差相同,所述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丹军姜良君
申请(专利权)人:海盐华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