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制造充气轮胎的编织胎圈丝线的包括将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折叠的方法和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增强胎圈丝线的制造领域,所述增强胎圈丝线旨在增强轮胎,特别是充气轮胎,以确保将这样的轮胎固定在轮辋上。
技术介绍
如本身已知的,胎圈丝线采取由通常为金属的刚性材料制成的环形元件的形式,其可以由单一线股组成,或者优选地由包括多个交织线股的织物组成。因此,在制造胎圈丝线时,已知的实践是设置编织步骤,在该编织步骤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以螺旋线匝围绕本身闭合成环状的芯线进行缠绕,以获得形成胎圈丝线主体的编织环形体。尤其从文献JP-2007-160640中还已知的实践是在编织操作中设置在编织丝线两端的每一端处形成超长部段的编织丝线的富余长度段,然后则是通过在编织操作之后进行切割来沿长度方向调节这些超长部段,并且以使得能够随后通过压接套管而使编织丝线的端部接合在一起(这样使得能够保持所述编织丝线自身闭合)的方式进行这种调节,这确保了编织环形体的结合,从而更通常地确保了相应胎圈丝线的结合。然而,本专利技术人已经发现,有时难以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制造胎圈丝线的方法,所述胎圈丝线旨在增强轮胎,例如充气轮胎,所述方法包括编织步骤(S1),在所述编织步骤(S1)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母线(L3)并沿着所述母线(L3)进行缠绕,所述母线(L3)自身围绕被称为“主轴线”(Z3)的轴线闭合成环状,因此用所述编织丝线(1)描述在围绕主轴线的方向角上多于一个的完整线匝从而形成围绕所述主轴线(Z3)的被称为“编织环形体”(4)的胎圈丝线元件,在所述胎圈丝线元件中所述编织丝线(1)一方面具有被称为“缠绕部段”(5)的长度部分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延伸部中的被称为“超长部段”(6、6_i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14 FR 18540091.一种用于制造胎圈丝线的方法,所述胎圈丝线旨在增强轮胎,例如充气轮胎,所述方法包括编织步骤(S1),在所述编织步骤(S1)的过程中将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母线(L3)并沿着所述母线(L3)进行缠绕,所述母线(L3)自身围绕被称为“主轴线”(Z3)的轴线闭合成环状,因此用所述编织丝线(1)描述在围绕主轴线的方向角上多于一个的完整线匝从而形成围绕所述主轴线(Z3)的被称为“编织环形体”(4)的胎圈丝线元件,在所述胎圈丝线元件中所述编织丝线(1)一方面具有被称为“缠绕部段”(5)的长度部分并且另一方面具有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延伸部中的被称为“超长部段”(6、6_in、6_out)的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缠绕部段(5)对应于所述螺旋线匝(2)并且占据了称为“编织体积”(V5)的体积,所述方法的特征在于其包括在所述编织步骤(S1)之后的折叠步骤(S2),在所述折叠步骤(S2)的过程中通过折叠使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弯折部(17、17_in、17_out),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所述螺旋线匝(2)偏转并且使得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所述编织环形体(4)的所述编织体积(5)至少部分地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形成被称为“弯折部角度”(A17、A17_in、A17_out)的角度,所述角度在45度至160度之间,优选地在60度至135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步骤(S2)具有使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相对于所述主轴线(Z3)沿径向间隔的距离增加的作用。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积(V5)相对于所述主轴线(Z3)沿径向包含在被称为“外部径向界限”(RL_ext)的径向界限内,并且所述弯折部(17、17_in、17_out)布置为使所述超长部段(6、6_in、6_out)保持至少部分地突出超过所述编织体积(V5)的所述外部径向界限(RL_ext)。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折叠步骤之后(S2)的驱动步骤(S3),在所述驱动步骤(S3)的过程中抵靠所述超长部段(6)的一部分进行接合以在所述超长部段的所述部分上施加驱动推力(F_S3),所述驱动推力(F_S3)定向为作用在相应的弯折部(17)以及所述缠绕部段(5)的附接至所述弯折部(17)并被称为“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的端部部分上,从而使得通过所述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而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当处在根据所述驱动步骤(S3)通过弹性挠曲而使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相对于其它线匝(2)保持分离时的切割步骤(S4),在所述切割步骤(S4)的过程中对在所述端部线匝部段(5_in、5_out)处的编织丝线(1)切割,以除去相应的弯折部(17)和超长部段(6)。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编织步骤(S1)之前的准备步骤(S0),在所准备步骤(S0)的过程中在所述编织丝线(1)上设置旨在位于所述缠绕部段(5)之前的被称为“输入超长部段”(6_in)的第一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在所述输入超长部段(6_in)中通过塑性折叠而产生输入弯折部(17_in),从而将被称为“钩状部”的弯角形状赋予所述输入超长部段(6_in),
所述方法的特征则在于,在所述编织步骤(S1)中:
-所述钩状部接合抵靠实施为所述母线(L3)的芯线(3)上,以当所述编织丝线(1)开始以螺旋线匝(2)围绕芯线(3)进行缠绕时相对于所述芯线(3)来保持所述编织丝线(1),
-然后,继续使所述编织丝线(1)以螺旋线匝(2)围绕芯线进行缠绕,从而使得输入超长部段(6_in)的钩状部相对于由所述线匝(2)占据的编织体积(V5)保持至少部分地突出,
-然后,当所述缠绕部段(5)达到所需长度时,停止形成螺旋线匝(2),并且在所述缠绕部段(5)的后面设置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所述富余编织丝线长度段形成还被称为“自由丝线”的输出超长部段(6_out),
执行所述折叠步骤(S2),从而使所述输出超长部段(6_out)塑性变形以形成输出弯折部(17_out),所述输出弯折部(17_out)使所述输出超长部段(6_out)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编织体积(V5)突出,
所述方法的特征还在于,在所述折叠步骤(S2)之后,所述方法包括:
-驱动步骤(S3),在所述驱动步骤(S3)的过程中将驱动推力(F_S3)共同施加在钩状部(6_in)和自由丝线(6_out)上,以通过所述编织丝线(1)的弹性挠曲而将一方面的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另一方面的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与其它线匝(2)分离,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将所述输入弯折部(17_in)连接至所述缠绕部段(5),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将所述缠绕部段(5)连接至所述输出弯折部(17_out),从而使得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和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在交叉点(33)处交叉,所述交叉点(33)偏移到所述编织环形体(4)的所述编织体积(V5)之外,
-然后是切割步骤(S4),在所述切割步骤(S4)的过程中,在所述交叉点(33)附近,一方面对在所述输入端部线匝部段(5_in)处的编织丝线(1)切割,以除去所述输入弯折部(17_in)和所述钩状部(6_in),并且另一方面对在所述输出端部线匝部段(5_out)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Y·富尔,R·马蒂内,
申请(专利权)人: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法国;F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