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和水陆两栖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3610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和水陆两栖车,涉及水陆两栖车技术领域,包括浮箱和车体;所述浮箱的上端与所述车体的上端铰接,以使所述浮箱能够在垂直于所述车体的移动方向上展开;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的底部相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将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之间锁定。所述浮箱能够相对与车体在垂直于车体移动方向上展开,并利用第一连接结构将浮箱与车体的底部固定,增加水陆两栖车在水上行驶的稳定性,同时,且能够利用浮箱的展开,增加装载货物的面积。当水陆两栖车需要在陆上行驶时,将浮箱折叠收回,以使水陆两栖车能够满足陆上行驶的条件,操作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和水陆两栖车
本技术涉及水陆两栖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和水陆两栖车。
技术介绍
水陆两栖车不但可以在陆地上行驶,还可以在水上航行。目前的水陆两栖车,大多以内河运输,观光,岛礁运输为主,考虑到安全性要求,通常尺寸较小,并且装载能力有限,若要装载大型集装箱或者大量散货,依旧需要通过船舶或者其他方式。同时,为了满足陆地上行驶的便利性,需要尽可能的将两栖车的尺寸设计成车体的模型,满足道路交通的尺寸要求。而这种便于陆上行驶的车体模型对于不利于水上行驶的稳定性。因此,使两栖车能够同时满足陆上行驶便利和水上行驶的稳定性,且能够的提高货物装载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和水陆两栖车,以解决现有的水陆两栖车无法同时满足陆上行驶便利和水上行驶的稳定性,且装载能力有限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包括浮箱和车体;所述浮箱的上端与所述车体的上端铰接,以使所述浮箱能够在垂直于所述车体的移动方向上展开;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的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箱和车体;/n所述浮箱的上端与所述车体的上端铰接,以使所述浮箱能够在垂直于所述车体的移动方向上展开;/n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的底部相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将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之间锁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浮箱和车体;
所述浮箱的上端与所述车体的上端铰接,以使所述浮箱能够在垂直于所述车体的移动方向上展开;
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的底部相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用于将处于展开状态的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之间锁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相对的连接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用于将处于折叠状态的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之间锁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螺杆和锁紧螺母;
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浮箱铰接,所述车体的底部设置有锁紧板,所述锁紧板上设置有锁紧槽,所述螺杆能够转动至所述锁紧槽内,所述锁紧螺母连接在所述螺杆上,且与所述锁紧板远离所述浮箱的一侧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车体的顶面上的凹槽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浮箱上且与所述凹槽部对应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槽部相配合,用于将所述浮箱与所述车体之间的移动锁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过渡部;
所述过渡部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沿所述过渡部朝向所述主体部方向,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在同一平面内;
沿远离所述车体的顶面方向,所述第三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放式浮箱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弘闫秋莲王瑞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零四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