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8873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金属切割件冷却润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通过设置具有雾化腔体的雾化室,通过设置第一气源以及与雾化腔体连通的油液腔体,第一气源与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连通;通过设置连通雾化腔体的第二气源,在油雾中雾化颗粒度较多时,通过第二气源增加气流,此时油液和第一气源的混合不受第二气源的影响,在雾化颗粒度较少时,减少或关闭第二气源,油液和第一气源的混合依旧不受第二气源的影响;同时,设置的多个传感器分别和控制模块电连接,设置阀岛与控制模块电连接,通过阀岛控制不同的气液混合雾化喷头工作实现自动化,这种结构解决了在调整油雾雾化颗粒度时效率低以及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以及提高了作业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
本技术涉及金属切割件冷却润滑
,特别是一种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
技术介绍
微量润滑,是指润滑剂用量非常少的润滑工况。其在切削,高速旋转机构如高速离心机等中采用此种润滑方式。在切削中也叫做最小量润滑,即使用最小量的切削液达到最佳切削效果,是一种金属加工的润滑方式,即半干式切削。通常指将压缩气体(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与极微量的润滑油混合汽化后形成含有微米级的液滴油雾,通过喷嘴高速喷射到切削区域或运动副,从而对切削区域或运动副进行有效的冷却和润滑。这种润滑方式叫微量润滑或油气混合润滑。现有的微量润滑油雾系统通常包括单一的气源,该单一的气源直接连接喷嘴输出油雾,油雾中雾化颗粒度较多时,需要增加气源的气流空气压力,此时油液跟随着气源增加输出变快,雾化颗粒度减少的效率较低,雾化颗粒度较少时,需要减少气源的气流空气压力,此时,油液输出变慢,影响作业效率。另外,现有的微量润滑油雾系统多为手动操作,在雾化室内气压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手动调节气源的输入压力,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在调整油雾雾化颗粒度时效率低以及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双气源的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包括:雾化室,该雾化室具有:雾化腔体;气液混合雾化喷头,沿该雾化腔体的周面进行设置;油液腔体,连通至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该油液腔体与雾化腔体连通;油雾出口,可开合的连通至该雾化腔体;第一气源,该第一气源与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连通,该第一气源与油液腔体中的油液在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中混合成油雾;第二气源,该第二气源连通至该雾化腔体。通过设置雾化室,该雾化室具有雾化腔体,通过在该雾化腔体的周面设置有气液混合雾化喷头,比起在同一侧设置多个气液混合雾化喷头其油雾更加均匀;通过设置第一气源以及与雾化腔体连通的油液腔体,该第一气源与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连通,该第一气源与油液腔体中的油液在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中能够混合成油雾进行使用;通过设置第二气源,该第二气源连通该雾化腔体,在油雾中雾化颗粒度较多时,通过第二气源增加气流,此时油液和第一气源的混合不受第二气源的影响,在雾化颗粒度较少时,减少或关闭第二气源,油液和第一气源的混合依旧不受第二气源的影响,这种结构解决了在调整油雾雾化颗粒度时效率低以及影响作业效率的问题,提高了作业效率。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该雾化室具有至少两个沿该雾化腔体周面的水平方向环绕设置的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以及具有至少两个沿该雾化腔体纵断面环绕设置的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沿该雾化腔体纵断面环绕设置,可以是沿纵断面形状环绕成弧形、圆弧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环绕设置,沿纵断面环绕设置,即可以是沿雾化腔体的纵断面的边界线一周进行环绕的设置。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倾斜设置在所述雾化腔体中;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每个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与第一气源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管路,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的通路或断路控制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开启的数量;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为文丘里雾化喷头。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阀岛,具有若干个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一管路一一对应;总气源,连通所述第一气源和第二气源;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总气源压缩空气压力并输出总气压压力信号的进气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总气源压缩空气空气流量并输出总气压流量信号的压缩空气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雾化腔体的空气压力并输出雾化腔体气压压力信号的工作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该油液腔体输入至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的油液流量并输出润滑油流量信号的的润滑油流量传感器,以及根据该总气压压力信号、总气压流量信号、雾化腔体气压压力信号、润滑油流量信号输出控制该阀岛中单个或多个阀门开合的控制信号的控制模块;所述进气压力传感器、压缩空气流量传感器、工作压力传感器、润滑油流量传感器分别和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阀岛与所述控制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通过阀岛上的第一阀门控制第一管路,该阀岛与控制模块电连接,通过控制模块控制阀岛上的不同的第一阀门的开启或关闭,以控制不同的第一管路的通路或断路,控制气液混合雾化喷头的开启数量满足不同的冷却和润滑要求;通过将进气压力传感器、压缩空气流量传感器、工作压力传感器、润滑油流量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电连接,控制模块在接收到总气压压力信号、总气压流量信号、雾化腔体气压压力信号、润滑油流量信号后,判定系统的工作状态来调整阀岛开启第一阀门的数量和空气输入的量,保证雾化腔体内的压力和雾化颗粒度均匀适中,使其得到更好的加工效果,比如在总气压压力或雾化腔体气压压力超过某个预设值的状态下,减少第一阀门的开启数量。这种结构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不需要在压力表显示压力过大时手动去减压。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二气源和雾化腔体;所述阀岛还具有若干个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二管路一一对应。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油液输出电磁阀,该油液输出电磁阀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该油液输出电磁阀连通至该油液腔体;蜂鸣器,该蜂鸣器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该油液腔体中液位高度并输出液位信号的液位传感器,该液位传感器与控制模块电连接,该控制模块根据液位信号控制该油液输出电磁阀开启或关闭,以及控制所述蜂鸣器的警报或关闭。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油雾出口包括多个油雾分口,每个所述油雾分口上均设置有油雾输出球阀。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挡板,设置在该雾化室内,与该雾化室的顶面和侧面形成所述雾化腔体。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油液输送管,每个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与油液腔体之间均连接有所述油液输送管;单向阀,连接在该油液输送管上;手动流量调节阀,连接在该油液输送管上。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腔体工作机械压力表,与工作压力传感器连接;输入气源机械压力表,与进气压力传感器连接;压力安全泄压阀,与该雾化腔体连通;手动加油口,与该雾化腔体连通;进气手动开关阀,连接在连通所述第一气源和第二气源的总气源上。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雾化室,该雾化室具有雾化腔体,通过在该雾化腔体的周面设置有气液混合雾化喷头,比起在同一侧设置多个气液混合雾化喷头其油雾更加均匀;通过设置第一气源以及与雾化腔体连通的油液腔体,该第一气源与气液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雾化室,该雾化室具有:/n雾化腔体;/n气液混合雾化喷头,沿该雾化腔体的周面进行设置;/n油液腔体,连通至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该油液腔体与雾化腔体连通;/n油雾出口,可开合的连通至该雾化腔体;/n第一气源,该第一气源与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连通,该第一气源与油液腔体中的油液在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中混合成油雾;/n第二气源,该第二气源连通至该雾化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室,该雾化室具有:
雾化腔体;
气液混合雾化喷头,沿该雾化腔体的周面进行设置;
油液腔体,连通至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该油液腔体与雾化腔体连通;
油雾出口,可开合的连通至该雾化腔体;
第一气源,该第一气源与气液混合雾化喷头连通,该第一气源与油液腔体中的油液在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中混合成油雾;
第二气源,该第二气源连通至该雾化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雾化室具有至少两个沿该雾化腔体周面的水平方向环绕设置的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以及具有至少两个沿该雾化腔体纵断面环绕设置的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倾斜设置在所述雾化腔体中;
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
第一管路,每个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与第一气源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管路,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管路的通路或断路控制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开启的数量;
所述气液混合雾化喷头为文丘里雾化喷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阀岛,具有若干个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一管路一一对应;
总气源,连通所述第一气源和第二气源;
所述智能型微量润滑油雾系统还包括:
用于检测所述总气源压缩空气压力并输出总气压压力信号的进气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总气源压缩空气空气流量并输出总气压流量信号的压缩空气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雾化腔体的空气压力并输出雾化腔体气压压力信号的工作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该油液腔体输入至该气液混合雾化喷头的油液流量并输出润滑油流量信号的润滑油流量传感器,以及根据该总气压压力信号、总气压流量信号、雾化腔体气压压力信号、润滑油流量信号输出控制该阀岛中单个或多个阀门开合的控制信号的控制模块;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彬牛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申机械设备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