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8610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齿轴通过两侧啮合齿分别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连接,并通过挡圈实现轴向限位,齿轴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的主啮合区域齿面分别连通齿轴两端的底部进油孔,且齿轴底部进油孔与齿轴靠近供油侧设置的整圈集油槽相连通,使润滑油由集油槽途径齿轴底部进油孔,进入主啮合区域齿面形成主润滑油路;齿轴底部进油孔分别连通非啮合区域齿面,齿轴内侧面与挡圈之间留有间隙,使润滑油由集油槽途径齿轴底部进油孔,进入非啮合区域齿面,在齿轴侧面挡圈附近流出形成辅润滑油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有效避免齿面润滑和冷却不佳导致的齿面烧灼、磨损,有效提高齿式联轴器整体使用安全性,提高使用寿命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联轴器,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各类齿式联轴器。
技术介绍
齿式联轴器主要用于连接两个不同转轴,传递扭矩。图1为目前常用的齿式联轴器简图,主要由齿轴、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三个部件组成,两端齿圈分别通过螺栓与转轴连接。齿轴两侧分别布置喷油管进行供油,齿轴中部均布若干进油孔,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由进油孔进入,途经齿侧间隙后流出,形成整个润滑冷却回路。这种结构的润滑冷却方式下,不同啮合齿间流量分配不均匀,整个油路系统阻力偏大,进入齿面的总油量有限,整体上润滑冷却效果不佳,当传递扭矩偏大时,啮合齿面热量往往不能及时被带走,齿面容易产生烧灼、磨损,不利于齿式联轴器长期安全可靠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要提出一种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通过集油槽、齿圈端面泄油孔、齿轴底部进油孔、齿轴侧面挡圈之间的紧密配合,使齿式联轴器在实际运行状态下具备良好的润滑、冷却状态,提高齿式联轴器长时间运行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包括齿轴、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包括齿轴、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所述齿轴通过两侧啮合齿分别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连接,并通过挡圈实现轴向限位,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轴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的主啮合区域齿面分别连通齿轴两端的底部进油孔,且齿轴底部进油孔与齿轴靠近供油侧设置的整圈集油槽相连通,使润滑油由集油槽途径齿轴底部进油孔,进入主啮合区域齿面形成主润滑油路;所述齿轴两端的底部进油孔分别连通齿轴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的非啮合区域齿面,所述齿轴内侧面与挡圈之间留有间隙,使润滑油由集油槽途径齿轴底部进油孔,进入非啮合区域齿面,在齿轴侧面挡圈附近流出形成辅润滑油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包括齿轴、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所述齿轴通过两侧啮合齿分别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连接,并通过挡圈实现轴向限位,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轴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的主啮合区域齿面分别连通齿轴两端的底部进油孔,且齿轴底部进油孔与齿轴靠近供油侧设置的整圈集油槽相连通,使润滑油由集油槽途径齿轴底部进油孔,进入主啮合区域齿面形成主润滑油路;所述齿轴两端的底部进油孔分别连通齿轴与输入端齿圈、输出端齿圈的非啮合区域齿面,所述齿轴内侧面与挡圈之间留有间隙,使润滑油由集油槽途径齿轴底部进油孔,进入非啮合区域齿面,在齿轴侧面挡圈附近流出形成辅润滑油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冷却的齿式联轴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齿圈通过整圈均布的铰制螺栓、螺母与输入转轴连接;所述输出端齿圈通过整圈均布的铰制螺栓、螺母与输出转轴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琴李一兴李典来张鲲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零四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