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79745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进气口处的大气为一个标准大气压。进气涵道将进气口与出气口连通,出气口位于骤缩截面后方的体积骤缩区域。船体运行时,出气口位置会形成一个低压区,外界大气会被吸入液面下并由出气口排出,从而实现支柱自动吸气。气体由导流面向后排出,均匀快速往支柱两侧分流,与来流混合形成气水混合物,覆盖后方水下部分支柱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人工通气装置构造复杂,并且通气所需功率较大,需要流量调控装置辅助通气等问题,简化了通气结构,实现了船舶节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属于双体船支柱减阻

技术介绍
传统水面艇以柴油机动力为主,而运动体在水中阻力大约是空气中阻力的850倍。小水线面双体船是由水下的双下体、小水线面支柱和宽敞的上船体三部分组成的高性能船舶,它具有良好的横向稳定性。船体在航行时受到的阻力分为三种,包括摩擦阻力、形状阻力和附体阻力,其中摩擦阻力是主体。摩擦阻力取决于水的粘性以及船体贴水表面所用材料及其表面粗糙度。目前船体减阻的主要手段是表面涂层以及提高表面光滑度,其效果均并不明显,并不能显著降低船体的摩擦阻力。双体船具有支柱结构,支柱结构的摩擦阻力在船体总阻力中所占比重较高。目前相关研究结果表示,通气减阻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并且减阻率较高。但通气装置构造复杂,可靠性低,通气所需的功率较大,还需要流量调控装置辅助通气,并且会对船体操纵稳定性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其提供了一种无需气泵以及流量调控装置且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每个支柱结构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支柱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一组自动吸气单元,每组自动吸气单元包括设置在水上部分内侧表面上的进气口、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涵道、与进气涵道端部连接的出气口,水下部分的前端设置有尖锐迎流面,水下部分设置有竖直的骤缩截面和气体导流面,小水线面双体船运动时,气体被均匀分布在支柱两侧,与来流混合形成气水混合物并向后延伸覆盖水下部分的支柱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每个支柱结构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其特征在于:在支柱结构上设置有至少一组自动吸气单元,每组自动吸气单元包括设置在水上部分内侧表面上的进气口、与进气口连通的进气涵道、与进气涵道端部连接的出气口,水下部分的前端设置有尖锐迎流面,水下部分设置有竖直的骤缩截面和气体导流面,小水线面双体船运动时,气体被均匀分布在支柱两侧,与来流混合形成气水混合物并向后延伸覆盖水下部分的支柱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迎流面在支柱结构原有厚度范围内进行缓慢扩张,并与骤缩截面形成一个体积骤缩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是由两个斜面组成的锥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自动吸气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自动吸气单元的个数与支柱结构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海胡震宇王革任航汪润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