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7956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包括车体、行走机构、救人装置、执行机构和自喷淋降温组件,所述行走机构相连在车体底部,所述救人装置设置在车体的前后两侧,执行机构放置在车体上端面上,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有四组,固定在车体左右两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操作方便易学,符合工业生产需求,在灭火的途中能够对障碍物进行破拆,灭火的同时,阻车器能够平衡水喷射形成的反作用力,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多功能化并且能够进行自身故障诊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智能控制灭火
,具体为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
技术介绍
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代替消防员进入火场,提高了火场的扑灭效率以及救援能力。但与此同时,智能灭火机器人存在很多缺陷:1、灭火机器人实现的功能单一,如遇到障碍物等问题,无法进行破拆;2、灭火的同时,水的喷射形成反作用力,灭火机器人本身稳定性不够,容易发生位移;3、灭火机器人可能因为平时疏于维修或者火场影响而出现故障,故障不易察觉引起工作时出现错误。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多功能化并且能够进行自身故障诊断的消防灭火机器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包括车体、行走机构、救人装置、执行机构和自喷淋降温组件,所述行走机构相连在车体底部,所述救人装置设置在车体的前后两侧,执行机构放置在车体上端面上,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有四组,固定在车体左右两侧。进一步地,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灭火装置、破拆器、圆形导轨和轮盘,所述圆形导轨固定在车体上端面,轮盘套接在圆形导轨上,灭火装置及破拆器均放置在轮盘上。进一步地,所述灭火装置包括灭火筒、排烟筒和升降杆,灭火筒、升降杆均固定在轮盘上,排烟筒与升降杆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包括水管通道与喷头,水管通道平行固定在车体两侧,所述喷头与水管通道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救人装置包括铲斗、滑动导轨和机械爪,所述铲斗有两个,固定在车体的前后两侧,铲斗的前沿侧放置有滑动导轨,机械爪套接在滑动导轨上。进一步地,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车轮、驱动电机和阻车装置,车轮设在车体下侧,驱动电机固定在车体上端面,与车轮相连接,所述阻车装置有四个,分别放置在前车轮前侧和后车轮后侧。进一步地,所述阻车装置包括液压推杆、拖链和阻车器,液压推杆固定在车体下端面,拖链一端与液压推杆相连接,拖链另一端与阻车器相连接,所述阻车器呈三角状。进一步地,本技术还包括智能控制系统和故障自诊断系统,所述智能控制系统包括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箱、智能控制器、传感器、警报器、无线传输装置和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和智能控制器均放置在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箱内,电源模块依电回路方式连接智能控制器、传感器、警报器和无线传输装置为其供电,传感器放置在车体上端面与智能控制器输入端相连接,警报器放置在车体上端面后侧与智能控制器输出端相连接,无线传输装置放置在车体上端面右后侧与智能控制器相连接;所述故障自诊断系统包括故障自诊断系统控制箱、自诊断控制器和指示灯,所述故障自诊断系统控制箱固定在车体左后侧,自诊断控制器放置在故障自诊断系统控制箱内,自诊断控制器的输入端与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相连接,指示灯放置在故障自诊断系统控制箱表面与自诊断控制器的输出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包括前置摄像头、后置摄像头、烟雾传感器、火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所述前置摄像头固定在车体上端面前侧同时与智能控制器输入端和自诊断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后置摄像头固定在车体上端面后侧同时与智能控制器输入端和自诊断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烟雾传感器、火焰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为一体式结构固定在车体上端面前侧同时与智能控制器输入端和自诊断控制器的输入端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警报器包括危险气体警报器和爆闪灯,危险气体警报器和爆闪灯为一体式结构固定在车体上端面后侧与智能控制器输出端相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操作方便易学,符合工业生产需求,在灭火的途中能够对障碍物进行破拆,灭火的同时,阻车器能够平衡水喷射形成的反作用力,本技术多功能化并且能够进行自身故障诊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智能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故障自诊断系统结构示意图。图中:1、车体;2、破拆器;3、圆形导轨;4、轮盘;5、灭火筒;6、排烟筒;7、升降杆;8、水管通道;9、喷头;10、铲斗;11、机械爪;12、车轮;13、驱动电机;14、液压推杆;15、拖链;16、阻车器;17、智能控制系统控制箱;18、智能控制器;19、无线传输装置;20、电源模块;21、故障自诊断控制箱;22、自诊断控制器;23、指示灯;24、前置摄像头;25、后置摄像头;26、烟雾传感器;27、火焰传感器;28、温度传感器;29、气体传感器;30、危险气体警报器;31、爆闪灯;32、滑动导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包括车体1、行走机构、救人装置、执行机构和自喷淋降温组件,所述行走机构相连在车体1底部,所述救人装置设置在车体1的前后两侧,执行机构放置在车体1上端面上,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有四组,固定在车体1左右两侧。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灭火装置、破拆器2、圆形导轨3和轮盘4,所述圆形导轨3固定在车体1上端面,轮盘4套接在圆形导轨3上,轮盘4可以在圆形导轨3上移动,灭火装置及破拆器2均放置在轮盘4上,灭火装置和破拆器2可以通过轮盘4实现360°转角,实现灭火的最大范围化。所述灭火装置包括灭火筒5、排烟筒6和升降杆7,灭火筒5、升降杆7均固定在轮盘4上,排烟筒6与升降杆7相连接。灭火筒5可根据传感器反馈得到的火源位置进行精准灭火,与此同时,排烟筒6进行工作,可以依靠升降杆7调整上下位置,扩大灭火范围,实现全方位灭火。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包括水管通道8与喷头9,水管通道8平行固定在车体1两侧,所述喷头9与水管通道8螺纹连接,在车体1左右两侧安装的水管通道8,能够对车体1实现冷却降温,并且通过喷头9,向铲斗10洒水,降低车体1温度,车体1表面也可以放置石灰防火涂层,防止车体1因温度过高而发生故障。所述救人装置包括铲斗10、滑动导轨32和机械爪11,所述铲斗10有两个,固定在车体1的前后两侧,铲斗10的前沿侧放置有滑动导轨32,机械爪11套接在滑动导轨32上,所述机械爪11可以在滑动导轨32上滑行,在火场内搜索到生命体征后,利用铲斗10的前沿侧的机械爪11将人拖至铲斗10内进行保护,同时喷头9洒水降温。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车轮12、驱动电机13和阻车装置,车轮12设在车体1下侧,驱动电机13固定在车体1上端面,与车轮12相连接,所述车体1在控制系统的反馈数据下进行移动,所述阻车装置有四个,分别放置在前车轮前侧和后车轮后侧。所述阻车装置包括液压推杆14、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行走机构、救人装置、执行机构和自喷淋降温组件,所述行走机构相连在车体(1)底部,所述救人装置设置在车体(1)的前后两侧,执行机构放置在车体(1)上端面上,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有四组,固定在车体(1)左右两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1)、行走机构、救人装置、执行机构和自喷淋降温组件,所述行走机构相连在车体(1)底部,所述救人装置设置在车体(1)的前后两侧,执行机构放置在车体(1)上端面上,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有四组,固定在车体(1)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包括灭火装置、破拆器(2)、圆形导轨(3)和轮盘(4),所述圆形导轨(3)固定在车体(1)上端面,轮盘(4)套接在圆形导轨(3)上,灭火装置及破拆器(2)均放置在轮盘(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装置包括灭火筒(5)、排烟筒(6)和升降杆(7),灭火筒(5)、升降杆(7)均固定在轮盘(4)上,排烟筒(6)与升降杆(7)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喷淋降温组件包括水管通道(8)与喷头(9),水管通道(8)平行固定在车体(1)两侧,所述喷头(9)与水管通道(8)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救人装置包括铲斗(10)、滑动导轨(32)和机械爪(11),所述铲斗(10)有两个,固定在车体(1)的前后两侧,铲斗(10)的前沿侧放置有滑动导轨(32),机械爪(11)套接在滑动导轨(3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车轮(12)、驱动电机(13)和阻车装置,车轮(12)设在车体(1)下侧,驱动电机(13)固定在车体(1)上端面,与车轮(12)相连接,所述阻车装置有四个,分别放置在前车轮前侧和后车轮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智能灭火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阻车装置包括液压推杆(14)、拖链(15)和阻车器(16),液压推杆(14)固定在车体(1)下端面,拖链(15)一端与液压推杆(14)相连接,拖链(15)另一端与阻车器(16)相连接,所述阻车器(16)呈三角状。


8.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陆阳黄民信谭继文徐卫晓张义清冯伟孙建煜肖嘉辉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