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6885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6
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包括变桨电机主轴、第一旋变转子、第二旋变转子和过渡轴,该过渡轴包括锁紧段与同轴设置的螺杆段、第一径向定位段和第二径向定位段。过渡轴在第二径向定位段一侧的端部还开设有一沿轴向的螺孔,该螺孔与变桨电机主轴同轴设置;螺孔和螺杆段的螺纹旋转方式相同。锁紧段上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锁紧平台。该连接结构还包括一与螺孔配合设置的固定螺杆,以及螺纹套接在该固定螺杆外周的旋变转子压板。在装配状态下,螺杆段与变桨电机主轴的一端部螺纹连接,螺孔分别与固定螺杆和旋变转子压板螺纹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双旋变结构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机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在风电系统中,变桨控制是通过调节桨叶的节距角,改变气流对桨叶的攻角,进而控制风轮捕获的气动转矩和气动功率。稳定的变桨控制已成为当前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随着风电技术的发展,风力发电中应用最多的变桨电机为永磁变桨电机,人们对其控制精度及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永磁变桨电机的旋转变压器安装精度,直接影响着永磁变桨电机控制的精度及可靠性。旋转变压器转子的结构及配合作为旋转变压器安装的一部分,对旋转变压器的安装精度具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双旋转变压器的第二个旋转变压器的安装结构的设计。现有技术中,对于永磁变桨电机的主流设计,多采用单旋转变压器的安装方式,而较少使用双旋转变压器方式。当前的双旋变结构一般使用一个长尾轴统一定位电机转子和两个同样的旋变转子,这种结构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长尾轴结构在加工时容易变形,且振动幅度较大,影响电机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两个旋变统一定位后,无法实现第一个旋变转子的单独固定,这样就必须调旋变定子角度。然而,旋变定子引线方向若难以确定,则会导致引线固定困难;而且,因旋变定子固定采用多螺栓结构,固定压接中容易受力不平衡,旋变定子位置易出现窜动,从而增大旋变角度的误差,也会影响电机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有鉴于此,如何设计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双旋变轴结构的控制精度低和可靠性差问题是本技术研究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其目的针对变桨电机的双旋变结构,实现高控制精度和高可靠性。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包括变桨电机主轴以及与该变桨电机主轴同轴设置的第一旋变转子和第二旋变转子,其创新在于:还包括过渡轴,该过渡轴定位连接在所述变桨电机主轴的一端部,用以固定所述第一旋变转子和所述第二旋变转子。所述过渡轴包括沿轴向依次定位连接的螺杆段、第一径向定位段、锁紧段和第二径向定位段,其中,所述螺杆段、第一径向定位段和第二径向定位段为旋转体结构,且在装配状态下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同轴设置;所述螺杆段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和所述第二径向定位段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锁紧段的直径。所述过渡轴在第二径向定位段一侧的端部还开设有一沿轴向的螺孔,该螺孔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同轴设置;所述螺孔和所述过渡轴的螺杆段的螺纹旋转方式相同;所述过渡轴连接结构还包括一与所述螺孔配合设置的固定螺杆,以及螺纹套接在该固定螺杆外周的旋变转子压板。所述锁紧段上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锁紧平台。在装配状态下,所述螺杆段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的一端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旋变转子的轴向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外周,而另一端套接在所述变桨电机主轴的连接螺杆段的端部,以令所述第一旋变转子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同轴设置;所述锁紧段在第一径向定位段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旋变转子对应的端面压接配合;所述第二旋变转子轴向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径向定位段上,而另一端套接在所述旋变转子压板一端的外周;所述螺孔分别与所述固定螺杆和所述旋变转子压板螺纹连接;所述锁紧段在第二径向定位段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旋变转子对应的端面压接配合。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1.在本方案中,所述过渡轴的螺纹段和螺孔的“螺纹旋转方式相同”,是指两者的螺纹结构均为顺时针螺旋或均为逆时针螺旋。结合该设计的过渡轴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对两个旋转变压器分别独立地调整电角度,并固定牢靠。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旋转变压器调电角度后,第二旋变再调整时,第一旋变转子位置松动,导致的电角度偏差。2.在本方案中,在装配状态下,所述螺杆段分为螺纹配合段和外置段,其中,螺纹配合段是指螺杆段中旋入变桨电机主轴端部的部分,外置段是指螺杆段中未旋入变桨电机主轴端部的部分。该设计是通过弹性配合来减少锁紧段和第一径向定位段的同心度差异引起的应力集中,弱化同心度差异对整个轴结构的负面影响。优选地,所述外置段的长度为所述螺杆段直径的1至2倍。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螺纹配合段的长度为所述螺杆段直径的1.5至2.5倍。3.在本方案中,优选地,在所述锁紧段靠近第一径向定位段的一侧为挡板部,另一侧为平台部,所述锁紧平台均设置在所述平台部上;所述挡板部和所述平台部固定连接;所述平台部外周到轴心的距离小于所述挡板部直径。该挡板部的设计用于防止装配时扳手磕碰损伤到旋变转子绕组。4.在本方案中,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平台部上包括四个锁紧平台,在横截面上,该四个锁紧平台为以轴心为基准的中心对称设置,且位于以轴心为中心的正方形上。本技术的设计原理和有益效果是:首先,本技术采用的与变桨电机主轴相对独立的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并结合一端螺杆结构的外螺纹结构,及另一端螺孔结构的内螺纹结构,可以实现对两个旋转变压器分别独立地调整电角度,并固定牢靠。从而能够避免第一旋转变压器调电角度后,第二旋变再调整时,第一旋变转子位置松动,导致的电角度偏差,因此,本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双旋变结构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其次,该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中,过渡轴第一径向定位段、第二径向定位段和锁紧段的设置可以有效定位和锁紧两旋转变压器,其中,锁紧段中设有的挡板部用于防止装配时扳手磕碰损伤到旋变转子绕组,能够降低意外电气故障的风险,提高可靠性。另外,在装配状态下,螺杆段还留有外置部,并非全旋入变桨电机主轴中。该设计是通过弹性配合来减少锁紧段和第一径向定位段的同心度差异引起的应力集中,弱化同心度差异对整个轴结构的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双旋变结构的控制精度。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装配在变桨电机中的部分结构剖视图;附图2为本技术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过渡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过渡轴的轴向平面示意图;附图4为图3的轴向剖面图;附图5为本技术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过渡轴的径向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过渡轴;2.螺杆段;201.螺纹配合段;202.外置段;3.第一径向定位段;4.锁紧段;401.挡板部;402.平台部;4021.锁紧平台;5.第二径向定位段;6.螺孔;701.变桨电机主轴;702.第一旋变转子;703.第二旋变转子;704.固定螺杆;705.旋变转子压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请参考附图1,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包括变桨电机主轴701以及与该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的第一旋变转子702和第二旋变转子703;还包括过渡轴1,该过渡轴1定位连接在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的一端部,用以固定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和所述第二旋变转子703。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过渡轴1包括沿轴向依次定位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包括变桨电机主轴(701)以及与该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的第一旋变转子(702)和第二旋变转子(70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渡轴(1),该过渡轴(1)定位连接在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的一端部,用以固定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和所述第二旋变转子(703);/n所述过渡轴(1)包括沿轴向依次定位连接的螺杆段(2)、第一径向定位段(3)、锁紧段(4)和第二径向定位段(5),其中,所述螺杆段(2)、第一径向定位段(3)和第二径向定位段(5)为旋转体结构,且在装配状态下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所述螺杆段(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3)的直径,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3)和所述第二径向定位段(5)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锁紧段(4)的直径;/n所述过渡轴(1)在第二径向定位段(5)一侧的端部还开设有一沿轴向的螺孔(6),该螺孔(6)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所述螺孔(6)和所述过渡轴(1)的螺杆段(2)的螺纹旋转方式相同;所述过渡轴连接结构还包括一与所述螺孔(6)配合设置的固定螺杆(704),以及螺纹套接在该固定螺杆(704)外周的旋变转子压板(705);/n所述锁紧段(4)上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锁紧平台(4021);/n在装配状态下,所述螺杆段(2)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的一端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的轴向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3)外周,而另一端套接在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的连接螺杆段(2)的端部,以令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所述锁紧段(4)在第一径向定位段(3)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对应的端面压接配合;所述第二旋变转子(703)轴向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径向定位段(5)上,而另一端套接在所述旋变转子压板(705)一端的外周;所述螺孔(6)分别与所述固定螺杆(704)和所述旋变转子压板(705)螺纹连接;所述锁紧段(4)在第二径向定位段(5)一侧的端面与所述第二旋变转子(703)对应的端面压接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旋变过渡轴连接结构,包括变桨电机主轴(701)以及与该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的第一旋变转子(702)和第二旋变转子(70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渡轴(1),该过渡轴(1)定位连接在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的一端部,用以固定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和所述第二旋变转子(703);
所述过渡轴(1)包括沿轴向依次定位连接的螺杆段(2)、第一径向定位段(3)、锁紧段(4)和第二径向定位段(5),其中,所述螺杆段(2)、第一径向定位段(3)和第二径向定位段(5)为旋转体结构,且在装配状态下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所述螺杆段(2)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3)的直径,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3)和所述第二径向定位段(5)的直径均小于所述锁紧段(4)的直径;
所述过渡轴(1)在第二径向定位段(5)一侧的端部还开设有一沿轴向的螺孔(6),该螺孔(6)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所述螺孔(6)和所述过渡轴(1)的螺杆段(2)的螺纹旋转方式相同;所述过渡轴连接结构还包括一与所述螺孔(6)配合设置的固定螺杆(704),以及螺纹套接在该固定螺杆(704)外周的旋变转子压板(705);
所述锁紧段(4)上沿轴向设有至少两个锁紧平台(4021);
在装配状态下,所述螺杆段(2)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的一端部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的轴向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径向定位段(3)外周,而另一端套接在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的连接螺杆段(2)的端部,以令所述第一旋变转子(702)与所述变桨电机主轴(701)同轴设置;所述锁紧段(4)在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志伟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朗高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