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与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层层自组装技术与靶标诱导的核酸适配体构象变化来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与应用。
技术介绍
黄曲霉毒素B1(AFB1)在黄曲霉素中具有最强的毒性和致癌性,为I类致癌物。AFB1主要存在于谷物,油及它们的农产品中。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食品中AFB1的最大允许浓度为15μgkg-1。人乳中AFB1的浓度不应超过0.5μgkg-1,而其他动物饲料中的AFB1浓度则不应超过300μgkg-1。在中国,玉米和花生中AFB1的最大允许量为20μgkg-1,而食用油中的最大允许量为10μgkg-1。当前,有几种检测AFB1的方法,例如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和横向流动免疫测定(LFIA)。但是,这些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例如,TLC的精度低;HPLC的样品预处理非常复杂;ELISA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即使LFIA快速,易于操作并可以进行原位分析,它们也可能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与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反应,得到正电化的GNs溶液;/n2)将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于水,获得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n3)将正电化的GNs溶液和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依次交替沉积到电极上,获得修饰电极;/n4)采用活化剂将修饰电极进行活化,滴加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溶液,孵育,滴加钝化剂和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得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所述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的序列中5'端带有氨基修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与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反应,得到正电化的GNs溶液;
2)将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于水,获得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
3)将正电化的GNs溶液和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依次交替沉积到电极上,获得修饰电极;
4)采用活化剂将修饰电极进行活化,滴加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溶液,孵育,滴加钝化剂和牛血清白蛋白溶液,得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所述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的序列中5'端带有氨基修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的序列为5'-TGGGGTTTTGGTGGCGGGTGGTGTACGGGCGAGGG-3',其中5'端带有氨基修饰;
所述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与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的质量比为(1~50):1;
所述正电化的GNs溶液中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的浓度为0.1~10mg/mL;
步骤2)中所述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的浓度为0.1~10mg/mL;
步骤3)中交替沉积的次数为1~12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每一次沉积时,正电化的GNs溶液和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的体积比为(1~20):1;
每一次沉积时,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的用量满足每平方毫米的电极表面滴加0.1~10μL的羧基化聚苯乙烯纳米球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活化剂为EDC和NHS体系;体系中EDC:NHS的摩尔比为(0.1~10):1;
所述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溶液的浓度为:0.1~10μM;
步骤1)中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10h;
所述活化的时间为10~60min;所述孵育的时间为2~8h;
步骤4)中所述钝化剂为含氨基的钝化剂;含氨基的钝化剂以溶液的形式使用,浓度为0.1~5M;
步骤4)中所述牛血清白蛋白溶液的质量浓度为1~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电极经过抛光处理;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