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921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蓄电池、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蓄电池用于给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发光亮度调节装置供电,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电连接,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实时调节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分别调节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亮度,具有可多次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
本技术涉及照明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发达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需要更多的娱乐活动,如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或晚会,举办方为了使现场点缀形成壮观的星海,更具有活跃的气氛,让民众挥舞荧光棒是最有效的方法。授权公告号为CN20281280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控荧光棒,包括手柄和棒体,手柄内设有用于储存辅助反应液的且可压缩的辅液腔和缓冲腔,辅液腔和缓冲腔之间设有缓冲壁;棒体内设有用于储存主反应液的主液腔,手柄的缓冲腔的一端和棒体固定连接,并在连接处设有隔离壁,主液腔内设有反应管,反应管与隔离壁固定连接,隔离壁与反应管连接处的两侧通过孔贯通。通过控制辅液腔和缓冲腔中的反应液的接触达到控制反应时间,从而避免了反应时间过短造成了的荧光棒的有效使用时间较短的问题。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上述荧光棒一般使用一次就被丢弃,不光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具有可多次使用、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包括蓄电池、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所述蓄电池用于给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发光亮度调节装置供电,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电连接,所述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实时调节所述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所述手动灯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分别调节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亮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本荧光棒时,用户通过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分别调节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亮度。同时,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环境的声音强度,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用于根据检测的环境的声音强度实时调节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在环境的声音强度大于声音强度最低阈值时,增大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即增大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亮度,提高互动性。进一步,所述蓄电池与第一灯组电连接,所述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均并联在所述第一灯组上,所述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包括分压电阻R7及声控开关,所述分压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分压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连接节点电连接,所述声控开关并联在所述分压电阻R7上,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声控开关电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声控开关闭合时,分压电阻R7短路,增大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声控开关打开时,蓄电池输出的电流经分压电阻R7流动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从而降低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进一步,所述声控开关为继电器K,所述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与所述分压电阻并联,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根据环境声音强度控制所述继电器K的通电及断电。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继电器K通电时,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闭合,分压电阻R7短路,增大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继电器K断电时,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断开,蓄电池输出的电流经分压电阻R7流动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从而降低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进一步,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麦克风MK、NPN三极管Q1、第三电阻R3及PNP三极管Q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麦克风MK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麦克风MK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麦克风MK的连接节点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NPN三极管Q1的基极b电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蓄电池电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2的基极b与所述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c和第三电阻R3的连接节点电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2的发射极e与蓄电池连接,所述PNP三极管Q2的集电极c接地,所述PNP三极管Q2的发射极e与接地端之间还串联有所述继电器K。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麦克风MK接收到声音信号后,转化为低频电信号,经电容C1隔离,当低频电信号超过NPN三极管Q1基极触发电平时,NPN三极管Q1集电极上产生低电平,PNP三极管Q2导通,继电器K通电。进一步,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发光颜色互不相同。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用户可根据需要调整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通电及亮度,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调整荧光棒的颜色,增加趣味性。进一步,所述蓄电池与所述分压电阻之间还串联有第一手动开关S1,所述分压电阻与所述第一灯组之间串联有第二手动开关S2,所述分压电阻R7与所述第二灯组之间串联有第三手动开关S3,所述分压电阻R7与所述第三灯组之间串联有第四手动开关S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用户通过第一手动开关S1控制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是否通电,用户通过第二手动开关S2控制第一灯组是否通电,用户通过第三手动开关S3控制第二灯组是否通电,用户通过第四手动开关S4控制第三灯组是否通电。进一步,所述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包括第二可调电阻RP2、第三可调电阻RP3及第四可调电阻RP4,所述第二可调电阻RP2串联在分压电阻R7与第一灯组之间,所述第三可调电阻RP3串联在分压电阻R7与第二灯组之间,所述第四可调电阻RP4串联在分压电阻R7与第三灯组之间。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用户通过调整第二可调电阻RP2、第三可调电阻RP3及第四可调电阻RP4的阻值,分别调整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工作电压,从而控制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亮度。进一步,所述蓄电池还连接有USB充电接口。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用户通过移动充电装置对本荧光棒进行充电。进一步,还包括棒体,所述棒体包括手持部及发光壳体,所述发光壳体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设置在所述发光壳体内,所述蓄电池、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所述手持部上。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蓄电池、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设置在手持部上,方便用户调整本银光棒的工作状态。进一步,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防滑层。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方便用户手持本荧光棒。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用于展示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实时发光亮度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所述蓄电池用于给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发光亮度调节装置供电,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电连接,所述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实时调节所述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所述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分别调节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亮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电池、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所述蓄电池用于给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第三灯组、灯组亮度调节装置、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及发光亮度调节装置供电,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电连接,所述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实时调节所述蓄电池输出至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电压,所述手动灯组亮度调节装置用于分别调节所述第一灯组、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亮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与第一灯组电连接,所述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均并联在所述第一灯组上,所述实时发光亮度调节装置包括分压电阻R7及声控开关,所述分压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蓄电池电连接,所述分压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一灯组和第二灯组及第三灯组的连接节点电连接,所述声控开关并联在所述分压电阻R7上,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声控开关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声控开关为继电器K,所述继电器K的常开触点与所述分压电阻R7并联,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用于根据环境声音强度控制所述继电器K的通电及断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手持式智能荧光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声音强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电阻R1、第一电容C1、麦克风MK、NPN三极管Q1、第三电阻R3及PNP三极管Q2,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蓄电池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麦克风MK的一端电连接,所述麦克风MK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阻R1与所述麦克风MK的连接节点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NPN三极管Q1的基极b电连接,所述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c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坤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贞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