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铜陵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5736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喇叭形进风罩的横截面小的一端连接有所述锥形收缩段,所述锥形收缩段的收缩小端连接至所述负压吸附段,所述负压吸附段为内腔不大于所述收缩小端内腔的圆柱腔结构,所述锥形扩散段的横截面扩散大端为远离所述负压吸附段的一端,通过锥形扩散段与锥形收缩段的配合实现负压吸取,实现通风作用,利用所述收缩段与扩散段内的气流使得所述负压吸气段内形成对通风吸管进行吸气的负压气流,保证通风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
本专利技术具体是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涉及道通风设备相关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建筑内节能通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的通风一般仅仅设置通风井的方式实现建筑的局部通风,而对于建筑室内的通风则基本只能靠开窗等方式来进行,这种方式即使对于通透的空间也需要将相对的窗户或者门均打开才具有较高的通风效果,然而,往往由于私密性等问题,即使通透空间内也难以实现各个门或窗的全部打开,这就导致建筑室内的通风效果其实极其不佳,进而往往依靠空调等方式来进行通风,而这种方式耗能较大,而且,通风较大,对身体产生较多的不适感,影响通风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在此提供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通风吸管、通风竖管、末端通风管,其中,至一个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固定在建筑物的最顶端,所述助吸导流机构的下端设置有吸气口,所述吸气口上连接有所述通风吸管,所述通风吸管上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至建筑物内的通风竖管,所述通风竖管上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末端通风管,所述末端通风管伸入至建筑物室内的通风换气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至少包括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负压吸气段和锥形扩散段,所述喇叭形进风罩的横截面小的一端连接有所述锥形收缩段,所述锥形收缩段的收缩小端连接至所述负压吸附段,所述负压吸附段为内腔不大于所述收缩小端内腔的圆柱腔结构,所述锥形扩散段的横截面扩散大端为远离所述负压吸附段的一端,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与水平线(L)不平行的设置,且所述锥形扩散段的高度高于所述收缩段的高度,以便使得锥形扩散段末端的气流倾斜向上流动,进而促进通风竖管内的气流向上流动;其中,令从喇叭形进风罩至锥形扩散段的方向为气流方向,沿着气流方向,所述锥形收缩段内的腔体构设为横截面逐渐缩小,且所述锥形扩散段内的腔体构设为横截面逐渐变大,且所述扩散段内腔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锥形收缩段内的腔体的轴向长度,以便利用所述收缩段与扩散段内的气流使得所述负压吸气段内形成对通风吸管进行吸气的负压气流。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喇叭形进风罩与锥形收缩段之间还一体连接设置有圆柱段。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与水平线(L)之间的夹角a为3-10°。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吸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之间的夹角d为锐角,该锐角的大小为60-80°,且所述通风吸管朝向所述喇叭形进风罩的一侧倾斜向下延伸。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锥形扩散段的处于最高端处的母线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之间的夹角b为第一夹角,所述锥形扩散段的处于最底端处的母线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之间的夹角c为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且所述锥形扩散段的处于最高端处的母线长度小于所述锥形扩散段的处于最底端处的母线长度,以便使得所述锥形扩散段以倾斜向上的方向流动,进而助于气流从通风竖管向上流动。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通风竖管上还设置有辅助风机,所述辅助风机与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通风竖管内还设置有风力或者风速传感器,所述风力或者风速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进一步,作为优选,当所述风力或者风速传感器所检测的值小于设定值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辅助风机启动。进一步,作为优选,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为N个,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的整数,其中,第i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与第i+1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之间的夹角为360/N,其中,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N个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通风吸管均通过支管以并联的方式连接至主管,所述主管连接至所述通风竖管;每个所述支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还包括风向传感器,所述风向传感器能够对所述控制阀进行反馈控制,以便根据风向传感器所检测的风向来对各个控制阀进行控制,且根据所检测的风向来决定开启哪个所述控制阀。进一步,作为优选,开启所述控制阀的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气流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侧流向所述锥形扩散段侧。进一步,作为优选,各个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以上下布置或者左右或者前后布置的方式固定在建筑物顶部。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喇叭形进风罩的横截面小的一端连接有所述锥形收缩段,所述锥形收缩段的收缩小端连接至所述负压吸附段,所述负压吸附段为内腔不大于所述收缩小端内腔的圆柱腔结构,所述锥形扩散段的横截面扩散大端为远离所述负压吸附段的一端,通过锥形扩散段与锥形收缩段的配合实现负压吸取,实现通风作用,利用所述收缩段与扩散段内的气流使得所述负压吸气段内形成对通风吸管进行吸气的负压气流,保证通风效果;(2)本专利技术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与水平线(L)不平行的设置,且所述锥形扩散段的高度高于所述收缩段的高度,以便使得锥形扩散段末端的气流倾斜向上流动,进而促进通风竖管内的气流向上流动;其中,令从喇叭形进风罩至锥形扩散段的方向为气流方向,有效提高通风效果,实现节能通风;(3)本专利技术通风助吸导流机构为N个,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的整数,其中,第i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与第i+1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所述喇叭形进风罩、锥形收缩段的中心轴线A之间的夹角为360/N,其中,i为大于等于1小于等于N的整数,N个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通风吸管均通过支管以并联的方式连接至主管,所述主管连接至所述通风竖管;每个所述支管上还设置有控制阀,并利用风向传感器所检测的风向来对各个控制阀进行控制,根据所检测的风向来决定开启哪个所述控制阀,开启所述控制阀的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气流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侧流向所述锥形扩散段侧,有效保证通风能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连接关系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角度关系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通风助吸导流机构的上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3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1、通风吸管11、通风竖管12、末端通风管15,其中,至一个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固定在建筑物的最顶端,所述助吸导流机构的下端设置有吸气口,所述吸气口上连接有所述通风吸管,所述通风吸管上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至建筑物内的通风竖管,所述通风竖管上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末端通风管15,所述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1)、通风吸管(11)、通风竖管(12)、末端通风管(15),其中,至一个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固定在建筑物的最顶端,所述助吸导流机构的下端设置有吸气口,所述吸气口上连接有所述通风吸管,所述通风吸管上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至建筑物内的通风竖管,所述通风竖管上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末端通风管(15),所述末端通风管伸入至建筑物室内的通风换气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至少包括喇叭形进风罩(6)、锥形收缩段(8)、负压吸气段(9)和锥形扩散段(10),所述喇叭形进风罩的横截面小的一端连接有所述锥形收缩段,所述锥形收缩段的收缩小端连接至所述负压吸附段,所述负压吸附段为内腔不大于所述收缩小端内腔的圆柱腔结构,所述锥形扩散段的横截面扩散大端为远离所述负压吸附段的一端,所述喇叭形进风罩(6)、锥形收缩段(8)的中心轴线(A)与水平线(L)不平行的设置,且所述锥形扩散段的高度高于所述收缩段的高度,以便使得锥形扩散段末端的气流倾斜向上流动,进而促进通风竖管内的气流向上流动;其中,令从喇叭形进风罩(6)至锥形扩散段(10)的方向为气流方向,/n沿着气流方向,所述锥形收缩段内的腔体构设为横截面逐渐缩小,且所述锥形扩散段内的腔体构设为横截面逐渐变大,且所述扩散段内腔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锥形收缩段内的腔体的轴向长度,以便利用所述收缩段与扩散段内的气流使得所述负压吸气段(9)内形成对通风吸管进行吸气的负压气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包括至少一个通风助吸导流机构(1)、通风吸管(11)、通风竖管(12)、末端通风管(15),其中,至一个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固定在建筑物的最顶端,所述助吸导流机构的下端设置有吸气口,所述吸气口上连接有所述通风吸管,所述通风吸管上连接有竖直向下延伸至建筑物内的通风竖管,所述通风竖管上连接有至少一个所述末端通风管(15),所述末端通风管伸入至建筑物室内的通风换气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助吸导流机构至少包括喇叭形进风罩(6)、锥形收缩段(8)、负压吸气段(9)和锥形扩散段(10),所述喇叭形进风罩的横截面小的一端连接有所述锥形收缩段,所述锥形收缩段的收缩小端连接至所述负压吸附段,所述负压吸附段为内腔不大于所述收缩小端内腔的圆柱腔结构,所述锥形扩散段的横截面扩散大端为远离所述负压吸附段的一端,所述喇叭形进风罩(6)、锥形收缩段(8)的中心轴线(A)与水平线(L)不平行的设置,且所述锥形扩散段的高度高于所述收缩段的高度,以便使得锥形扩散段末端的气流倾斜向上流动,进而促进通风竖管内的气流向上流动;其中,令从喇叭形进风罩(6)至锥形扩散段(10)的方向为气流方向,
沿着气流方向,所述锥形收缩段内的腔体构设为横截面逐渐缩小,且所述锥形扩散段内的腔体构设为横截面逐渐变大,且所述扩散段内腔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锥形收缩段内的腔体的轴向长度,以便利用所述收缩段与扩散段内的气流使得所述负压吸气段(9)内形成对通风吸管进行吸气的负压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6)与锥形收缩段(8)之间还一体连接设置有圆柱段(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6)、锥形收缩段(8)的中心轴线(A)与水平线(L)之间的夹角(a)为3-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建筑节能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吸管(1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喇叭形进风罩(6)、锥形收缩段(8)的中心轴线(A)之间的夹角(d)为锐角,该锐角的大小为60-80°,且所述通风吸管(11)朝向所述喇叭形进风罩(6)的一侧倾斜向下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建筑节能通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清华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