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部车身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49543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问题在于抑制侧梁的高重量化并提高对侧面碰撞时向车宽方向内方向的荷载的抗弯刚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侧梁(4)、前下部(92a)从该侧梁(4)的后部立起的车轮罩(90)、从侧梁(4)的中间部向上方延伸的中央立柱(5)、对在侧梁(4)的上方和中央立柱(5)的后方形成开口的开口部(2r)进行开合的车门(6),其中,在车门(6)关闭时,该车门(6)所上的防撞梁(63)的后部(63r)在车辆侧视图中与侧梁(4)的后部重叠,侧梁(4)具备加强对向车宽内侧的荷载的抗弯刚度的侧梁加强构件(30U),侧梁加强构件(30U)设于侧梁(4)的纵长方向的至少中央立柱(5)所在所述侧梁的中间部(4Ra)和侧梁(4)的后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部车身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侧部车身结构,该侧部车身结构具备: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的侧梁、前下部从该侧梁的后部立起的车轮罩、具有从侧梁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的中央立柱、以及对在侧梁上方和中央立柱后方形成开口的开口部进行开合的车门。
技术介绍
在车辆侧面碰撞(以下称作“侧面碰撞”)时,虽然也会因碰撞物针对车辆侧面的碰撞位置而有所不同,但随着荷载从中央立柱向车宽内侧(座舱侧)的输入,会有向车宽内侧的荷载(即,在车辆俯视图中,产生让侧梁纵长方向的与中央立柱的接合部向车宽内侧位移的弯曲变形的荷载)输入侧梁。为了保护乘车人免受这种侧面碰撞,针对上述向车宽内侧的荷载加强侧梁的结构例如有下述专利文献1所提议的技术方案。专利文献1的侧梁具备侧梁加强件,该侧梁加强件在侧梁的纵长方向具备基础构件和与该基础构件的后端部连接的延长构件。延长构件具有固定于基础构件的连接部,连接部从车宽内侧通过焊接等固定于基础构件的后端部。由此,延长构件和基础构件的连接部分通过延长构件的连接部和基础构件后端部的重叠结构得到加强。另一方面,近年来,为了提高燃油效率和提高行驶性能,车身轻量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其中,要求确保乘车人在侧面碰撞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车身(侧梁)的轻量化。专利文献1的侧梁至少在连接部分采用上述重叠结构,由此能够提高针对向车宽内侧的荷载的抗弯刚度,但是使得从该连接部分的上端到下端的整体、即由于沿着连接部分的纵长方向的正交截面形状的整个连接部分都成为上述重叠结构,因此有实现侧梁进一步轻量化的余地。例如在侧面碰撞时,侧梁中,侧面碰撞荷载会通过中央立柱输入其与中央立柱的接合部,因此从轻量化的观点来看,对该与中央立柱的接合部进行局部加强是有效的,但这种情况下,在侧梁的纵长方向上,中央立柱所在区域和其前后各侧的周边部位之间可能会产生刚性差,而对纵长方向整体进行加强的话,不利于抑制侧梁重量。因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注意到,在抑制侧梁的重量增加并加强侧梁的同时,还考虑到侧梁周边具有的中央立柱以外的车身构件进行设计是有效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1186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有鉴于如上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部车身结构,其能够抑制侧梁的高重量化并提高对侧面碰撞时向车宽方向内向的荷载的抗弯刚度。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本专利技术是一种侧部车身结构,该侧部车身结构包括:侧梁: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车轮罩:前下部从该侧梁的后部立起;中央立柱:具有从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向上方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车门:对在所述侧梁的上方和所述中央立柱的后方形成开口的开口部进行开合,其中,在所述车门关闭时,所述车门上的防撞梁的后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侧梁的后部重叠,所述侧梁包括侧梁加强构件,用于加强针对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抗弯刚度,所述侧梁加强构件设于所述侧梁的纵长方向的至少所述中央立柱所在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和所述侧梁的后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将侧梁加强构件设于侧梁的纵长方向的至少侧梁的中间部和侧梁的后部,因此在通过中央立柱向侧梁的中间部、通过防撞梁向侧梁的后部分散并传递侧面碰撞荷载时,能够切实地承受侧面碰撞荷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从所述侧梁的后部沿所述车轮罩向上方延伸的车轮罩加强构件,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车轮罩加强构件在所述防撞梁的后部所在区域或其附近与所述侧梁加强构件重叠。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侧梁加强构件和车轮罩加强构件的重叠部位切实承受在侧面碰撞时从防撞梁向侧梁后部传递的侧面碰撞荷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车轮罩加强构件与所述侧梁加强构件接合,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防撞梁的后部与所述车轮罩加强构件和所述侧梁加强构件接合的部位重叠。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通过侧梁后部进一步切实承受在侧面碰撞时向车门的防撞梁输入的侧面碰撞荷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侧梁加强构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所述车轮罩加强构件包括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在车辆侧视图中,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所述棱线和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棱线形成连续。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侧梁加强构件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由此针对侧梁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在车辆俯视图中的抗弯刚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还在上述车轮罩加强构件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棱线,由此针对侧梁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在车辆侧视图中的抗弯刚度以及绕侧梁纵长方向延伸的轴的扭转刚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然后,通过使得这些棱线在车辆侧视图中连续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侧面碰撞时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侧梁的抗弯刚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防撞梁与所述中央立柱重叠。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侧面碰撞时,能够通过防撞梁向侧梁后部切实传递中央立柱从碰撞物受到的侧面碰撞荷载,并且能够通过中央立柱向侧梁的中央立柱配置区域切实传递防撞梁从碰撞物受到的侧面碰撞荷载。因此,例如与仅仅使得中央立柱所在区域等一部分坚固的结构相比,能够抑制侧梁的重量并提高针对向侧梁输入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抗弯刚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所述侧梁加强构件具有位于所述侧梁上部的上侧加强构件和位于所述侧梁下部的下侧加强构件,在位于所述上侧加强构件和所述下侧加强构件的上下方向中间的所述侧梁的外壁设有外壁加强筋。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进一步提高侧梁对侧面碰撞时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抗弯刚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侧梁的高重量化并提高针对侧面碰撞时向车宽方向内方向的荷载的抗弯刚度。附图说明图1为从车身右侧看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2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侧部车身结构的车辆的主要部分的右视图;图3为去除内侧梁从车宽内侧看的侧梁后部周边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为图3中去除了外侧梁及后车轮罩的主要部分放大图(a)、进一步去除了第2加强构件的主要部分放大图(b);图5为沿图3D-D线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6为图1中侧梁后部周边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7为沿图6E-E线的主要部分截面图;图8为去除内侧梁从车宽内侧看侧梁和中央立柱的接合部及其周边的立体图;图9为图8中去除了内立柱后的斜视图;图10为沿图2中A-A线的主要部分的沿箭头方向看的截面图;图11为沿图2中B-B线的主要部分的沿箭头方向看的截面图;图12为沿图2中C-C线箭头方向的视图所对应的侧部车身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进行详述。图中,箭头F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表示车辆上方,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右方)。另外,在以下说明中,车宽方向外侧(座舱外侧)称作“车宽外侧”,车宽方向内向(座舱内侧)称作“车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侧梁,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n车轮罩,前下部从该侧梁的后部立起;/n中央立柱,具有从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向上方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n车门,对在所述侧梁的上方和所述中央立柱的后方形成开口的开口部进行开合;/n其中,在车门关闭时,所述车门上的防撞梁的后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侧梁的后部重叠,/n所述侧梁包括侧梁加强构件,用于加强针对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抗弯刚度,/n所述侧梁加强构件设于所述侧梁的纵长方向的至少所述中央立柱所处的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和所述侧梁的后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18 JP 2019-1126941.一种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梁,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
车轮罩,前下部从该侧梁的后部立起;
中央立柱,具有从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向上方延伸的闭合截面结构;
车门,对在所述侧梁的上方和所述中央立柱的后方形成开口的开口部进行开合;
其中,在车门关闭时,所述车门上的防撞梁的后部在车辆侧视图中与所述侧梁的后部重叠,
所述侧梁包括侧梁加强构件,用于加强针对向车宽方向内侧的荷载的抗弯刚度,
所述侧梁加强构件设于所述侧梁的纵长方向的至少所述中央立柱所处的所述侧梁的中间部和所述侧梁的后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从所述侧梁的后部沿所述车轮罩向上方延伸的车轮罩加强构件,
在车辆侧视图中,所述车轮罩加强构件在所述防撞梁的后部所在区域或其附近与所述侧梁加强构件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忠中村岳司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