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4380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座椅和车辆,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光学模组,光学模组具有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光学模组包括:显示屏安装座,显示屏安装座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座椅本体处;显示屏,显示屏设置于显示屏安装座内;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显示屏安装座且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座椅本体的背部,显示屏位于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光源侧。通过创造性地在座椅本体后设置等效负折射率装置,可以将显示屏和显示出的影像分离,从而可以使用户在空中观看,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光学模组还可以相对于座椅本体进行折叠,从而可以节省车辆的内部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座椅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和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汽车走近千家万户,汽车上配备有多个供驾驶员或乘客使用的显示屏。相关技术中,在座椅后方设置有显示屏,显示屏一般是固定在座椅后方,显示屏设置在座椅后方占用空间大,用户在使用时无法正对着屏幕。此外,用户在使用时需要触控操作,但是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按键上积累灰尘比较多,造成屏幕易脏,不利于持续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座椅,通过创造性地在座椅本体后设置等效负折射率装置,可以将显示屏和显示出的影像分离,从而可以使用户在空中观看,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的车辆的座椅,包括:座椅本体和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具有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所述光学模组包括:显示屏安装座,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座内;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座且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光源侧;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相对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向后展开,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相对所述显示屏安装座向上展开;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折叠在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内侧且贴设在所述座椅本体背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座椅,通过创造性地在座椅本体后设置等效负折射率装置,可以将显示屏和显示出的影像分离,从而可以使用户在空中观看,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此外,光学模组还可以相对于座椅本体进行折叠,从而可以节省车辆的内部空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折叠在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内侧,所述光学模组整体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设置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配合于所述滑槽内;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滑动件限位配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显示屏安装座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限位配合。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显示屏安装座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光学模组位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与所述显示屏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30°≤α≤15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学模组还包括:触控接收器和控制器,所述触控接收器设置于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处,所述触控接收器和所述显示屏均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触控接收器包括airbar、深度相机和手势识别传感器中的一种。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包括:两个玻璃板和光波导阵列,所述光波导阵列包括多个光波导,且多个所述光波导以阵列的方式排布,所述光波导阵列设置于两个所述玻璃板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波导阵列为两组且均由45°斜向布置的单列多排且横截面为矩形的光波导组成,两组所述光波导阵列的相互对应部分的波导方向相互垂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光波导组件为一组且包括多排多列且呈45°斜向布置的矩形光波导。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所述车辆的座椅。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座椅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座椅的剖面图;图3是图2中的局部示意图A;图4是控制器、显示屏和触控接收器的连接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的负折射率侧的光波导阵列的示意图;图7是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的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光波导阵列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座椅S;光学模组100;显示屏10;显示屏安装座20;第三限位部21;容纳槽22;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玻璃板31;光波导阵列32;光波导321;滑动件33;触控接收器36;控制器37;座椅本体200;安装槽210;滑槽211;第一限位部212;第二限位部2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S,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座椅S的车辆。如图1-图3所示,座椅S包括:座椅本体200和光学模组100,光学模组100包括:显示屏安装座20、显示屏10和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显示屏安装座20设置于座椅本体200,显示屏安装座20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座椅本体200处。显示屏10设置于显示屏安装座20内,使得显示屏10可以随着显示屏安装座20一同旋转。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显示屏安装座20,并且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座椅本体200的背部。如此设置,使光学模组100可以相对座椅本体200进行折叠或打开。并且,显示屏10位于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的光源侧。如图2所示,当光学模组100处于展开位置时,显示屏安装座20相对座椅本体200的背部向后展开,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相对显示屏安装座20向上展开。此时,显示屏安装座20相对座椅本体200倾斜设置,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与显示屏安装座20成一定角度设置,如此,从显示屏10处发出的光线可以经过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的折射后在座椅本体200的周围显示,从而可以形成显示图像。当光学模组100处于折叠位置时,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折叠在显示屏安装座20的内侧,并且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贴设在座椅本体200的背部。如此设置,在光学模组100处于折叠位置时,可以将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容纳在显示屏安装座20内,从而可以节省座椅本体200背部的空间,而且可以有效保护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并且,用户在需要展开光学模组100时,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会从显示屏安装座20内打开,从而可以方便用户进行操作。由此,通过创造性地在座椅本体200后设置等效负折射率装置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n座椅本体;/n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具有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所述光学模组包括:/n显示屏安装座,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处;/n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座内;/n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座且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光源侧;/n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相对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向后展开,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相对所述显示屏安装座向上展开;/n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折叠在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内侧且贴设在所述座椅本体背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椅本体;
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具有折叠位置与展开位置,所述光学模组包括:
显示屏安装座,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座椅本体处;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座内;
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显示屏安装座且另一端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所述显示屏位于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的光源侧;
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相对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向后展开,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相对所述显示屏安装座向上展开;
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折叠在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内侧且贴设在所述座椅本体背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的背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折叠在所述显示屏安装座的内侧,所述光学模组整体容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置有滑槽,所述等效负折射率装置设置有滑动件,所述滑动件配合于所述滑槽内;
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展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滑动件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显示屏安装座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光学模组处于所述折叠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超韩东成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东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