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4112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辅助作业领域,具体是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包括底座,固定于底座前端上方的前支撑部以及固定于底座后端上方的后支撑部,所述前支撑部与后支撑部之间固定有承重骨架,承重骨架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横梁;所述前支撑部上表面与后副车架的前横梁支撑配合;所述后支撑部上表面与后副车架的后横梁支撑配合;所述支撑横梁两端由承重骨架两侧伸出并且分别与后副车架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支撑配合。在现有木质托盘上增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保证了后副车架存在一定的离地高度,后副车架分装过程中不再向左、向右抬动后副车架,过程动作浪费消除,极大降低了过程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分装作业效率。

A kind of loading platform for rear subframe of passenger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
本技术涉及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辅助作业领域,具体是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
技术介绍
现试制阶段后副车架使用木质托盘进行分装,因结构限制,分装后下H臂时需后副车架有一定的离地高度,过程中需将后副车架总成向左、向右抬动进行装配,劳动强度大,作业费时,员工存在抱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乘用车后副车架无专用的分装台导致作业强度大且周期长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包括底座,固定于底座前端上方的前支撑部以及固定于底座后端上方的后支撑部,所述前支撑部与后支撑部之间固定有承重骨架,承重骨架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横梁;所述前支撑部上表面与后副车架的前横梁支撑配合,且前支撑部的后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的前横梁后侧面限位配合的前端限位部;所述后支撑部上表面与后副车架的后横梁支撑配合,且后支撑部的前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的后横梁前侧面限位配合的后端限位部;所述支撑横梁两端由承重骨架两侧伸出并且分别与后副车架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支撑配合。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端限位部包括固定于前支撑部的后侧的限位支架,以及固定于限位支架上表面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上表面高于前支撑部。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端限位部包括水平固定于后支撑部的前侧的限位梁,所述限位梁的上表面高于后支撑部,所述限位梁的长度大于限位柱的宽度。作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重骨架包括分别固定于前支撑部与后支撑部两端之间的加强梁。在现有木质托盘上增加本技术所述的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保证了后副车架存在一定的离地高度,后副车架分装过程中不再向左、向右抬动后副车架,过程动作浪费消除,极大降低了过程操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分装作业效率,分装过程中各零件满足无障碍装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述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所述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的侧视图。图3为所述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的使用状态图。图中:1-底座,2-前支撑部,3-后支撑部,4-承重骨架,41-加强梁,5-支撑横梁,6-后副车架,7-前端限位部,71-限位支架,72-限位柱,8-后端限位部,81-限位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结合图1及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包括底座1,固定于底座1前端上方的前支撑部2以及固定于底座1后端上方的后支撑部3,所述前支撑部2与后支撑部3之间固定有承重骨架4,承重骨架4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横梁5;所述前支撑部2上表面与后副车架6的前横梁支撑配合,且前支撑部2的后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6的前横梁后侧面限位配合的前端限位部7;所述后支撑部3上表面与后副车架6的后横梁支撑配合,且后支撑部3的前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6的后横梁前侧面限位配合的后端限位部8;所述支撑横梁5两端由承重骨架4两侧伸出并且分别与后副车架6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支撑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支撑部2和后支撑部3分别为后副车架6的前横梁和后横梁提供支撑面,支撑横梁5为后副车架6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提供支撑面;因此使得本实施例中的分装台能够将后副车架6整体抬离地面,具有一定的离地高度。承重骨架4既能够为支撑横梁5提供固定支撑点,而且能够将前支撑部2和后支撑部3连接在一起,起到加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前端限位部7和后端限位部8能够避免支撑于分装台上的后副车架6在分装作业中发生前后位移。如图1及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端限位部7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所述前端限位部7包括固定于前支撑部2的后侧的限位支架71,以及固定于限位支架71上表面的限位柱72,所述限位柱72的上表面高于前支撑部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架71可采用Q235钢制成的角钢,所述限位柱72可采用Q235钢制成的短方管,具体实施时,角钢的一端焊接于前支撑部2上,短方管焊接于角钢的另一端上。如图1及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端限位部8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后端限位部8包括水平固定于后支撑部3的前侧的限位梁81,所述限位梁81的上表面高于后支撑部3,所述限位梁81的长度大于限位柱72的宽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梁8可采用Q235钢的方管制成。具体实施时,所述限位梁8焊接于后支撑部3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限位梁81的长度大于限位柱72的宽度,因此可以对后副车架6起到三角定位的作用,避免后副车架6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旋转。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承重骨架4的具体实施方式,即所述承重骨架4包括分别固定于前支撑部2与后支撑部3两端之间的加强梁41。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梁4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前支撑部2与后支撑部3之间,起到加强结构稳定性的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固定于底座(1)前端上方的前支撑部(2)以及固定于底座(1)后端上方的后支撑部(3),所述前支撑部(2)与后支撑部(3)之间固定有承重骨架(4),承重骨架(4)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横梁(5);所述前支撑部(2)上表面与后副车架(6)的前横梁支撑配合,且前支撑部(2)的后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6)的前横梁后侧面限位配合的前端限位部(7);所述后支撑部(3)上表面与后副车架(6)的后横梁支撑配合,且后支撑部(3)的前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6)的后横梁前侧面限位配合的后端限位部(8);所述支撑横梁(5)两端由承重骨架(4)两侧伸出并且分别与后副车架(6)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支撑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乘用车后副车架分装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固定于底座(1)前端上方的前支撑部(2)以及固定于底座(1)后端上方的后支撑部(3),所述前支撑部(2)与后支撑部(3)之间固定有承重骨架(4),承重骨架(4)上表面固定有支撑横梁(5);所述前支撑部(2)上表面与后副车架(6)的前横梁支撑配合,且前支撑部(2)的后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6)的前横梁后侧面限位配合的前端限位部(7);所述后支撑部(3)上表面与后副车架(6)的后横梁支撑配合,且后支撑部(3)的前侧固定有与后副车架(6)的后横梁前侧面限位配合的后端限位部(8);所述支撑横梁(5)两端由承重骨架(4)两侧伸出并且分别与后副车架(6)的左纵梁和右纵梁支撑配合。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庆源相龙刚张宏达徐海清张楠
申请(专利权)人: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