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舱及具有其的实验舱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3828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实验舱及具有其的实验舱组件。实验舱包括:舱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周向侧壁,其中,顶壁、底壁和周向侧壁围成容纳腔体,周向侧壁上设有与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舱门,设置在第一开口处,舱门相对于舱体可转动地设置;加强筋结构,顶壁、底壁和周向侧壁上均设有加强筋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实验舱的强度和刚度,使实验舱满足强度要求和刚度要求,并能够确保实验舱的承压能力及变形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验舱及具有其的实验舱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环境模拟实验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实验舱及具有其的实验舱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进行各种环境模拟的设备虽然不少,如各种温湿度实验箱、低气压试验箱、老化、盐雾试验箱等,但这些环境模拟的设备主要用于工业产品的试验、鉴定,试验目标多为电子电气产品,军工及汽车零部件、整车等。目前对高原环境的模拟实验设备也有建设,但多为高原地区常规气候模拟,即模拟高原地区常规气候环境如气压、温湿度、太阳辐照等,多用于人员适应性训练、动物试验、植物培养等领域。目前国内外在高海拔高寒地区矿井人机功效与应急救援技术体系方面,尚缺乏符合高原环境矿井特点(低压、低氧、低温)的专用环境模拟实验设备。要在环境模拟实验设备中开展高海拔高寒地区矿井人机功效与应急救援技术实验,则需将环境模拟实验设备的内部环境设置为高原环境,即需将环境模拟实验设备的内部环境设置为低压低氧环境,此时会在环境模拟实验设备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形成较大的压力差,常规的环境模拟实验设备由于其具有较低的结构强度使其承压能力较低而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无法满足用于开展高海拔高寒地区矿井人机功效与应急救援技术实验的环境模拟实验设备的强度要求。因此,对用于开展高海拔高寒地区矿井人机功效与应急救援技术实验的环境模拟实验设备要求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舱及具有其的实验舱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环境模拟实验设备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具有较大的压力差时,常规的环境模拟实验设备由于其具有较低的结构强度使其承压能力较低而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实验舱,包括:舱体,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周向侧壁,其中,顶壁、底壁和周向侧壁围成容纳腔体,周向侧壁上设有与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舱门,设置在第一开口处,舱门相对于舱体可转动地设置;加强筋结构,顶壁、底壁和周向侧壁上均设有加强筋结构。进一步地,周向侧壁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开口开设在第一侧壁上,设置在周向侧壁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设置在第一侧壁上;或者,周向侧壁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第二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设置,第一开口开设在第一侧壁上,设置在周向侧壁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第一加强筋设置在第一侧壁上,第二加强筋设置在第三侧壁上。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包括多个第一纵向筋条和与第一纵向筋条连接的多个第一横向筋条,多个第一纵向筋条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横向筋条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当第三侧壁上设有第二加强筋时,第二加强筋包括多个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纵向筋条;或者,第一加强筋包括多个第一纵向筋条和与第一纵向筋条连接的多个第一横向筋条,多个第一纵向筋条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横向筋条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当第三侧壁上设有第二加强筋时,第二加强筋包括多个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纵向筋条。进一步地,设置在周向侧壁上的加强筋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第三加强筋设置在第二侧壁上,第四加强筋设置在第四侧壁上,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中的至少一个为网状结构。进一步地,设置在顶壁上的加强筋结构为网状结构;或者,设置在底壁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多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筋条;或者,设置在顶壁上的加强筋结构为网状结构;设置在底壁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多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筋条。进一步地,实验舱还包括设置在舱门的内表面的加强筋结构。进一步地,设置在舱门的内表面的加强筋结构为网状结构。进一步地,舱门具有第二开口,实验舱还包括:窗座;第一透明板,第一透明板通过窗座安装在第二开口处。进一步地,实验舱还包括:设置在舱门与舱体之间的第一密封件;或者,设置在窗座与第一透明板之间的第二密封件;或者,设置在舱门与舱体之间的第一密封件和设置在窗座与第一透明板之间的第二密封件。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实验舱组件,实验舱组件包括:实验舱;压力调节部,包括送风装置和排气装置,送风装置与实验舱连通,以为实验舱内输入气体,排气装置与实验舱连通,排气装置包括真空泵,通过真空泵对实验舱进行抽真空操作;压力检测部,设置在实验舱上,压力检测部用于检测实验舱内部的气体压力;控制部,压力检测部和压力调节部均与控制部连接,控制部根据压力检测部检测到的结果控制送风装置或者排气装置的启闭,从而调节实验舱内的气体压力,其中,实验舱为上述的实验舱。进一步地,排气装置还包括:排气管路,排气管路的一端与实验舱连通,排气管路的另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真空泵设置在排气管路上;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排气管路上,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排气管路的通断。进一步地,实验舱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排气管路上的消声器,第一控制阀位于消声器和真空泵之间。进一步地,送风装置包括:进气管路,进气管路的一端与实验舱连通,进气管路的另一端与外界环境连通;第二控制阀,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进气管路的通断。进一步地,实验舱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的过滤装置;或者,实验舱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的流量检测装置;或者,实验舱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的过滤装置和设置在进气管路上的流量检测装置,其中,流量检测装置位于第二控制阀和过滤装置之间。进一步地,实验舱组件还包括与进气管路连通的复压管路和设置在复压管路上的第三控制阀,复压管路与进气管路的连接点位于第二控制阀与实验舱的进气口之间。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实验舱的舱体和舱门上均设置有加强筋结构,能够保证实验舱的强度和刚度,使实验舱满足强度要求和刚度要求,并能够确保实验舱的承压能力及变形控制,实验舱的舱体和舱门上的加强筋结构在使实验舱满足强度要求和刚度要求的同时,能够减少舱体和舱门的钢板厚度,节约材料用量,减轻实验舱的重量,降低成本,并能够克服舱体和舱门应力不均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验舱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验舱组件的实施例的实验舱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图2的左视图;图3a示出了图3的C-C向剖视图;图3b示出了图3a中A处放大图;图3c示出了图3的D-D向剖视图;图3d示出了图3的E-E向剖视图;图3e示出了图3的F-F向剖视图;图4示出了图2的右视图;图5示出了图2的G-G向剖视图;图5a示出了图5中H处放大图;图6示出了图2的B-B向剖视图;图6a示出了图6中I处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验舱,其特征在于,包括:/n舱体(13),包括顶壁(131)、与所述顶壁(131)相对设置的底壁(13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31)和所述底壁(132)的周向侧壁,其中,所述顶壁(131)、所述底壁(132)和所述周向侧壁围成容纳腔体,所述周向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133);/n舱门(19),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33)处,所述舱门(19)相对于所述舱体(13)可转动地设置;/n加强筋结构,所述顶壁(131)、所述底壁(132)和所述周向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加强筋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舱,其特征在于,包括:
舱体(13),包括顶壁(131)、与所述顶壁(131)相对设置的底壁(132)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31)和所述底壁(132)的周向侧壁,其中,所述顶壁(131)、所述底壁(132)和所述周向侧壁围成容纳腔体,所述周向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133);
舱门(19),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33)处,所述舱门(19)相对于所述舱体(13)可转动地设置;
加强筋结构,所述顶壁(131)、所述底壁(132)和所述周向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加强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向侧壁包括依次相连接的第一侧壁(134)、第二侧壁(135)、第三侧壁(136)和第四侧壁(137),其中,所述第一侧壁(134)和所述第三侧壁(136)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135)和所述第四侧壁(137)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开口(133)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134)上,设置在所述周向侧壁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141),所述第一加强筋(14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34)上;或者,
设置在所述周向侧壁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141)和第二加强筋(142),所述第一加强筋(14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134)上,所述第二加强筋(142)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136)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强筋(141)包括多个第一纵向筋条(1411)和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条(1411)连接的多个第一横向筋条(1412),多个所述第一纵向筋条(1411)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横向筋条(1412)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或者,
当所述第三侧壁(136)上设有所述第二加强筋(142)时,所述第二加强筋(142)包括多个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纵向筋条;或者,
所述第一加强筋(141)包括多个第一纵向筋条(1411)和与所述第一纵向筋条(1411)连接的多个第一横向筋条(1412),多个所述第一纵向筋条(1411)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横向筋条(1412)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三侧壁(136)上设有所述第二加强筋(142)时,所述第二加强筋(142)包括多个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纵向筋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舱,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周向侧壁上的加强筋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强筋(143)和第四加强筋(144),所述第三加强筋(143)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135)上,所述第四加强筋(144)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137)上,所述第三加强筋(143)和所述第四加强筋(144)中的至少一个为网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舱,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顶壁(131)上的加强筋结构为网状结构;或者,
设置在所述底壁(132)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多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筋条(1321);或者,
设置在所述顶壁(131)上的加强筋结构为网状结构;设置在所述底壁(132)上的加强筋结构包括多个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筋条(132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实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验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舱门(19)的内表面的加强筋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验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所述舱门(19)的内表面的加强筋结构为网状结构。


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国礼李全明张兴凯刘勇锋陈友良李振涛褚衍玉张红覃璇孙学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