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余热驱动CO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1729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船舶余热发电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船舶余热驱动CO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舶余热驱动CO2超临界发电耦合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船舶主机余热发电
,尤其涉及一种船舶余热驱动的CO2超临界发电耦合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船舶主机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余热产生,其中包括柴油机排烟余热。针对此情况,采用合理的方式对余热加以利用对于节能环保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船舶余热回收技术主要包括涡轮系统、朗肯循环、海水淡化、余热制冷、温差发电等。现有余热动力循环主要包括有机朗肯循环(ORC)、有机跨临界循环(OTC)、传统蒸汽朗肯循环等回收余热发电,但余热利用率和发电效率不理想。传统蒸汽朗肯循环吸热过程工质与烟气温度变化匹配性差,传热窄点温度突出。因此,针对中高温烟气放热特性,开展新动力循环的设计和优化及突破余热效率的工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超临界CO2(S-CO2)在核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作为蒸汽发电循环方式的替代,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布雷顿循环发电技术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技术具有效率高,体积小及适应于多种热源等诸多优点,在民用及军用(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余热驱动的C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余热驱动的CO2超临界发电耦合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包括:热能回收器(1)、膨胀机(2)、发电机(4)、发电循环回热器(5)、混合器I(27)、海水淡化换热器(28)、气体冷却器(6)、分流阀I(26)以及高压压缩机(3);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内的循环工质为CO2;
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包括:中压压缩机(15)、混合器I(27)、所述海水淡化换热器(28)、气体冷却器(6)、分流阀I(26)、过冷器(7)、海水泵II(31)、制冷循环回热器(8)、膨胀阀I(9)、气液分离器(10)、分流阀II(32)、高温蒸发器(12)、膨胀阀II(11)、蒸发冷凝器(13)、低压压缩机(14)以及混合器II(33);
热能回收器(1)的工质出口连接膨胀机(2)的进口,膨胀机(2)的出口I连接发电机(4),膨胀机(2)的出口II连接发电循环回热器(5)的进口I,发电循环回热器(5)的出口I连接混合器I(27)的进口I,混合器I(27)的进口II连接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的中压压缩机(15)的出口,混合器I(27)的出口连接海水淡化换热器(28)的进口,海水淡化换热器(28)的出口连接气体冷却器(6)的进口I,气体冷却器(6)的出口I连接分流阀I(26)的进口,分流阀I(26)的出口I连接高压压缩机(3)的进口,高压压缩机(3)的出口连接发电循环回热器(5)的进口II,发电循环回热器(5)的出口II连接热能回收器(1)的工质进口;
分流阀I(26)的出口II连接过冷器(7)的进口I,过冷器(7)的出口I连接制冷循环回热器(8)的进口I,制冷循环回热器(8)的出口I经膨胀阀I(9)连接气液分离器(10)的进口I,气液分离器(10)的进口II连接混合器II(33)的出口,气液分离器(10)的气体出口连接制冷循环回热器(8)的进口II,气液分离器(10)的液体出口连接分流阀II(32)的进口,分流阀II(32)的出口I连接高温蒸发器(12)的进口I,分流阀II(32)的出口II经膨胀阀II(11)连接蒸发冷凝器(13)的进口I,蒸发冷凝器(13)的出口I连接低压压缩机(14)的进口,低压压缩机(14)的出口连接混合器II(33)的进口I,混合器II(33)的进口II连接高温蒸发器(12)的出口I;制冷循环回热器(8)的出口II连接中压压缩机(15)的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余热驱动的CO2超临界发电耦合跨临界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海水淡化系统;
海水淡化系统,包括:海水过滤器(25),海水泵I(24),气体冷却器(6),海水淡化换热器(28)、海水喷雾器(29),蒸汽凝结器(30)、真空闪蒸罐(21),淡水泵(23),淡水舱(35);
蒸汽凝结器(30)设置于真空闪蒸罐(21)内的上层空间,海水淡化换热器(28)设置于真空闪蒸罐(21)内的下层空间;
海水过滤器(25)的进口供海水流入,海水过滤器(2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敏张拥潜吴友健陈锐涛凌长明张乾熙叶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