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水卷材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建筑防水卷材,包括卷材和转杆,所述卷材卷绕设置于转杆的杆壁,所述转杆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卷材的下端设置有底板,两个所述固定环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表面开设有条形口且条形口的两侧两端均固定设置有U型杆,多个所述U型杆的内部均转动设置有导轮,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部且位于多个导轮的后侧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切刀,两个所述固定环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所述卷材的限位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移动,节省人力,便于根据需要裁切合适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防水卷材
本技术涉及防水卷材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防水卷材。
技术介绍
防水卷材主要是用于建筑墙体、屋面、以及隧道、公路、垃圾填埋场等处,起到抵御外界雨水、地下水渗漏的一种可卷曲成卷状的柔性建材产品,作为工程基础与建筑物之间无渗漏连接,是整个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防水卷材存在着不少弊端:第一、传统的防水卷材非常笨重,需要多人合力搬运,浪费人力,影响铺设效率。第二、传统的防水卷材没有设置裁切装置,在铺设好后还需要去寻找剪刀等工具对卷材进行裁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防水卷材不便于搬运和不便于剪裁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建筑防水卷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防水卷材,包括卷材和转杆,所述卷材卷绕设置于转杆的杆壁,所述转杆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固定环,所述卷材的下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两侧均通过支撑杆与对应的固定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表面开设有条形口且条形口的两侧两端均固定设置有U型杆,多个所述U型杆的内部均转动设置有导轮,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内部且位于多个导轮的后侧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滑杆,所述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切刀,所述切刀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滑块,两侧所述滑块活动套接于对应的滑杆的杆壁,两个所述滑杆的杆壁且位于对应的所述滑块的下端均活动套接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所述滑块和滑槽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所述卷材的限位机构。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板和螺纹杆,所述限位板均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板之间,所述螺纹杆与限位板螺纹连接且两端延伸至对应的第二固定板的外部,所述螺纹杆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帽。优选的,所述卷材的上侧设置有防水层且下侧设置有不干胶层,所述不干胶层的下侧设置有离型纸。优选的,两个所述弹簧均为压缩弹簧。优选的,多个所述导轮均采用橡胶材质。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端设置有多个滚轮,多个所述滚轮均为球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防水卷材,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建筑防水卷材,通过卷材的头端设置有多个导轮,可使卷材更容易拉出且不会翻折,通过第一固定板内部设置的切刀,可实现方便对卷材进行裁切。2、该建筑防水卷材,通过卷材后端设置有可旋转的限位板,当不使用卷材时,可将限位板旋转至与卷材相抵位置固定,从而使得卷材不能转动,实现防止卷材不使用时因转动而松散。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便于移动,节省人力,便于根据需要裁切合适的长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建筑防水卷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剖开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局部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卷材、2转杆、3固定环、4支撑杆、5底座、6滚轮、7第一固定板、8U型杆、9导轮、10切刀、11滑块、12滑杆、13弹簧、14防水层、15不干胶层、16离型纸、17第二固定板、18限位板、19螺纹杆、20螺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参照图1-4,一种建筑防水卷材,包括卷材1和转杆2,卷材1卷绕设置于转杆2的杆壁,转杆2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固定环3,卷材1的下端设置有底板5,底板5的两侧均通过支撑杆4与对应的固定环3固定连接,两个固定环3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7,第一固定板7的表面开设有条形口且条形口的两侧两端均固定设置有U型杆8,多个U型杆8的内部均转动设置有导轮9,第一固定板7的内部且位于多个导轮9的后侧开设有空腔,空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滑杆12,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切刀10,切刀10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滑块11,两侧滑块11活动套接于对应的滑杆12的杆壁,两个滑杆12的杆壁且位于对应的滑块11的下端均活动套接有弹簧13,两个弹簧13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滑块11和滑槽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固定环3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7,第二固定板17的内部设置有固定卷材1的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板18和螺纹杆19,限位板18均设置于两个第二固定板17之间,螺纹杆19与限位板18螺纹连接且两端延伸至对应的第二固定板17的外部,螺纹杆19的两端均螺纹连接有螺帽20。卷材1的上侧设置有防水层14且下侧设置有不干胶层15,不干胶层15的下侧设置有离型纸16。两个弹簧13均为压缩弹簧,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弹簧13的弹力会将切刀10顶起。多个导轮9均采用橡胶材质,防止造成卷材1的划伤。底板5的下端设置有多个滚轮6,多个滚轮6均为球形,方便对卷材1进行搬运和方便移动时转向。本技术中,使用时,工作人员推动卷材1,带动底板5下端的多个滚轮6转动,从而实现对卷材1的搬运,一人操作即可,由于多个滚轮6均为球形,方便移动卷材1时进行转向,铺设时将卷材1的头端从第一固定板7的开口中拉出,经两侧的导轮9辅助,使得卷材1更容易拉出且不会翻折,然后撕开卷材1下表面的离型纸16将不干胶层15贴在需要防水的建筑墙面上,当铺设好后向下按压切刀10,使得切刀10将转杆上的卷材1与铺设好的卷材1切断,即可将卷材移动到下个需要铺设的位置,当不使用卷材1时,将后侧的限位板18沿螺纹杆19转动至与卷材1相抵的位置,然后拧紧螺纹杆19两侧的螺帽20,对限位板18进行拧紧固定,从而使得卷材1不能转动,从而防止卷材1在不使用时因转动而导致松散影响下次的使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防水卷材,包括卷材(1)和转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材(1)卷绕设置于转杆(2)的杆壁,所述转杆(2)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固定环(3),所述卷材(1)的下端设置有底板(5),所述底板(5)的两侧均通过支撑杆(4)与对应的固定环(3)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3)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7),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表面开设有条形口且条形口的两侧两端均固定设置有U型杆(8),多个所述U型杆(8)的内部均转动设置有导轮(9),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内部且位于多个导轮(9)的后侧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滑杆(12),所述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切刀(10),所述切刀(10)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滑块(11),两侧所述滑块(11)活动套接于对应的滑杆(12)的杆壁,两个所述滑杆(12)的杆壁且位于对应的所述滑块(11)的下端均活动套接有弹簧(13),两个所述弹簧(13)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所述滑块(11)和滑槽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3)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7),所述第二固定板(17)的内部设置有固定所述卷材(1)的限位机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防水卷材,包括卷材(1)和转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材(1)卷绕设置于转杆(2)的杆壁,所述转杆(2)的两端均固定套接有固定环(3),所述卷材(1)的下端设置有底板(5),所述底板(5)的两侧均通过支撑杆(4)与对应的固定环(3)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3)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7),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表面开设有条形口且条形口的两侧两端均固定设置有U型杆(8),多个所述U型杆(8)的内部均转动设置有导轮(9),所述第一固定板(7)的内部且位于多个导轮(9)的后侧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均固定设置有滑杆(12),所述空腔的内部设置有切刀(10),所述切刀(10)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滑块(11),两侧所述滑块(11)活动套接于对应的滑杆(12)的杆壁,两个所述滑杆(12)的杆壁且位于对应的所述滑块(11)的下端均活动套接有弹簧(13),两个所述弹簧(13)的两端均与对应的所述滑块(11)和滑槽的侧壁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环(3)的左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固定板(17),所述第二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蓉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市月星建筑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