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0761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垃圾回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包括垃圾桶、盖体、升降装置、传送单元和设置在地下的基坑,所述基坑为矩形结构,其上端与地面平齐,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坑内,所述垃圾桶竖直设置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上方,其上端均延伸至靠近所述基坑的上端面,所述垃圾桶与所述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传动连接,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垃圾桶上下移动至伸出所述基坑外或收回所述基坑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区别于传统垃圾桶放置在地面上的方式,将垃圾桶放入地面以下,可有效降低人为破损的概率,延长垃圾桶的使用寿命,且本系统设置了多个垃圾桶,有利于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环保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
本技术涉及垃圾回收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政府每年购买并无偿提供垃圾箱,但是由于垃圾箱常年暴露在外,极易受到人为或非人为的损坏,造成基础资源公共设施的损失。此外,垃圾长时间暴露在外不及时清理,容易招惹苍蝇和蚊虫,也会影响市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包括垃圾桶、盖体、升降装置、传送单元和设置在地下的基坑,所述基坑为矩形结构,其上端与地面平齐,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坑内,所述垃圾桶竖直设置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上方,其上端均延伸至靠近所述基坑的上端面,所述垃圾桶与所述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传动连接,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垃圾桶上下移动至伸出所述基坑外或收回所述基坑内,所述盖体为矩形结构,其水平设置在所述基坑的上端,所述传送单元设置在地面上,其与所述盖体传动连接,所述传送单元驱动所述盖体左右移动,至盖住或打开所述基坑的上端。进一步地,还包括围板,所述围板为U型结构,其竖直设置在地面上,并位于所述基坑的上方,所述传送单元位于所述基坑的右侧,所述围板的开口端朝右设置,所述盖体左侧设有凸起,所述围板的左侧板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凸起匹配的凹槽,所述盖体可带动所述凸起左右移动至嵌入所述凹槽内,或远离所述凹槽,当所述凸起嵌入所述凹槽内时,所述盖体的外壁与所述围板对应侧的内壁贴合。进一步地,所述围板每个侧板的下部均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密封条。进一步地,所述传送单元包括两条滑轨,两条所述滑轨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前后间隔分布,且每条所述滑轨的左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基坑的上端,所述盖体下端的右侧开有两个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缺口,两个所述第一缺口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缺口内均转动安装有滑轮,两个所述滑轮的下部均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一缺口的下方,并对应的嵌入两条所述滑轨内,至所述盖体的下端与地面贴合,外力驱动所述滑轮沿对应的所述滑轨移动,以带动所述盖体左右移动至盖住或打开所述基坑的上端。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和升降台,所述升降机的伸缩端朝上设置,所述升降台为与所述基坑匹配的矩形结构,其水平设置在所述升降机的上方,其下端与所述升降机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的四个侧壁均延伸至与所述基坑对应的内壁贴合,所述垃圾桶设置在所述升降台的上端,且其下端与所述升降台的上端贴合。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台的上端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为十字形结构,其竖直设置并与所述升降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隔板将所述升降台的上端均匀分隔成四个相互独立的置物区,每个所述置物区内均设有所述垃圾桶。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显示单元、电机、声音接收单元、声音处理单元和环境检测单元,所述盖体内部中空,所述控制单元、电机和所述声音处理单元均设置在所述盖体内,其中,所述电机与两个所述滑轮传动连接,并可驱动所述滑轮转动,所述声音接收单元和所述显示单元均设置在所述盖体的上端,所述环境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基坑内,所述声音接收单元与所述声音处理单元电连接,所述电机、所述显示单元、所述声音处理单元和所述环境检测单元均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环境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基坑中的温度和湿度,所述声音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声音命令,所述声音处理单元用于处理声音命令,所述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温度和湿度信息。进一步地,所述环境检测单元为温湿度传感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区别于传统垃圾桶放置在地面上的方式,将垃圾桶放入地面以下,可有效降低人为破损的概率,延长垃圾桶的使用寿命,且本系统设置了多个垃圾桶,有利于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环保性强。而盖体的设置可避免垃圾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能有效解决垃圾招惹蚊蝇的问题,实用性较强。此外,本垃圾回收系统可实现无接触式开盖的功能,可避免接触桶盖,造成细菌传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盖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请参考图1-3,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包括设置在地下的基坑10、垃圾桶20、升降装置和盖体30,所述基坑10为矩形结构,其上端延伸至与地面平齐,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坑10内,其包括升降机40和升降台41,所述升降机40的伸缩端朝上设置,所述升降台41为与所述基坑10匹配的矩形结构,其水平设置在所述升降机40的上方,其下端与所述升降机40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所述升降台41的四个侧壁均延伸至与所述基坑10对应的内壁贴合,所述垃圾桶20设有四个,四个所述垃圾桶20均竖直设置在所述升降台41的上端,每个所述垃圾桶20的下端均与所述升降台41的上端贴合,其上端均延伸至靠近所述基坑10的上端面,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升降台41带动多个所述垃圾桶20同步上下移动,以伸出所述基坑10外或收回所述基坑10内,所述盖体30为矩形结构,其水平设置在所述基坑10的上端,所述盖体30下端的右侧开有两个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缺口(图中未示出),两个所述第一缺口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缺口内均转动安装有滑轮31,且所述滑轮31的下部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一缺口的下方,所述基坑10上端的右侧地面上设有传送单元,所述传送单元包括与两个所述滑轮31匹配的滑轨50,两条所述滑轨50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前后间隔分布,且每条所述滑轨50的左端延伸至所述基坑10的上端,每个所述滑轮31的下部均嵌入对应的所述滑轨50内,至所述盖体30的下端与地面贴合,外力驱动所述滑轮31沿对应的所述滑轨50移动,以带动所述盖体30左右移动至盖住或打开所述基坑10的上端。在本技术中,设置4个垃圾桶20,以方便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而为了辨别不同垃圾桶20回收垃圾的类型,可选择4种不同颜色的垃圾桶20以进行区分。所述基坑10上端的右侧地面上设有两条条形凹槽,所述条形凹槽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前后间隔分布,且所述条形凹槽的前端延伸至与所述基坑10的内部连通,两条滑轨50对应的固定在两条条形凹槽内,且滑轨50的左端与对应条形凹槽的左端平齐。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滑轨50和滑槽的长度和盖体30的长度一致。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外力可以为人力,也可以为电力。此外,本技术中所述基坑10和盖体30的形状不限于矩形结构,也可以为圆柱体等其他结构,同理,垃圾桶20的个数在实际应用中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需要扔垃圾时,通过外力推动盖体30向右移动,以打开基坑10的上端,当将垃圾扔入对应的垃圾桶20后,再通过外力推动盖体30盖体30向左移动,以遮住基坑10的上端。而需要对垃圾桶20内的垃圾进行处理时,启动升降机40,升降机40带动四个垃圾桶20向上移动至垃圾桶20升出基坑10外,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桶(20)、盖体(30)、升降装置、传送单元和设置在地下的基坑(10),所述基坑(10)为矩形结构,其上端与地面平齐,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坑(10)内,所述垃圾桶(20)竖直设置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上方,其上端均延伸至靠近所述基坑(10)的上端面,所述垃圾桶(20)与所述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传动连接,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垃圾桶(20)上下移动至伸出所述基坑(10)外或收回所述基坑(10)内,所述盖体(30)为矩形结构,其水平设置在所述基坑(10)的上端,所述传送单元设置在地面上,其与所述盖体(30)传动连接,所述传送单元驱动所述盖体(30)左右移动,至盖住或打开所述基坑(10)的上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桶(20)、盖体(30)、升降装置、传送单元和设置在地下的基坑(10),所述基坑(10)为矩形结构,其上端与地面平齐,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所述基坑(10)内,所述垃圾桶(20)竖直设置在所述升降装置的上方,其上端均延伸至靠近所述基坑(10)的上端面,所述垃圾桶(20)与所述升降装置的伸缩端传动连接,所述升降装置驱动所述垃圾桶(20)上下移动至伸出所述基坑(10)外或收回所述基坑(10)内,所述盖体(30)为矩形结构,其水平设置在所述基坑(10)的上端,所述传送单元设置在地面上,其与所述盖体(30)传动连接,所述传送单元驱动所述盖体(30)左右移动,至盖住或打开所述基坑(10)的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板(60),所述围板(60)为U型结构,其竖直设置在地面上,并位于所述基坑(10)的上方,所述传送单元位于所述基坑(10)的右侧,所述围板(60)的开口端朝右设置,所述盖体(30)左侧设有凸起(32),所述围板(60)的左侧板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凸起(32)匹配的凹槽,所述盖体(30)可带动所述凸起(32)左右移动至嵌入所述凹槽内,或远离所述凹槽,当所述凸起(32)嵌入所述凹槽内时,所述盖体(30)的外壁与所述围板(60)对应侧的内壁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板(60)每个侧板的下部均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密封条(6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式垃圾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单元包括两条滑轨(50),两条所述滑轨(50)均沿左右方向设置,并前后间隔分布,且每条所述滑轨(50)的左端延伸至靠近所述基坑(10)的上端,所述盖体(30)下端的右侧开有两个与其内部连通的第一缺口,两个所述第一缺口均沿左右方向设置,每个所述第一缺口内均转动安装有滑轮(31),两个所述滑轮(31)的下部均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一缺口的下方,并对应的嵌入两条所述滑轨(50)内,至所述盖体(30)的下端与地面贴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雨芝赵冰闫萧飞刘璇冯晨梁前楠代棋帆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