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703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包括上框架、下框架、立柱、斜撑、活动连接板、上横向加强撑、下横向加强撑和吊起装置,上框架与下框架上下对称设置,并由多条立柱连接支撑,两条立柱之间设有斜撑,斜撑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上框架和下框架,斜撑中部设有活动连接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多层结构,运输量大,并设置斜撑和横向加强撑固定,结构稳固,能承受多层叠合板的重量,运输中不会前后晃动,保证叠合板不会压坏,可极大的提高叠合板的运输周转效率,进而增加整体建设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运输工具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
技术介绍
建筑是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属于固定资产范畴,包括房屋和构建物两大类。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建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在建筑领域中,为了增加建设效率经常使用到模块化叠合板,传统的叠合板运输架只有一层,运输量较低。同时在运输过程中,运输的叠合板重量使运输架前后晃动,十分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技术在此提供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该装置包括上框架、下框架、立柱、斜撑、活动连接板、上横向加强撑、下横向加强撑和吊起装置,所述上框架与下框架上下对称设置,并由多条立柱连接支撑,两条所述立柱之间设有斜撑,所述斜撑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框架和所述下框架,所述斜撑中部设有活动连接板,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中部分别设有多条上横向加强撑和下横向加强撑,所述上框架两侧靠近所述立柱位置设有吊起装置。优选的,所述吊起装置包括吊起板和吊起固定杆,所述吊起固定杆外侧一端与吊起板相固定,内侧一端与上框架相固定,所述吊起板上设有吊起连接用的通孔。优选的,所述吊起装置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于上框架和下框架两侧。优选的,所述立柱上下两端与上框架和下框架连接处设有挡板和加强片进行固定。优选的,所述斜撑与上框架和下框架连接处设有斜撑焊接板和斜撑轴进行固定。优选的,所述立柱设置有四条,分别于上框架和下框架两侧各设有两条,相互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斜撑设置有两条,分别于上框架和下框架两侧对称设置。优选的,所述上横向加强撑和下横向加强撑各设置有两条。优选的,所述上框架、下框架、上横向加强撑和下横向加强撑均采用120×80矩形管。优选的,所述立柱采用80×80方管。优选的,所述斜撑采用40×20矩形管。优选的,所述活动连接板采用T10钢板。优选的,所述吊起板采用T10钢板、吊起固定杆采用圆管。优选的,所述挡板和加强片均采用T10钢板。优选的,所述斜撑焊接板采用T15钢板。优选的,所述斜撑轴为长度为85mm。优选的,本装置可设置两层或多层的矩形框架结构。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优点:本技术所述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通过设置多层结构,运输量大,并设置斜撑和横向加强撑固定,结构稳固,能承受多层叠合板的重量,运输中不会前后晃动,保证叠合板不会压坏,可极大的提高叠合板的运输周转效率,进而增加整体建设进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其中:上框架-1、下框架-2、立柱-3、斜撑-4、活动连接板-5、上横向加强撑-6、下横向加强撑-7、吊起装置-8、挡板-31、加强片-32、斜撑焊接板-41、斜撑轴-42、吊起板-81、吊起固定杆-8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包括上框架1、下框架2、立柱3、斜撑4、活动连接板5、上横向加强撑6、下横向加强撑7和吊起装置8,上框架1与下框架2上下对称设置,并由多条立柱3连接支撑,两条立柱3之间设有斜撑4,斜撑4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上框架1和下框架2,斜撑4中部设有活动连接板5,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中部分别设有多条上横向加强撑6和下横向加强撑7,上框架1两侧靠近立柱3位置设有吊起装置8。进一步的,所述吊起装置8包括吊起板81和吊起固定杆82,所述吊起固定杆82外侧一端与吊起板81相固定,内侧一端与上框架1相固定,所述吊起板81上设有吊起连接用的通孔。进一步的,所述吊起装置8设置有两个,左右对称设置于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两侧,方便吊装运输。进一步的,所述立柱3上下两端与上框架1和下框架2连接处设有挡板31和加强片32进行固定,提高立柱3与上框架1和下框架2连接的稳定性,解决运输过程中前后摇动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斜撑4与上框架1和下框架2连接处设有斜撑焊接板41和斜撑轴42进行固定,提高斜撑4与上框架1和下框架2连接的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立柱3设置有四条,分别于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两侧各设有两条,相互对称设置,从四个位置连接上框架1和下框架2,提高上框架1和下框架2之间的平衡和稳定性。进一步的,所述斜撑4设置有两条,分别于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两侧对称设置,增加稳定性,解决运输过程中前后摇动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上横向加强撑6和下横向加强撑7各设置有两条,提高框架整体的稳定性。本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其工作原理如下:第一,将上框架1与下框架2上下对称设置,并由多条立柱3连接支撑,通过分层设置,并由立柱3连接分层,减轻叠合板重量,运输过程中不会压坏,同时可增加叠合板的运输量,提高运输效率;第二,在两条立柱3之间设有斜撑4,斜撑4上下两端分别连接上框架1和下框架2,斜撑4中部设有活动连接板5,设置的斜撑4,增加稳定性,解决运输过程中前后摇动的问题;第三,在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中部分别设有多条上横向加强撑6和下横向加强撑7,提高框架的稳定性,不会被叠合板重量压坏,在上框架1两侧靠近立柱3位置设有吊起装置8,方便吊装运输。本技术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通过设置多层结构,运输量大,并设置斜撑4和上横向加强撑6、下横向加强撑7固定,结构稳固,能承受多层叠合板的重量,运输中不会前后晃动,保证叠合板不会压坏,可极大的提高叠合板的运输周转效率,进而增加整体建设进度。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并且本技术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技术。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技术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框架(1)、下框架(2)、立柱(3)、斜撑(4)、活动连接板(5)、上横向加强撑(6)、下横向加强撑(7)和吊起装置(8),所述上框架(1)与下框架(2)上下对称设置,并由多条立柱(3)连接支撑,两条所述立柱(3)之间设有斜撑(4),所述斜撑(4)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框架(1)和所述下框架(2),所述斜撑(4)中部设有活动连接板(5),所述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中部分别设有多条上横向加强撑(6)和下横向加强撑(7),所述上框架(1)两侧靠近所述立柱(3)位置设有吊起装置(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框架(1)、下框架(2)、立柱(3)、斜撑(4)、活动连接板(5)、上横向加强撑(6)、下横向加强撑(7)和吊起装置(8),所述上框架(1)与下框架(2)上下对称设置,并由多条立柱(3)连接支撑,两条所述立柱(3)之间设有斜撑(4),所述斜撑(4)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框架(1)和所述下框架(2),所述斜撑(4)中部设有活动连接板(5),所述上框架(1)和下框架(2)中部分别设有多条上横向加强撑(6)和下横向加强撑(7),所述上框架(1)两侧靠近所述立柱(3)位置设有吊起装置(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起装置(8)包括吊起板(81)和吊起固定杆(82),所述吊起固定杆(82)外侧一端与吊起板(81)相固定,内侧一端与上框架(1)相固定,所述吊起板(81)上设有吊起连接用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新型多层叠合板运输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吊起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兵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圣诺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