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摩托车
本技术涉及电动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摩托车。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的电动摩托车,为了实现功能的多样化,一些电动摩托车具有多种模式,例如自平衡模式和正常骑行模式,但不同模式下均采用同一控制器对后轮毂电机进行控制,来控制车辆的前进和后退,这样不仅控制逻辑繁琐,而且安全可靠性较差,一旦控制器发生故障,整车即无法正常行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动摩托车,该电动摩托车能够在不同模式下对车辆的行驶进行单独控制,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高等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动摩托车,所述电动摩托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部车架、脚踏底座和后部车架,所述脚踏底座连接在所述前部车架和所述后部车架之间;中控装置,所述中控装置安装于所述脚踏底座内;后轮毂电机,所述后轮毂电机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后轮毂电机和所述中控装置电连接;第二控制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部车架、脚踏底座和后部车架,所述脚踏底座连接在所述前部车架和所述后部车架之间;/n中控装置,所述中控装置安装于所述脚踏底座内;/n后轮毂电机,所述后轮毂电机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n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后轮毂电机和所述中控装置电连接;/n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所述第二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后轮毂电机和所述电动摩托车的整车控制线束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前部车架、脚踏底座和后部车架,所述脚踏底座连接在所述前部车架和所述后部车架之间;
中控装置,所述中控装置安装于所述脚踏底座内;
后轮毂电机,所述后轮毂电机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
第一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所述第一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后轮毂电机和所述中控装置电连接;
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所述第二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后轮毂电机和所述电动摩托车的整车控制线束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坐垫,所述坐垫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所述脚踏底座位于所述坐垫的前下方;
前车轮,所述前车轮安装于所述前部车架,所述前车轮位于所述脚踏底座的前方;
后车轮,所述后车轮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所述后车轮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相连且由所述后轮毂电机驱动旋转,所述后车轮位于所述坐垫的下方和所述脚踏底座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车架设有坐桶,所述坐桶邻近所述脚踏底座设置且位于所述坐垫下方,所述坐桶在所述后部车架上限定出电池仓,所述电池仓内设置有动力电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后部车架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上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沿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车架设有安装座,所述第一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控制器安装于所述安装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车把前叉组件,所述车把前叉组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前部车架;
自动转向装置,所述自动转向装置安装于所述前部车架且与所述车把前叉组件相连,所述中控装置与所述自动转向装置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动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转向装置包括:
电机支架,所述电机支架安装于所述前部车架,所述电机支架具有电机安装孔;
转向电机,所述转向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孔;
转向主动轮,所述转向主动轮与所述转向电机相连;
转向从动轮,所述转向从动轮与所述车把前叉组件相连,所述转向从动轮与所述转向主动轮传动配合;
调节隔套,所述调节隔套套设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永存,袁玉斌,张强,石林,
申请(专利权)人:纳恩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