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051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涉及纺织品,旨在解决目前面料通常弹性和抗拉效果欠佳,极为容易在拉扯过程中出现破损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层、中层和接触层,所述表层、中层和接触层分别通过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和复合纱线三编织而成,所述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以及复合纱线三分别包括芯层一、芯层二以及芯层三,所述芯层一通过三根芯线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二通过若干涤纶纤维一和氨纶纤维一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三通过氨纶纤维二和涤纶纤维二加捻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效果和弹性来防止面料容易发生破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
本技术涉及纺织品,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
技术介绍
面料就是用来制作服装的材料。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色彩、造型的表现效果。而热转印是一项新兴的印刷工艺,由国外传入不过10多年的时间。该工艺印刷方式分为转印膜印和转印加工两大部分,转印膜印刷采用网点印刷(分辨率达300dpi),将图案预先印在薄膜表面,印刷的图案层次丰富、色彩鲜艳,千变万化,色差小,再现性好,能达到设计图案者的要求效果,并且适合大批量生产,人们会通过该种工艺在面料进行印刷,从而产生带有图案的面料。但是目前面料通常弹性和抗拉效果欠佳,极为容易在拉扯过程中出现破损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具有较好的抗拉效果和弹性来防止面料容易发生破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层、中层和接触层,所述表层、中层和接触层分别通过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和复合纱线三编织而成,所述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以及复合纱线三分别包括芯层一、芯层二以及芯层三,所述芯层一通过三根芯线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二通过若干涤纶纤维一和氨纶纤维一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三通过氨纶纤维二和涤纶纤维二加捻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中层,从而使得其能够对表层和接触层起到较好的连接效果,而表层能够在面料进行热转印工艺印刷图案的时候,能够通过其起到充分吸收墨水的效果,从而有效固色,而中层和接触层中的芯层二和芯层三通过涤纶纤维一、涤纶纤维、氨纶纤维一和氨纶纤维二来保证中层和接触层的弹性以及抗拉强度,令整个面料也不易出现被拉坏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线通过两根涤纶纤维三加捻而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芯线通过两根涤纶纤维三加捻而成,从而使得芯线能够拥有涤纶纤维三的优质弹性,并且在其受力的时候,还能够通过两根涤纶纤维三进行受力分摊,继而使得整根复合纱线一受到的作用力能够均摊到单根涤纶纤维三上,使得分摊后的作用力较小,令复合纱线一不易发生断裂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一的外侧同向螺旋缠绕有四根涤纶纤维四和一根石墨烯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涤纶纤维四,从而使得其能够令表层对热转印过程中的墨水进行充分吸收,并且起到有效固色,令表层不容易发生散色的情况,同时通过设置石墨烯纤维,令其进行有效导电,避免表层出现静电现象,令表层不会由于静电而发生起球的问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二的外侧缠绕有竹炭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竹炭纤维,从而使得其能够对复合纱线二的结构强度进行加强,令复合纱线二能够抵抗更大的作用力而不发生断裂的情况,并且还能够起到较好的抗菌除臭效果,使得人们在使用本面料时具有较好的使用体验。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芯层三的外侧缠绕有甲壳素纤维,缠绕有甲壳素纤维的所述芯层三的外侧同向缠绕有莫代尔纤维、银纤维和粘胶纤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甲壳素纤维,从而使得其能够令复合纱线三以及接触层具有较好的抗菌抑菌效果,使得接触层中不会发生细菌大量滋生的问题,其次莫代尔纤维能够保证接触层在与人们接触的时候,令人们接触的时候感受到较为舒适的手感,而银纤维能够令接触层在与人们接触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冰冰凉凉的触感,同时银纤维也能够对接触层起到有效的抗菌抑菌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顶面开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贯穿表层、中层和接触层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透气孔,其能够对面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效果,使得面料能够令空气顺畅流通,使得人们不会感到闷热。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若干所述透气孔在表层顶面呈矩形阵列分布设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表层、中层和接触层之间通过热熔胶粘接。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设置中层,从而使得其能够对表层和接触层起到较好的连接效果,而表层能够在面料进行热转印工艺印刷图案的时候,能够通过其起到充分吸收墨水的效果,从而有效固色,而中层和接触层中的芯层二和芯层三通过涤纶纤维一、涤纶纤维、氨纶纤维一和氨纶纤维二来保证中层和接触层的弹性以及抗拉强度,令整个面料也不易出现被拉坏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复合纱线一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复合纱线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复合纱线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表层;2、中层;3、接触层;4、透气孔;5、芯层一;6、芯线;7、涤纶纤维三;8、涤纶纤维四;9、石墨烯纤维;10、芯层二;11、涤纶纤维一;12、氨纶纤维一;13、竹炭纤维;14、芯层三;15、氨纶纤维二;16、涤纶纤维二;17、甲壳素纤维;18、莫代尔纤维;19、银纤维;20、粘胶纤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层1、中层2和接触层3,表层1、中层2和接触层3之间通过热熔胶粘接,表层1顶面开设有若干透气孔4,透气孔4贯穿表层1、中层2和接触层3设置,且若干透气孔4在表层1顶面呈矩形阵列分布设置。如图2所示,表层1通过复合纱线一利用编织机编织而成,复合纱线一包括芯层一5,芯层一5通过三根芯线6加捻而成,芯线6通过两根涤纶纤维三7加捻而成,芯层一5的外侧同向螺旋缠绕有四根涤纶纤维四8和一根石墨烯纤维9,复合纱线一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如图3所示,中层2通过复合纱线二利用编织机编织而成,复合纱线二包括芯层二10,芯层二10通过若干涤纶纤维一11和氨纶纤维一12加捻而成,芯层二10的外侧缠绕有竹炭纤维13,复合纱线二通过加捻机加捻而成。如图4所示,接触层3通过复合纱线三利用编织机编织而成,复合纱线三包括芯层三14,芯层三14通过氨纶纤维二15和涤纶纤维二16加捻而成,芯层三14的外侧缠绕有甲壳素纤维17,缠绕有甲壳素纤维17的芯层三14的外侧同向缠绕有莫代尔纤维18、银纤维19和粘胶纤维20。当本面料需要进行热转印工艺印刷图案的时候,能够通过表层1中的复合纱线一来吸收图案的墨水,通过复合纱线一中的涤纶纤维三7和涤纶纤维四8能够有效吸收墨水,从而令表层1具有较好的固色效果,而由于芯层一5通过三根芯线6加捻而成,芯线6又是通过两根涤纶纤维三7加捻而成,从而使得复合纱线一拥有较好的弹性,并且能够通过若干的涤纶纤维三7和涤纶纤维四8来对拉力进行分摊,从而增大整根复合纱线一的抗拉极限,使得表层1不容易被拉坏,其中的石墨烯纤维9,则能够起到较好的导电效果,避免表层1出现静电现象,防止表层1顶面出现起球问题。而其中的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层(1)、中层(2)和接触层(3),所述表层(1)、中层(2)和接触层(3)分别通过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和复合纱线三编织而成,所述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以及复合纱线三分别包括芯层一(5)、芯层二(10)以及芯层三(14),所述芯层一(5)通过三根芯线(6)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二(10)通过若干涤纶纤维一(11)和氨纶纤维一(12)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三(14)通过氨纶纤维二(15)和涤纶纤维二(16)加捻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其特征在于:自上而下依次包括表层(1)、中层(2)和接触层(3),所述表层(1)、中层(2)和接触层(3)分别通过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和复合纱线三编织而成,所述复合纱线一、复合纱线二以及复合纱线三分别包括芯层一(5)、芯层二(10)以及芯层三(14),所述芯层一(5)通过三根芯线(6)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二(10)通过若干涤纶纤维一(11)和氨纶纤维一(12)加捻而成,所述芯层三(14)通过氨纶纤维二(15)和涤纶纤维二(16)加捻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线(6)通过两根涤纶纤维三(7)加捻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套色定位热转移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芯层一(5)的外侧同向螺旋缠绕有四根涤纶纤维四(8)和一根石墨烯纤维(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加玮李新阳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柯桥区久晖针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