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0129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包括行走车体、用于将土壤挖起并抛出的翻抛装置和用于接收所述翻抛装置抛出的土壤并将土壤破碎筛分排出的破碎筛分装置,所述翻抛装置和所述破碎筛分装置均与所述行走车体相连,且破碎筛分装置设于翻抛装置抛出土壤的落点位置,所述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还包括加药管,所述加药管的输出端与破碎筛分装置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能对表层污染土壤进行连续、自动化原位修复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
本技术涉及土壤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我国土壤污染严重,近些年来人们逐步认识到污染的严峻程度,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土壤修复技术蓬勃发展。目前,主流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有固化/稳定化技术、淋洗技术、热脱附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其中,固化/稳定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均需投加药剂,并将药剂与污染土壤搅拌均匀,通过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活性状态或降低其含量,进而降低土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土壤修复的目的。目前,固化/稳定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均可分为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两大类。其中,异位修复技术是指将污染土壤挖掘、转运至修复车间内,在修复车间经过破碎、筛分、与药剂拌和、养护等工序后,再将修复后土壤转运至土壤消纳场所或原场地。异位修复技术不仅工序复杂,还需要大量人工、机械设备与之配合,难以实现污染土壤修复的全自动化。目前,原位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土建工程设备和技术(如搅拌桩等)将药剂注入土壤内,实现土壤与药剂的混合。但是,该方法成本较高,不能连续、自动作业,且土壤与药剂混合的均匀程度难以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对表层污染土壤进行连续、自动化原位修复作业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包括行走车体、用于将土壤挖起并抛出的翻抛装置和用于接收所述翻抛装置抛出的土壤并将土壤破碎筛分且与药剂混合均匀后排出的破碎筛分装置,所述翻抛装置和所述破碎筛分装置均与所述行走车体相连,且破碎筛分装置设于翻抛装置抛出土壤的落点位置,所述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还包括加药管,所述加药管的输出端与破碎筛分装置相连。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翻抛装置和所述行走车体之间设有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连接臂的一端与翻抛装置连接,第一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铰链与行走车体铰接,所述第一铰链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一连接臂转动的锁止机构。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破碎筛分装置和所述行走车体之间设有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臂的一端与破碎筛分装置连接,第二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与行走车体铰接,所述第二铰链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二连接臂转动的锁止机构。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翻抛装置包括动力机构、传动轮和多个土壤翻抛斗,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传动轮连接,所述多个土壤翻抛斗均匀设置在传动轮的圆形轮面上,且各土壤翻抛斗的安装方向相同。土壤翻抛斗的数量为3个以上,一般不超过10个。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土壤翻抛斗包括斗体、斗齿和用于与所述传动轮连接的连接件,所述斗体呈内凹的圆弧形,所述斗齿设于所述斗体的一端,所述连接件设于斗体的另一端。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翻抛斗铰链,所述土壤翻抛斗通过所述翻抛斗铰链与所述传动轮铰接,所述翻抛斗铰链上设有用于限制土壤翻抛斗转动的锁止机构。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斗体的最大深度为h,斗体的开口长度为l,斗体的最大深度与开口长度的比h:l为1:3~1:5。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破碎筛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上设有土壤进口和土壤出口,所述土壤进口处设有横跨土壤进口的连接梁,所述箱体内设有破碎筛分滚轴,所述破碎筛分滚轴上设有多个破碎筛分杆。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行走车体包括集成车厢和行走履带,所述集成车厢设于所述行走履带上。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集成车厢包括加药车厢、动力车厢和用于分隔所述加药车厢和动力车厢的隔板,所述隔板设于加药车厢和动力车厢之间,所述加药车厢内装有药剂,所述加药管的输入端与加药车厢连通,所述动力车厢内设有用于提供动力和进行控制的动力及控制单元。上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优选的,所述隔板上设有防腐防渗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在行走车体行走的过程中,翻抛装置将表层土壤挖起来并朝破碎筛分装置抛出,无需停顿转运,破碎筛分装置接到由翻抛装置抛出的土壤并进行破碎筛分处理,同时将药剂通过加药管加入破碎筛分装置,在破碎筛分装置的处理过程中,土壤被破碎筛分,同时还与药剂充分混合,最终经处理后的土壤由破碎筛分装置排出,实现了表层污染土壤的自动连续原位修复。该装置在行走过程中,翻抛装置、破碎筛分装置和加药管相互配合实时完成土壤的修复并排出,翻抛装置直接将表层土壤挖起抛出,无需停顿转运,节省了土壤的转运时间,工作效率高,修复效果好,且能把处理后的土壤及时返回至原地,实现了表层污染土壤的连续、自动化原位修复作业。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中的翻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中的土壤翻抛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实施例中的破碎筛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例说明:1、行走车体;11、集成车厢;111、加药车厢;112、动力车厢;113、隔板;12、行走履带;2、翻抛装置;21、第一连接臂;211、第一铰链;22、传动轮;23、土壤翻抛斗;231、斗体;232、斗齿;233、翻抛斗铰链;3、破碎筛分装置;31、第二连接臂;311、第二铰链;32、箱体;33、土壤进口;34、土壤出口;35、连接梁;36、破碎筛分滚轴;4、加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包括行走车体1、用于将土壤挖起并抛出的翻抛装置2和用于接收翻抛装置2抛出的土壤并将土壤破碎筛分且与药剂混合均匀后排出的破碎筛分装置3,翻抛装置2和破碎筛分装置3均与行走车体1相连,且破碎筛分装置3设于翻抛装置2抛出土壤的落点位置,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还包括加药管4,加药管4的输出端与破碎筛分装置3相连。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翻抛装置2与破碎筛分装置3等宽,参见图1,行走车体1的行走方向朝左,翻抛装置2设置在行走车体1的前方(即图中左侧),且翻抛装置2能够挖起表层土壤并将土壤朝右方翻抛,破碎筛分装置3设置在行走车体1和翻抛装置2之间,且破碎筛分装置3的入口正对翻抛装置2抛出土壤的落点以准确接住污染土壤并进行处理,加药管4能将药剂送至破碎筛分装置3中使其在破碎筛分过程中与土壤充分混合。本实施例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在行走过程中,翻抛装置2、破碎筛分装置3和加药管4能相互配合实时完成土壤的连续修复并排出,翻抛装置2直接将表层土壤挖起抛出,无需停顿转运过程,节省了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车体(1)、用于将土壤挖起并抛出的翻抛装置(2)和用于接收所述翻抛装置(2)抛出的土壤并将土壤破碎筛分且与药剂混合均匀后排出的破碎筛分装置(3),所述翻抛装置(2)和所述破碎筛分装置(3)均与所述行走车体(1)相连,且破碎筛分装置(3)设于翻抛装置(2)抛出土壤的落点位置,所述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还包括加药管(4),所述加药管(4)的输出端与破碎筛分装置(3)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车体(1)、用于将土壤挖起并抛出的翻抛装置(2)和用于接收所述翻抛装置(2)抛出的土壤并将土壤破碎筛分且与药剂混合均匀后排出的破碎筛分装置(3),所述翻抛装置(2)和所述破碎筛分装置(3)均与所述行走车体(1)相连,且破碎筛分装置(3)设于翻抛装置(2)抛出土壤的落点位置,所述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还包括加药管(4),所述加药管(4)的输出端与破碎筛分装置(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抛装置(2)和所述行走车体(1)之间设有第一连接臂(21),所述第一连接臂(21)的一端与翻抛装置(2)连接,第一连接臂(2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铰链(211)与行走车体(1)铰接,所述第一铰链(211)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一连接臂(21)转动的锁止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破碎筛分装置(3)和所述行走车体(1)之间设有第二连接臂(31),所述第二连接臂(31)的一端与破碎筛分装置(3)连接,第二连接臂(3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铰链(311)与行走车体(1)铰接,所述第二铰链(311)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二连接臂(31)转动的锁止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抛装置(2)包括动力机构、传动轮(22)和多个土壤翻抛斗(23),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传动轮(22)连接,所述多个土壤翻抛斗(23)均匀设置在传动轮(22)的圆形轮面上,且各土壤翻抛斗(23)的安装方向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层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翻抛斗(23)包括斗体(231)、斗齿(232)和用于与所述传动轮(22)连接的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学鹏刘宜德陈宪郭海平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粤鹏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景翌湘台环保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