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9813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增加透镜枚数、且适用于小型化的可以进行抖动校正的变焦透镜、以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该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群G1;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群G2;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群G3;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群G4;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群G5。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变化到望远端状态时,上述第一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镜群向图像侧移动,上述第三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镜群对随着上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而产生的像面位置的变动进行校正,同时,在近距离聚焦时,向光轴方向移动,上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孔径光阑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镜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镜群由具有负折射力的负部分透镜群(L151)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镜群(152L)构成,并可以通过上述正部分透镜群沿着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进行图像移位。本发明专利技术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6<f5p/Da<1.4。其中,f5p作为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焦点距离,Da作为沿着从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面到近轴像位置的光轴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焦镜头和拍摄装置,特别是,适用于摄像机或数码相机等利用摄影元件受光的照相机,并涉及一种抖动校正的变焦镜头、以及使用该变焦镜头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有如下周知的方法作为照相机中存储单元,通过摄像元件存储在摄像元件面上形成的被摄体图像。该存储动作在由各光电转换元件将被摄体图像的光量转换为电输出后进行。上述摄像元件采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光电转换元件。随着近年来微加工技术的技术进步,实现了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的高速化和存储介质的高集成化,从而可以高速处理以前无法处理的大容量的图像数据。而且,受光元件也实现了高集成化和小型化,通过其高集成化可以存储更高的空间频率,通过其小型化可以实现照相机整体的小型化。而且,为了能够在大范围的摄像环境中使用,对变焦镜头的要求、特别是对大变焦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在大变焦比的光学系统中望远端状态的视角变窄,所以,即使是微小的抖动,也会导致影像发生较大抖动。因此,特别是在大变焦比的摄像机中,有一种所谓的电子式抖动校正系统,该电子式抖动校正系统使受光元件的图像摄取范围移位,从而校正抖动。而且,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所谓的抖动校正光学系统,其通过使构成透镜系统的一部分透镜群沿着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从而对使图像位置移位时发生的光学性能劣化进行校正。抖动校正光学系统有例如检测系统,检测随着快门释放引起的抖动而产生的照相机抖动;控制系统,根据从检测系统输出的信号而向透镜位置提供校正量;以及驱动系统,根据来自于控制系统的输出而使规定的透镜移位。从而该抖动校正光学系统可以作为光学式抖动校正系统发挥功能。在该光学式抖动校正系统中,根据驱动系统驱动的透镜移位可以使图像移位,通过驱动系统驱动的透镜移位可以对照相机抖动导致的图像抖动进行校正。作为这些抖动校正光学系统,现有技术有例如特开2002-244037号公报、特开2003-228001号公报、特开2003-295057号公报中记载的技术。在特开2002-244037号公报记载的连续变焦透镜中,配置于孔径光阑的图像侧的第三透镜群由正部分透镜群和负部分透镜群构成,通过使上述正部分透镜群移位而使图像移位。在特开2003-228001号公报记载的连续变焦透镜中,配置于孔径光阑的图像侧的第三透镜群由负部分透镜群和正部分透镜群构成,通过使上述正部分透镜群移位而使图像移位。在特开2003-295057号公报中记载的变焦透镜中,通过使第三透镜群整体移动而使图像移位。在上述现有技术的抖动校正光学系统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使孔径光阑附近的透镜群移位,所以,用于移位的驱动机构和用于开关孔径光阑的机构、以及在变焦或聚焦时使各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机构容易发生干扰,并且使镜筒在径方向上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透镜枚数、易于小型化的可以实现抖动校正的变焦透镜,以及使用该变焦透镜的摄像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群。当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变化到望远端状态时,上述第一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镜群向图像侧移动,上述第三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镜群对随着上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而产生的像面位置的变动进行校正,同时,在近距离聚焦时,向光轴方向移动,上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孔径光阑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镜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镜群包括具有负折射力的负部分透镜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镜群,并可以通过上述正部分透镜群沿着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进行图像移位。f5p作为配置在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焦点距离,Da作为沿着从配置在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中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面到近轴像位置的光轴的长度,则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6<f5p/Da<1.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透镜、以及将通过上述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上述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按顺序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群。当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变化到望远端状态时,上述第一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镜群向图像侧移动,上述第三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镜群对随着上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而产生的像面位置的变动进行校正,同时在近距离聚焦时,向光轴方向移动,上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孔径光阑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镜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镜群由具有负折射力的负部分透镜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镜群构成,并可以通过上述正部分透镜群沿着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进行图像移位。f5p作为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焦点距离,Da作为沿着从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面到近轴像位置的光轴地长度,则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6<f5p/Da<1.4。因此,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作为可动透镜群的第四透镜群的图像侧配置作为固定透镜群的第五透镜群,并且,在图像移位时,使处于从孔径光阑离开的位置上的透镜(群)沿着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关于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按顺序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群。当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变化到望远端状态时,上述第一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镜群向图像侧移动,上述第三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镜群对随着上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而产生的像面位置的变动进行校正,同时在近距离聚焦时,向光轴方向移动,上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孔径光阑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镜群的附近,上述第五透镜群由具有负折射力的负部分透镜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镜群构成,并可以通过上述正部分透镜群沿着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而进行图像移位。f5p作为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焦点距离,Da作为沿着从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面到近轴像位置的光轴的长度,则本专利技术的变焦透镜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0.6<f5p/Da<1.4。而且,本专利技术的摄像装置包括变焦透镜、以及将通过上述变焦透镜形成的光学图像变换为电信号的摄像元件,上述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按顺序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群。当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变化到望远端状态时,上述第一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二透镜群向图像侧移动,上述第三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上述第四透镜群对随着上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而产生的像面位置的变动进行校正,同时在近距离聚焦时,向光轴方向移动,上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孔径光阑配置于上述第三透镜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折射力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三透镜群;具有正折射力的第四透镜群;以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五透镜群,当透镜位置状态从广角端状态变化到望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一透镜群 固定于光轴方向上,所述第二透镜群向图像侧移动,所述第三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所述第四透镜群对随着所述第二透镜群的移动而产生的像面位置的变动进行校正,同时,在近距离聚焦时,向光轴方向移动,所述第五透镜群固定于光轴方向上,孔径光阑配置 于所述第三透镜群的附近,所述第五透镜群由具有负折射力的负部分透镜群和具有正折射力的正部分透镜群构成,通过所述正部分透镜群沿着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位,可以进行图像移位,所述变焦透镜的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1): 0.6<f5p/Da<1.4(1)其中,f5p为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焦点距离,Da为沿着从配置于第五透镜群中的正部分透镜群的最靠近图像侧的面到近轴像位置的光轴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竹基之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