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排汽结构和水壶,所述排气结构包括壶身和壶盖;所述壶身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所述容水腔的顶部外周沿向外延伸形成第一翻边;所述壶盖盖设在在所述壶身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水腔,所述壶盖的外周沿具有折边,所述折边搭设在所述第一翻边上,并且所述折边的内表面向上突设有一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一翻边共同限定出适于将所述容水腔与外部连通的蒸汽通道。由此可避免水壶烧水使用时,使用者被烫伤的危险,粉尘也不易进入水壶,使得水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可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排汽结构和水壶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
,特别涉及一种排汽结构和水壶。
技术介绍
水壶在加热液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蒸汽,使容器表面过热,如不能及时排出蒸汽,会导致加热过程中形成的压力较高,容易对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危险,安全性能较低。相关技术中的水壶一般通过在壶盖顶部开有蒸汽孔或是通过壶盖与壶嘴配合的结构实现水壶内的蒸汽排放。其中,壶盖顶部开设蒸汽孔的结构易有粉尘进入水壶,并且蒸汽出口在壶盖的正上方,使用者操作壶盖或接触提手时,存在被蒸汽出口喷出的高温蒸汽烫伤的隐患;而壶盖与壶嘴配合的排汽方式,结构复杂,壶盖不易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排汽结构,结构简单,可避免粉尘进入水壶,可避免使用者被意外烫伤。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水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排汽结构,包括:壶身,所述壶身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所述容水腔的顶部外周沿向外延伸形成第一翻边;壶盖,所述壶盖盖设在在所述壶身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水腔,所述壶盖的外周沿具有折边,所述折边搭设在所述第一翻边上,并且所述折边的内表面向上突设有一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一翻边共同限定出适于将所述容水腔与外部连通的蒸汽通道。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排汽结构,其通过第一沟槽的设置,使得蒸汽通道形成在壶盖与壶身盖合的接触面上,如此,粉尘不易进入水壶,使用者手握提手或操作壶盖时,高温蒸汽也不会将手烫伤,并且,该蒸汽通道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另外,根据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排汽结构,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一翻边的外周沿向上弯折形成环状的侧边,所述侧边与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错开设置。以此使得壶盖与壶身配合更加紧密,密封性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壶盖的内表面向下凸设构造出壶塞,所述壶塞适于插设在所述壶身的壶口。以此使得壶盖与壶身配合更加紧密,密封性好。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壶塞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一沟槽的第二沟槽,所述第二沟槽与所述容水腔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由此可以通过第二沟槽对高温蒸汽进行导向,使其从蒸汽通道排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第二沟槽呈L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还包括过滤器,所述过滤器的顶部外周沿向外延伸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适于搭设在所述第一翻边上,以使所述过滤器安装在所述容水腔内。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折边构造成水平状。本技术在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水壶,其包括上述的排汽结构。根据本技术的水壶,其通过上述排汽结构的设置,结构简单,可避免粉尘进入水壶,避免高温蒸汽将使用者的手烫伤。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气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壶盖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水壶1、壶身100、容水腔101、第一翻边102、侧边103、壶盖200、折边201、第一沟槽202、壶塞203、第二沟槽204、过滤器300、第二翻边3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下面参考图1-3描述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排汽结构,该排汽结构可以应用在水壶、烧水壶、烧水杯、电水壶等液体加热装置中加热液体,为使用者提供可饮用的热水。结合图1-图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汽结构,包括壶身100和壶盖200。壶身100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101,容水腔101的顶部外周沿向外延伸形成第一翻边102;壶盖200盖设在在壶身100上以打开或关闭容水腔101,壶盖200的外周沿具有折边201,折边201搭设在第一翻边102上,并且折边201的内表面向上突设有一第一沟槽202,第一沟槽202与第一翻边102共同限定出适于将容水腔101与外部连通的蒸汽通道。如此,在水壶1加热工作过程中,壶盖200是盖设在壶身100上,折边201搭设在第一翻边102上并与第一翻边102之间是相抵的,容水腔101内产生的高温蒸汽会从第一沟槽202和第一翻边102共同限定的蒸汽通道排出,该蒸汽通道的出口是朝向壶盖200的边沿,而不是如相关技术中的蒸汽孔的出口朝上。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排汽结构,通过第一沟槽202的设置,使得蒸汽通道形成在壶盖200与壶身100盖合的接触面上,通过将蒸汽直接从蒸汽通道排出,不必在壶盖200上开设蒸汽孔,从而可避免被烫伤的危险,粉尘也不易进入水壶,使用者手握提手或操作壶盖时,高温蒸汽也不会将手烫伤,并且,该蒸汽通道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可降低成本。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第一翻边102的外周沿向上弯折形成环状的侧边103,侧边103与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错开设置。也就是说,在容水腔101的顶部外周沿向外延伸再向上弯折可形成第一翻边102和侧边103。其中侧边103的高度高于壶盖200的顶面,但低于蒸汽通道的顶面,使得侧边103不会干涉蒸汽通道的排汽,然后,侧边103也可将壶盖200整体包容,使得壶盖200与壶身100配合更加紧密,密封性好。在本实施例中,侧边103和第一翻边102与壶身100是一体成型的。可选地,结合图3,壶盖200的内表面向下凸设构造出壶塞203,壶塞203适于插设在壶身100的壶口。其中,壶盖200采用的是圆板,圆板的壶盖200除其周沿位置不动,其他地方向下凹陷,即可形成壶塞203和折边201。由此,折边201可以较好地搭设在第一翻边102上;壶盖203使得壶盖200与壶身100配合更加紧密,密封性好。进一步地,折边201构造成水平状。水平状的折边201可更好地搭设在第一翻边102上。可选地,壶塞203上设有连通第一沟槽202的第二沟槽204,第二沟槽204与容水腔10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其中,壶塞203是从壶盖200的内表面向下凸设构造出的,并且其适于插设在壶身100的壶口,通过第二沟槽204可对高温蒸汽进行导向,使其从蒸汽通道排出。进一步地,第二沟槽204呈L型。L型的第二沟槽204可较好地对高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壶身,所述壶身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所述容水腔的顶部外周沿向外延伸形成第一翻边;/n壶盖,所述壶盖盖设在所述壶身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水腔,所述壶盖的外周沿具有折边,所述折边搭设在所述第一翻边上,并且所述折边的内表面向上突设有一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一翻边共同限定出适于将所述容水腔与外部连通的蒸汽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排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壶身,所述壶身具有顶部敞开的容水腔,所述容水腔的顶部外周沿向外延伸形成第一翻边;
壶盖,所述壶盖盖设在所述壶身上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容水腔,所述壶盖的外周沿具有折边,所述折边搭设在所述第一翻边上,并且所述折边的内表面向上突设有一第一沟槽,所述第一沟槽与所述第一翻边共同限定出适于将所述容水腔与外部连通的蒸汽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的外周沿向上弯折形成环状的侧边,所述侧边与所述蒸汽通道的出口错开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排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的内表面向下凸设构造出壶塞,所述壶塞适于插设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佩清,郑成全,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帝依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