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9572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插秧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包括插秧台,所述插秧台的后侧左右两端、上下两侧均通过螺栓锁紧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内侧顶端表面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同的第一滑槽,所述底座的内腔底端前后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从左至右均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通的插孔,所述底座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从左至右均焊接有连接杆,所述支撑杆的外侧一端通过螺栓锁紧有横杆。该装置可有效的增加了插秧机插秧台携带稻苗的数量,避免插秧机在插秧的过程中将稻苗用尽,需要返回田边进行加料,增加了插秧机插秧台使用的实用性,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
本技术涉及插秧机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
技术介绍
水稻插秧机是将水稻秧苗定植在水田中的种植机械,功能是提高插秧的工效和栽插质量,实现合理密植,有利于后续作业的机械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农业发展领域,各种先进设备代替了人工操作,其中就有插秧机,插秧机是将稻苗植入稻田中的一种农业机械,插秧机是运用事先摆置好的秧苗通过插秧机构插入田里的原理进行工作的;目前现有的水稻插秧机插秧台为固定式的,携带稻苗的量为固定,当插秧机在对稻苗进行插秧时,使用者将稻苗放到插秧台上,通过插秧机在行进过程中进行插秧,当一些稻田长度较长时,插秧台上的稻苗的量不够维持插秧机行驶到对面田边,还需要原路往回或到对面田边加料,操作较为麻烦,且降低了插秧机插苗的工作效率,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包括插秧台,所述插秧台的后侧左右两端、上下两侧均通过螺栓锁紧有底座,所述底座的内腔内侧顶端表面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同的第一滑槽,所述底座的内腔底端前后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壁从左至右均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通的插孔,所述底座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从左至右均焊接有连接杆,所述支撑杆的外侧一端通过螺栓锁紧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外侧中心位置通过螺钉锁紧有把手;卡动机构,所述卡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支撑杆的内侧一端。优选的,所述插孔间隙排列在底座的外壁,且相邻插孔之间的间距为20cm。优选的,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且连接杆的顶端表面与底座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优选的,所述卡动机构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内腔中心位置插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座,所述弹簧座的外侧设置有卡球,所述卡球的外侧延伸出插孔的内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施加给把手向左侧的外力,促使把手带动横杆、连接杆、支撑杆、连接座和卡球在底座的内腔向左侧移动,当支撑杆向左侧移出合适的长度后,通过弹簧恢复形变的弹力,推动弹簧座和卡球向外侧移动,并移动进相对应的插孔的内腔,对连接座进行固定,从而对支撑杆进行固定,通过将稻苗放置到支撑杆和连接杆的顶端,增加了插秧台携带稻苗的数量,避免插秧机在插秧的过程中将稻苗用尽,需要返回田边进行加料,方便稻苗向下滑落,该装置可有效的增加了插秧机插秧台携带稻苗的数量,避免插秧机在插秧的过程中将稻苗用尽,需要返回田边进行加料,操作使用更加简单方便,提高了插秧机插苗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插秧机插秧台使用的实用性,更符合实际的使用需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底座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座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底座右视剖视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插秧台,2、卡动机构,21、连接座,22、支撑板,23、弹簧,24、弹簧座,25、卡球,3、底座,4、第一滑槽,5、第二滑槽,6、插孔,7、支撑杆,8、连接杆,9、横杆,10、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参阅图1-4所示,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包括插秧台1,插秧台1的后侧左右两端、上下两侧均通过螺栓锁紧有底座3,底座3的内腔内侧顶端表面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同的第一滑槽4,底座3的内腔底端前后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5,第二滑槽5的内壁从左至右均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通的插孔6,通过施加给把手10向左侧的外力,促使把手10带动横杆9、连接杆8、支撑杆7、连接座21和卡球25在底座3的内腔向左侧移动,当支撑杆7向左侧移出合适的长度后,通过弹簧23恢复形变的弹力,推动弹簧座24和卡球25向外侧移动,并移动进相对应的插孔6的内腔,对连接座21进行固定,从而对支撑杆7进行固定,底座3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7,两个支撑杆7之间从左至右均焊接有连接杆8,通过将稻苗放置到支撑杆7和连接杆8的顶端,增加了插秧台1携带稻苗的数量,避免插秧机在插秧的过程中将稻苗用尽,需要返回田边进行加料,方便稻苗向下滑落,支撑杆7的外侧一端通过螺栓锁紧有横杆9,横杆9的外侧中心位置通过螺钉锁紧有把手10,卡动机构2,卡动机构2设置于支撑杆7的内侧一端。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插孔6间隙排列在底座3的外壁,且相邻插孔6之间的间距为20cm,通过施加给把手10向左侧的外力,促使把手10带动横杆9、连接杆8、支撑杆7、连接座21和卡球25在底座3的内腔向左侧移动,当支撑杆7向左侧移出合适的长度后,通过弹簧23恢复形变的弹力,推动弹簧座24和卡球25向外侧移动,并移动进相对应的插孔6的内腔,对连接座21进行固定,从而对支撑杆7进行固定。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两个支撑杆7之间设置有多个连接杆8,且连接杆8的顶端表面与底座3的上端面位于同一平面,通过将稻苗放置到支撑杆7和连接杆8的顶端,增加了插秧台1携带稻苗的数量,避免插秧机在插秧的过程中将稻苗用尽,需要返回田边进行加料,方便稻苗向下滑落。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卡动机构2包括连接座21,连接座21的内腔中心位置插接有支撑板22,支撑板22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弹簧23的一端,弹簧23的另一端设置有弹簧座24,弹簧座24的外侧设置有卡球25,卡球25的外侧延伸出插孔6的内腔,通过拉动把手10并带动横杆9、连接杆8和支撑杆7向左侧移动,支撑杆7带动连接座21和卡球25在底座3的内腔向左侧移动,卡球25与插孔6的内壁接触,并挤压卡球25带动弹簧座24向连接座21的内腔移动挤压弹簧23,方便将卡球25从插孔6的内腔移出。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本方案中所有部件均为通用标准件或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使用时,当需要将支撑杆7向左侧拉动时,施加给把手10向左侧的外力,促使把手10带动横杆9、连接杆8和支撑杆7向左侧移动,支撑杆7带动连接座21和卡球25在底座3的内腔向左侧移动,卡球25与插孔6的内壁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其特征在于:/n包括插秧台(1),所述插秧台(1)的后侧左右两端、上下两侧均通过螺栓锁紧有底座(3),所述底座(3)的内腔内侧顶端表面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同的第一滑槽(4),所述底座(3)的内腔底端前后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5),所述第二滑槽(5)的内壁从左至右均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通的插孔(6),所述底座(3)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7),两个所述支撑杆(7)之间从左至右均焊接有连接杆(8),所述支撑杆(7)的外侧一端通过螺栓锁紧有横杆(9),所述横杆(9)的外侧中心位置通过螺钉锁紧有把手(10);/n卡动机构(2),所述卡动机构(2)设置于所述支撑杆(7)的内侧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水稻插秧机插秧台,其特征在于:
包括插秧台(1),所述插秧台(1)的后侧左右两端、上下两侧均通过螺栓锁紧有底座(3),所述底座(3)的内腔内侧顶端表面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同的第一滑槽(4),所述底座(3)的内腔底端前后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二滑槽(5),所述第二滑槽(5)的内壁从左至右均开设有与外侧表面相通的插孔(6),所述底座(3)的内腔插接有支撑杆(7),两个所述支撑杆(7)之间从左至右均焊接有连接杆(8),所述支撑杆(7)的外侧一端通过螺栓锁紧有横杆(9),所述横杆(9)的外侧中心位置通过螺钉锁紧有把手(10);
卡动机构(2),所述卡动机构(2)设置于所述支撑杆(7)的内侧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嗣珏张伟鑫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张玉梅农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