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坡单体、生态护坡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668513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护坡单体、生态护坡及其装配方法,属于生态能源护坡技术领域,护坡单体包括:第一框架本体,具有第一容置腔;以及第一隔板,设于第一容置腔内,使第一容置腔分隔为第一植被区和第一发电区,第一植被区用于设置植被单元,第一发电区用于设置振动发电单元。技术效果:第一植被区用于设置植被单元,第一发电区用于设置振动发电单元,利用边坡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具有由于车辆经过而引起的振动现象,通过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更大程度地利用边坡的自身优势,在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发电的作用,具有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特点,实现了经济、环保、利用率高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护坡单体、生态护坡及其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态能源护坡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护坡单体、生态护坡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公路建设步伐的加快,公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水运交通、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及边坡防护治理工程技术难题日益突破,例如,贵昆高速公路、都汶公路、成贵铁路和川藏铁路等,受地质环境制约、公路水文复杂、气候条件相对特殊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了公路建设的建设周期和成本,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营和运输安全。为此,在公路水运交通工程、复杂山区铁路工程及公路危岩崩塌灾害工程等工程中需要进行路边清理和整治,在实际工程中通过采用浆砌块石护坡、混凝土护坡、现场浇筑抗滑桩、格构梁等护坡结构,对生态边坡进行安全防护。但是,传统的护坡结构只具有安全防护的作用,无法更大程度地发挥边坡的其他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护坡单体、生态护坡及其装配方法,旨在解决传统的护坡结构只具有安全防护的作用,无法更大程度地发挥边坡的其他作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护坡单体,包括:第一框架本体,具有第一容置腔;以及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使所述第一容置腔分隔为第一植被区和第一发电区,所述第一植被区用于设置植被单元,所述第一发电区用于设置振动发电单元。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铺设面和吊装面,所述吊装面盖设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发电区的盖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护坡单体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护坡单体,在第一框架本体内设置第一隔板,利用第一隔板将第一容置腔分隔为第一植被区和第一发电区,第一植被区用于设置植被单元,第一发电区用于设置振动发电单元,利用边坡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具有由于车辆经过而引起的振动现象,通过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更大程度地利用边坡的自身优势,在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发电的作用,具有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特点,实现了经济、环保、利用率高的效果。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生态护坡,包括:多个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护坡单体,均定义为第一护坡单体;多个第二护坡单体,均包括具有辅助容置腔的辅助框架本体,所述辅助容置腔用于设置植被单元;以及多个振动发电单元,对应设于每个所述第一护坡单体的第一发电区;其中,若干组所述第一护坡单体彼此配合、若干组所述第二护坡单体彼此配合、若干组所述第一护坡单体和所述第二护坡单体对应配合。进一步地,所述振动发电单元包括:振动构件,与所述第一框架本体的内壁连接;旋转构件,搭接于所述振动构件;发电机,具有与所述旋转构件连接的转轴;以及储电箱,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振动构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拨条,均与所述第一框架本体的内壁连接;以及拨片,与多个所述拨条远离所述第一框架本体的一端均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构件包括:第一旋转杆,搭接于所述振动构件;转接板,与所述第一旋转杆连接且呈角度设置;第二旋转杆,与所述转接板连接且呈角度设置;以及第三旋转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连接且呈角度设置,另一端与所述转轴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构件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杆邻近所述振动构件的位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发电机壳体、或所述储电箱壳体、或所述发电机和所述储电箱外的保护壳体。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本体和所述辅助框架本体均包括依次围合的第一壁体、第二壁体、第三壁体和第四壁体,所述第一壁体设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壁体设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三壁体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四壁体开设有第二卡槽;其中,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分别与相邻所述第一框架本体或所述辅助框架本体的第一卡槽和第一凸块沿第一方向配合,于第二方向限位;所述第二凸块和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分别与相邻所述第一框架本体或所述辅助框架本体的第二卡槽和第二凸块沿所述第二方向配合,于所述第一方向限位,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呈角度设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护坡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生态护坡采用如上实施例所述的护坡单体来作为第一护坡单体,具有与如上实施例中护坡单体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此外,第一护坡单体和第二护坡单体相互配合,能够在不同的目标位置设置振动发电单元,以尽可能地实现发电效率的最大化,也能够尽可能地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生态护坡的装配方法,采用如上实施例所述的生态护坡,包括以下步骤:将若干组第一护坡单体和若干组第二护坡单体彼此配合或对应配合。本方明提供的生态护坡的装配方法,采用如上实施例所述的生态护坡,二者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护坡单体,包括:第二框架本体,具有第二容置腔;第二隔板,设于所述第二容置腔内,使所述第二容置腔分隔为第二植被区和第二发电区;以及振动发电单元,设于所述第二发电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护坡单体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与传统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护坡单体,在第二框架本体内设置第二隔板,利用第二隔板将第二容置腔分隔为第二植被区和第二发电区,在第二植被区设置植被单元,在第二发电区设置振动发电单元,利用边坡在大部分时间内均具有由于车辆经过而引起的振动现象,通过振动所产生的机械能转变为电能,更大程度地利用边坡的自身优势,在起到安全防护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起到发电的作用,具有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特点,实现了经济、环保、利用率高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护坡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护坡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生态护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生态护坡中第二护坡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所示的生态护坡中振动发电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所示的生态护坡中垫板、锁紧螺栓、锁紧螺母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再一实施例中护坡单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00、护坡单体110、第一框架本体112、第一容置腔114、第一植被区116、第一发电区120、第一隔板130、盖板200、生态护坡210、第一护坡单体220、第二护坡单体222、辅助框架本体224、辅助容置腔230、振动发电单元232、振动构件234、旋转构件236、发电机238、储电箱240、拨条242、拨片244、第一旋转杆246、转接板248、第二旋转杆250、第三旋转杆252、支撑杆254、第一旋转套256、第二旋转套258、第三旋转套260、第四旋转套262、固定板264、保护壳体270、第一壁体271、第二壁体272、第三壁体273、第四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护坡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框架本体,具有第一容置腔;以及/n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使所述第一容置腔分隔为第一植被区和第一发电区,所述第一植被区用于设置植被单元,所述第一发电区用于设置振动发电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护坡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本体,具有第一容置腔;以及
第一隔板,设于所述第一容置腔内,使所述第一容置腔分隔为第一植被区和第一发电区,所述第一植被区用于设置植被单元,所述第一发电区用于设置振动发电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坡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铺设面和吊装面,所述吊装面盖设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一发电区的盖板。


3.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护坡单体,均定义为第一护坡单体;
多个第二护坡单体,均包括具有辅助容置腔的辅助框架本体,所述辅助容置腔用于设置植被单元;以及
多个振动发电单元,对应设于每个所述第一护坡单体的第一发电区;
其中,若干组所述第一护坡单体彼此配合、若干组所述第二护坡单体彼此配合、若干组所述第一护坡单体和所述第二护坡单体对应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发电单元包括:
振动构件,与所述第一框架本体的内壁连接;
旋转构件,搭接于所述振动构件;
发电机,具有与所述旋转构件连接的转轴;以及
储电箱,与所述发电机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构件包括:
多个间隔设置的拨条,均与所述第一框架本体的内壁连接;以及
拨片,与多个所述拨条远离所述第一框架本体的一端均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护坡,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构件包括:
第一旋转杆,搭接于所述振动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骞张子航赵维刚徐景涛张泽雨许芳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