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坑防护装置及鱼鳞坑施工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85137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8
本公开涉及边坡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鳞坑防护装置及鱼鳞坑施工方法。该鱼鳞坑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第一板体与坡面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空间;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连接,且第二板体具有中空部,使用时将第二板体弯折,第二板体至少部分位于土壤中,土壤能够压在第二板体上,第二板体能够对第一板体提供拉力,避免第一板体倾倒;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连接,使用时将第三板体弯折,第三板体位于到土壤中,土壤能够压在第三板体上,第三板体能够对第一板体提供拉力,避免第一板体倾倒;因此该鱼鳞坑防护装置能够利用土壤将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填埋,使两个板体同时对第一板体提供拉力,提高了鱼鳞坑防护装置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鱼鳞坑防护装置及鱼鳞坑施工方法
本公开涉及边坡防护
,尤其涉及一种鱼鳞坑防护装置及鱼鳞坑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有关工矿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开展了大量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对荒山、荒坡、矸石山和尾矿库等高陡边坡,采取工程与植物相结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护效果。部分高陡边坡因稳定性要求,采取骨架植草护坡、挂网喷播植草或设置植生袋等措施,但造价及养护要求均相对较高,且受立地条件限制,若不采取相应的土地整治等措施,则无法保证植被的成活率。相关研究机构提出在矸石山或尾矿库裸露岩土边坡通过设置草方格等进行覆土绿化措施,为坡面植被生长创造了一定条件,但覆土量大,同时受植被生长周期的限制,覆土后部分坡面雨季径流冲刷严重,造成大量的土壤流失。部分软质岩土边坡,经自然沉降已达到休止角,坡面相对稳定,可通过设置鱼鳞坑等整地方式栽植植被。但传统的鱼鳞坑利用土围堰或部分采用石棉瓦简易挡板作为鱼鳞坑建造材料,存在稳定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鱼鳞坑防护装置及鱼鳞坑施工方法。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鱼鳞坑防护装置,用于坡面防护,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与坡面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空间;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且所述第二板体具有中空部;使用时,弯折所述第二板体,使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夹角,且所述第二板体至少部分位于土壤中;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使用时,弯折所述第三板体,使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夹角,且所述第三板体位于土壤中。可选的,还包括第四板体,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使用时,弯折所述第四板体,使所述第四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形成夹角,且所述第四板体位于土壤中。可选的,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弯折后与所述第一板体形成的形状为第一形状,所述第一形状的截面呈三角形。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的弯折处设置阻滑体,所述阻滑体至少部分位于土壤中。可选的,所述阻滑体底部设置阻滑齿,所述阻滑齿位于土壤中。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展开后形成板状结构。可选的,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具有第一折痕,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具有第二折痕,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之间具有第三折痕。可选的,所述鱼鳞坑防护装置的材质为可降解材质。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鱼鳞坑施工方法,用于坡面防护,包括:在坡面挖设坑体;将第一板体挡在坑体的侧部并围成弧形结构,使所述第一板体与坡面的开挖线形成环状结构,用于种植植物;将第三板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向上弯折;将第二板体相对于所述第一板体向下弯折;将第四板体相对于所述第二板体向上弯折;将土壤填入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四板体围成的空间中。可选的,所述第二板体具有中空部,在填土过程中,土壤通过所述中空部流向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形成的空间中。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公开提供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其中第一板体与坡面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空间;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连接,且第二板体具有中空部,使用时将第二板体弯折,使第二板体与第一板体形成夹角,且第二板体至少部分位于土壤中,土壤能够压在第二板体上,同时土壤可从中空部流向第一板体,由于第二板体被压在土壤中,因此第二板体能够对第一板体提供拉力,避免第一板体倾倒;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连接,使用时将第三板体弯折,使第三板体与第一板体形成夹角,且第三板体位于到土壤中,土壤能够压在第三板体上,由于第三板体埋在土壤中,因此第三板体能够对第一板体提供拉力,避免第一板体倾倒;因此该鱼鳞坑防护装置能够利用土壤将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填埋,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同时对第一板体提供拉力,因此提高了鱼鳞坑防护装置的稳定性。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使用时的俯视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使用时的剖面图;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部分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填埋土壤之后的剖视图。其中,1-第一板体;2-第二板体;21-中空部;22-第一折痕;3-第三板体;31-第二折痕;4-第四板体;41-第三折痕;5-阻滑体;51-阻滑齿;6-土壤;7-自然坡面开挖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目前,对于矸石山、尾矿库和土石山区坡面等软质岩土高陡边坡的防护,部分北方土石山区绿化过程利用石棉瓦简易挡板作为鱼鳞坑建造材料,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效果,但稳定性低,同时石棉瓦的生产还面临较大的职业健康风险,材料本身可降解性低,破碎后会造成场地二次污染;而且传统的鱼鳞坑无法进行流水线生产,大范围快速化施工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一种鱼鳞坑防护装置及鱼鳞坑施工方法,适用于矸石山、尾矿库和土石山区坡面等软质岩土高陡边坡的防护,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原坡面条件,采用重力式坝体建造原理,满足鱼鳞坑边坡稳定的要求,进而能够满足植物生长和快速化施工要求,避免大范围全面整地。如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包括第一板体1、第二板体2和第三板体3,其中,第一板体1与坡面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空间;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连接,且第二板体2具有中空部21;使用时,弯折第二板体2,使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形成夹角,且第二板体2至少部分位于土壤6中;第三板体3与第一板体1连接,使用时,弯折第三板体3,使第三板体3与第一板体1形成夹角,且第三板体3位于土壤6中。使用时由于第二板体2位于土壤6中,因此土壤6能够压在第二板体2表面并将第二板体2固定,进而第二板体2能够为第一板体1提供拉力,避免第一板体1倾倒;又由于第三板体3位于土壤6中,第二板体2具有中空部21,因此在填土时,土壤6能够通过中空部21流向第一板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鱼鳞坑防护装置,用于坡面防护,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板体(1),所述第一板体(1)与坡面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空间;/n第二板体(2),所述第二板体(2)与所述第一板体(1)连接,且所述第二板体(2)具有中空部(21);使用时,弯折所述第二板体(2),使所述第二板体(2)与所述第一板体(1)形成夹角,且所述第二板体(2)至少部分位于土壤(6)中;/n第三板体(3),所述第三板体(3)与所述第一板体(1)连接,使用时,弯折所述第三板体(3),使所述第三板体(3)与所述第一板体(1)形成夹角,且所述第三板体(3)位于土壤(6)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鱼鳞坑防护装置,用于坡面防护,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体(1),所述第一板体(1)与坡面形成用于种植植物的空间;
第二板体(2),所述第二板体(2)与所述第一板体(1)连接,且所述第二板体(2)具有中空部(21);使用时,弯折所述第二板体(2),使所述第二板体(2)与所述第一板体(1)形成夹角,且所述第二板体(2)至少部分位于土壤(6)中;
第三板体(3),所述第三板体(3)与所述第一板体(1)连接,使用时,弯折所述第三板体(3),使所述第三板体(3)与所述第一板体(1)形成夹角,且所述第三板体(3)位于土壤(6)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板体(4),所述第四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2)连接,使用时,弯折所述第四板体(4),使所述第四板体(4)与所述第二板体(2)形成夹角,且所述第四板体(4)位于土壤(6)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2)与所述第三板体(3)弯折后与所述第一板体(1)形成的形状为第一形状,所述第一形状的截面呈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与所述第三板体(3)的弯折处设置阻滑体(5),所述阻滑体(5)至少部分位于土壤(6)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鱼鳞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滑体(5)底部设置阻滑齿(51),所述阻滑齿(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维成时环生彭胜群王伟伟韩峰李永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