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84069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5
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属于生物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原代毛囊组织块;步骤二、将获取的原代毛囊组织块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处理;步骤三、对扩增的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1)细胞贴壁;(2)细胞表型CD4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具体涉及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
技术介绍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最早发现于骨髓,现已被证实存在于机体的多种组织器官中,是一群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牙髓、脂肪、外周血的间充质干细胞或存在细胞数量少的问题,或存在有创的问题,或存在受身体健康情况限制的问题而无法实现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因此,寻找新的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以解决目前现有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局限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原代毛囊组织块;步骤二、将获取的原代毛囊组织块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处理;步骤三、对扩增的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1)细胞贴壁;(2)细胞表型CD44+≥95%,CD105+≥95%,CD45+≤2%,CD34+≤2%;(3)可成脂、成骨、成软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一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提取9个以上完整毛囊,清洗后用组织剪机械剪切成碎块。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二中,所述细胞培养基为含有5%血清替代品的无血清培养基。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二中,所述细胞培养基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比为1:1:1:1。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细胞培养基中的含量均为10~25ng/ml。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二中,培养处理条件为:温度为37℃,CO2浓度为5%。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二中,培养处理过程中不使用胰酶或胶原酶,直接将获取的原代毛囊组织块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步骤二中,在培养处理过程中,原代组织块7天之内不做任何处理,第7天半量换液,第10天实现至少3个克隆细胞团块的爬出。第10天传代,之后每隔三天传代。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所获取的毛囊间充质干细胞。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培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2、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控制它们的添加比例,使得各生长因子在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中发挥协效作用,从而提高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扩增能力。3、本专利技术在培养处理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胰酶或胶原酶等,而是直接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此步骤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胰酶或胶原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损伤,提高P0代间充质干细胞的质量。4、本专利技术在培养处理过程中,原代组织块7天之内不做任何处理,第7天半量换液,第10天实现至少3个克隆细胞团块的爬出。第10天传代,之后每隔三天传代。此步骤的有益效果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从组织块的爬出并贴壁。5、本专利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1)取材方便,取材痛苦小;(2)来源丰富;(3)分离简单。6、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毛囊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表型鉴定,得出结论:细胞表面均低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2%)和CD34+≤2%,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105+≥95%和CD44+≥95%。7、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毛囊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脂分化潜能测定,得出结论:本专利技术所得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通过对毛囊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骨分化潜能测定,得出结论:本专利技术所得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骨细胞;通过对毛囊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成软骨分化潜能测定,得出结论:本专利技术所得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软骨细胞。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中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块培养第10天贴壁细胞图。图2为试验例1中细胞同型对照IgG1-FITC流式检测结果报告图。图3为试验例1中细胞同型对照IgG1-PE流式检测结果报告图。图4为试验例1中细胞CD44+表型流式检测结果报告图。图5为试验例1中细胞CD34+表型流式检测结果报告图。图6为试验例1中细胞CD45+表型流式检测结果报告图。图7为试验例1中细胞CD105+表型流式检测结果报告图。图8为试验例中毛囊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检测镜下图。图9为试验例中毛囊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检测镜下图。图10为试验例中毛囊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检测镜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取原代毛囊组织块;步骤二、将获取的原代毛囊组织块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处理;步骤三、对扩增的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1)细胞贴壁;(2)细胞表型CD44+≥95%,CD105+≥95%,CD45+≤2%,CD34+≤2%;(3)可成脂、成骨、成软骨。优选的,步骤一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提取9个以上完整毛囊,清洗后用组织剪机械剪切成碎块。优选的,步骤二中,细胞培养基为含有5%血清替代品的无血清培养基。优选的,步骤二中,细胞培养基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其中,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比为1:1:1:1;其中,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细胞培养基中的含量均为10~25ng/ml。其中,所说的表皮生长因子是最早发现的生长因子,对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所说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保持其多向分化能力;所说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是一种重要的促细胞分裂剂,能刺激多种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所说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在体内诱导血管新生。通过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控制它们的添加比例,使得各生长因子在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中发挥协效作用,从而提高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的扩增能力。优选的,步骤二中,原代毛囊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培养基中培养处理的条件为:培养温度为37℃,CO2浓度为5%。另外,步骤二中,培养处理过程中不使用任何胰酶或胶原酶等,而是直接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此步骤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了胰酶或胶原酶对间充质干细胞的损伤,提高P0代间充质干细胞的质量。步骤二中,在培养处理过程中,原代组织块7天之内不做任何处理,第7天半量换液,第10天实现至少3个克隆细胞团块的爬出。第10天传代,之后每隔三天传代。此步骤的有益效果是促进间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获取原代毛囊组织块;/n步骤二、将获取的原代毛囊组织块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处理;/n步骤三、对扩增的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1)细胞贴壁;(2)细胞表型CD4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获取原代毛囊组织块;
步骤二、将获取的原代毛囊组织块接种于细胞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处理;
步骤三、对扩增的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1)细胞贴壁;(2)细胞表型CD44+≥95%,CD105+≥95%,CD45+≤2%,CD34+≤2%;(3)可成脂、成骨、成软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提取9个以上完整毛囊,清洗后用组织剪机械剪切成碎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细胞培养基为含有5%血清替代品的无血清培养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毛囊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细胞培养基中含有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延红李珈莹郭华于沛勇张建中刘潇潇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银丰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