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670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增加透镜数量便能够缩短透镜系统的全长并小型化且能够对像差进行良好修正的高效成像透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是由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孔径光阑以及第二透镜的透镜系统而构成的成像透镜,第一透镜在物体侧透镜面上具有凸面,令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透镜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1,则所述透镜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5<f1/f<1.5…(1)、1.0<f/r1<4.0…(2),另外,第二透镜是双凹透镜,在第一透镜(1)以及第二透镜(2)的任何一个透镜中,至少其中一方的透镜面具有非球面形状,令第一透镜(1)的折射率为n1时,则透镜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6<f1/f<1.0…(3)、1.8<(n1-1)f/r1<2.5…(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搭载在数码相机(DSCdigital still camera)等相机上的成像透镜
技术介绍
近年来,采用CCD等固态成像元件(solid-state image sensor)的数码相机以及摄影机等的普及率正在上升。而且,由于搭载所述固态摄像传感器以及成像透镜的移动电话以及笔记本电脑等携带通讯器械的数量也在增加,故其使用的成像透镜的需要量激增。随着携带通讯器械的小型化,薄型化以及高效化,其搭载的成像透镜也被要求小型化,薄型化以及高效化,同时,为了便于普及低成本化也成为被要求的内容。现有技术中采用两枚透镜以满足对此的要求。例如日本特开2001-174701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2-296495号公报中公开了所述现有技术。另外,随着带摄影功能的移动电话或笔记本电脑,以及PDA等携带通讯器械的急速普及,开始对较高光学性能产生要求。因此,各种各样的透镜作为成像透镜被开发出来。这类透镜公开在,例如,日本特开2002-258155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4-177628号公报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是由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孔径光阑(aperturestop)以及第二透镜的透镜系统而构成的成像透镜,其中,第一透镜是在物体侧透镜面上具有凸面的正弯月形透镜(positivemeniscus lens),令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1,则透镜系统满足以下的条件 0.5<f1/f<1.5 ……(1),1.0<f/r1<4.0 ……(2)。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是由从物体侧依次至少具有孔径光阑、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的透镜系统而构成的成像透镜,其中,第一透镜是在物体侧透镜面上具有凸面的正弯月形透镜,第二透镜是双凹透镜,在第一透镜以及第二透镜的任何一个透镜中,至少其中一方的透镜面具有非球面形状,令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一透镜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为n1、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则透镜系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式0.6<f1/f<1.0……(3),1.8<(n1-1)f/r1<2.5 ……(4)。附图说明图1表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中成像透镜的截面图。图2A到图2C表示的是图1所示的关于成像透镜的像差图。图3表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中成像透镜的截面图。图4A到图4C表示的是图3所示的关于成像透镜的像差图。图5表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3中成像透镜的截面图。图6A到图6C表示的是图5所示的关于成像透镜的像差图。图7表示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4中成像透镜的截面图。图8A到图8C表示的是图7所示的关于成像透镜的像差图。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1和2进行说明。在所述现有技术的成像透镜中存在以下问题。即,所述日本特开2001-174701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2002-296495号公报中公开的成像透镜均为2枚结构形式,构成第一透镜的透镜成为负功率(也称为负折射力、负焦距、或者仅称为负透镜)或者较弱的正功率(也称为正折射力、正焦距、或者仅称为正透镜)。因此,透镜全长相对于透镜系统的焦距的比大,在日本特开2001-174701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成像透镜中,其透镜全长相对于透镜系统焦距的比大约为2.3倍,而在日本特开2002-296495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成像透镜中,其透镜全长相对于透镜系统焦距的比大约为1.6倍。因此,特别是作为使用于具有薄型化需求的移动电话等中的成像透镜,存在缺乏结构小型化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缩短透镜系统的全长并且具有高性能的成像透镜。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成像透镜是由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孔径光阑以及第二透镜的透镜系统所构成的成像透镜,第一透镜是在物体侧透镜面上具有凸面的正弯月形透镜。并且,令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1,则透镜系统满足以下条件0.5<f1/f<1.5 ……(1),1.0<f/r1<4.0 ……(2)。涉及上述结构的成像透镜是由两枚透镜,即作为在物体侧透镜面上具有凸面的正(具有功率,折射力或者焦距)弯月形透镜的第一透镜、以及作为在图像侧透镜面上具有凸面的正弯月形透镜的第二透镜而形成透镜系统。另外,孔径光阑被设置在第一透镜的前面(物体侧)或者后面(图像侧)。此处,本专利技术中的条件式(1)是对透镜系统的前组(前部透镜)(第一透镜)的功率(power)配置进行规定的条件式,表示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能够良好地进行各像差(aberration)修正的条件。即,当第一透镜的焦距f1与透镜系统的焦距f的比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时,针对透镜系统的前组(前部透镜)的功率配置变弱,透镜系统的全长变长。相反,当超过条件式(1)的下限时,由于针对透镜系统的前组(前部透镜)的功率配置增强,所以,在前部透镜产生的各像差无法由后组(后部透镜)(第二透镜)来进行修正。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条件式(2)是针对透镜系统的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功率分配进行规定的条件式,表示在具有高度透镜性能的同时,能够使其具有良好加工性的条件。即,当第一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r1与透镜系统的焦距f的比例关系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时,第一透镜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过大,第一透镜的加工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当超过条件式(2)的下限时,使歪曲像差的修正变得困难,同时,由于在最大视角中的图像入射角变大,特别是在使用固态成像元件的成像透镜中产生阴影(shading)(临边昏暗等),因而无法提高透镜的性能。由此,经本专利技术专利技术人反复研究的结果表明,通过由两枚透镜构成透镜系统,并且透镜系统的各参数符合条件式(1)而能够实现小型化,通过满足条件式(1)(2)而能够良好地进行各像差的修正,并且,通过满足条件式(2),而能够开发出加工性良好的成像透镜。通过采用所述透镜系统,在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能够对各像差进行良好的修正。这样,根据涉及本专利技术的成像透镜,通过由两枚透镜构成透镜系统并且透镜系统的各参数满足条件式(1)而实现小型化,通过满足条件式(1)(2)而能够对各像差进行良好的修正,并且,通过满足条件式(2)而能够提高加工性能。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1图1表示的是涉及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成像透镜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的成像透镜如图1所示,由从物体侧开始依次具有第一透镜101、孔径光阑103以及第二透镜102的透镜系统所构成。第一透镜101是在物体侧透镜面(第一透镜第一面)106上具有凸面的正弯月形透镜。第二透镜是102是在图像侧透镜面(第二透镜第二面)109上具有凸面的正弯月形透镜。另外,在第二透镜102的图像侧透镜面109与成像面105之间配置有CCD等固体成像元件中的面板(faceplate)或者滤光器等光学部件(面板或者滤光器)104。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的成像透镜的各参数值如表1所示。此处,rj是从物体侧开始依次至第j个面序号Rj的曲率半径(mm)。对于面序号Rj,当j为1时是第一透镜101的物体侧透镜面106,当j为2时是第一透镜101的图像侧透镜面(第一透镜第二面)107,当j为3时是第二透镜102的物体侧透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其是由至少包括第一透镜、孔径光阑以及第二透镜的透镜系统构成的成像透镜,其中,所述第一透镜是在物体侧透镜面上具有凸面的正弯月形透镜,令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所述透镜系统的焦距为f、所述第一 透镜物体侧透镜面的曲率半径为r1,则所述透镜系统满足以下两个条件:0.5<f1/f<1.5……(1), 1.0<f/r1<4.0……(2)。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田真由美山下优年伊奈裕彦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