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胶介子、电枢结构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574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胶介子、电枢结构及电机,包胶介子包括金属介子和绝缘件,金属介子包括套接环和围设于套接环外周的阻挡环,套接环用于套设于电枢轴上以阻挡油朝向换向器渗透,绝缘件包裹于阻挡环的外表面并用于阻挡换向器的铜巴与金属介子电接触。通过在阻挡环的外周直接包裹绝缘件,这样在安装时,使得换向器的铜巴与电枢轴之间的爬电距离大大增大,有效地解决了因导电物质粘附带来的绝缘耐压能力下降的问题;并且,通过直接在金属介子上设置绝缘件形成一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包胶介子同时具有防油和绝缘的功能,那么在电机装配时,只需安装一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包胶介子即可,减少了一道组装工序,提升了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包胶介子、电枢结构及电机
本技术属于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包胶介子、电枢结构及电机。
技术介绍
在永磁直流有刷电机中,需要在电枢轴30A上换向器40A的端部增加一个防油介子,用来阻止可能出现的轴承油渗进换向器40A的铜巴41A间的沟槽的情况,当油渗进换向器40A的沟槽后会导致碳粉附着在油表面,这样减少相邻两个铜巴41A之间的爬电距离(是指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最终会引起电机的电枢轴30A短路并烧毁电机。如图4所示,现有的防油介子一般由金属防油介子60和绝缘介子70组成,金属防油介子60套接在上电枢轴30A并与电枢轴30A过盈连接用于挡油,绝缘介子70套接在上电枢轴30A并位于换向器40A与金属防油介子60之间以用于防止金属防油介子60与换向器40A的铜巴41A电接触。但是,在有导电物质附着在绝缘介子70表面之后,还是容易造成电机漏电失效,即使未造成失效,电机的绝缘和耐高压能力也会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胶介子、电枢结构及电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向器的铜巴到金属介子之间的爬电距离偏小,容易导致电机漏电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包胶介子,包括金属介子和绝缘件,所述金属介子包括套接环和围设于所述套接环外周的阻挡环,所述套接环用于套设于电枢轴上以阻挡油朝向换向器渗透,所述绝缘件包裹于所述阻挡环的外表面并用于阻挡所述换向器的铜巴与所述金属介子电接触。可选地,所述绝缘件由塑胶材料注塑于所述阻挡环的外表面成型。可选地,所述绝缘件由液晶聚合物、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酰对苯二胺或聚苯硫醚注塑于所述阻挡环的外表面成型。可选地,所述阻挡环具有位于远离所述套接环的端面和位于所述端面与所述套接环之间的侧面,所述端面和/或所述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可选地,所述缺口由所述端面朝向所述套接环延伸。可选地,所述缺口在所述金属介子的轴向上贯穿所述侧面。可选地,所述缺口位于至少其中一个所述侧面上或贯穿于两所述侧面之间。可选地,所述套接环的至少一端沿着所述套接环的中心轴方向凸出于所述阻挡环的侧面设置。可选地,所述绝缘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贴面结构和外环结构,两个所述贴面结构的外周均与所述外环结构连接,两个所述贴面结构和所述外环结构共同围设形成用于安装所述阻挡环的安装区,所述外环结构朝向其中一个所述贴面结构的侧方凸出设置。可选地,所述绝缘件外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绕设于所述套接环外周的环形凹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胶介子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包胶介子,通过在阻挡环的外周直接包裹绝缘件,这样由换向器的铜巴与绝缘件的一侧抵接的位置开始至位于绝缘件的另一侧之间形成爬电距离,其爬电距离为a+b+c,爬电距离大大增大,有效地解决了因导电物质粘附带来的绝缘耐压能力下降的问题,使用效果好;并且,通过直接在金属介子上设置绝缘件形成一个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胶介子同时具有防油和绝缘的功能,那么在电机装配时,只需安装一个本技术实施例的包胶介子即可,为电机的组装减少了一道工序,有效地提升了装配效率。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一种电枢结构,包括电枢轴、换向器和上述的包胶介子,所述换向器安装于所述电枢轴上,所述套接环套接于所述电枢轴上并与所述电枢轴过盈连接,所述套接环位于所述换向器的端部,所述换向器的铜巴与所述绝缘件抵接。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枢结构,由于使用有上述的包胶介子,通过使得套接环与电枢轴过盈连接,从而阻断轴承油朝向换向器渗透;然后由于换向器的铜巴位于绝缘件的一侧,这样由换向器的铜巴与绝缘件的一侧抵接的位置开始至位于绝缘件的另一侧之间形成爬电距离,其爬电距离为a+b+c,爬电距离大大增大,有效地解决了因导电物质粘附带来的绝缘耐压能力下降的问题,使用效果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技术方案: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枢结构。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由于使用有上述的电枢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枢轴与铜巴形成电接触,以防止电机短路,使用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电枢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电枢结构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金属介子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2中金属介子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2中金属介子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2中金属介子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胶介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胶介子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胶介子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包胶介子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金属介子;11—套接环;12—阻挡环;121—端面;122—侧面;123—缺口;20—绝缘件;21—贴面结构;22—外环结构;211—环形凹槽;30—电枢轴;40—换向器;41—铜巴;50—辅助金属介子;60—金属防油介子;70—绝缘介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16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胶介子,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介子和绝缘件,所述金属介子包括套接环和围设于所述套接环外周的阻挡环,所述套接环用于套设于电枢轴上以阻挡油朝向换向器渗透,所述绝缘件包裹于所述阻挡环的外表面并用于阻挡所述换向器的铜巴与所述金属介子电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包胶介子,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介子和绝缘件,所述金属介子包括套接环和围设于所述套接环外周的阻挡环,所述套接环用于套设于电枢轴上以阻挡油朝向换向器渗透,所述绝缘件包裹于所述阻挡环的外表面并用于阻挡所述换向器的铜巴与所述金属介子电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胶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由塑胶材料注塑于所述阻挡环的外表面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包胶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由液晶聚合物、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对苯二酰对苯二胺或聚苯硫醚注塑于所述阻挡环的外表面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胶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环具有位于远离所述套接环的端面和位于所述端面与所述套接环之间的侧面,所述端面和/或所述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包胶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由所述端面朝向所述套接环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包胶介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在所述金属介子的轴向上贯穿所述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涛李明良
申请(专利权)人:捷和电机制品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