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4946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采用双面覆铜的PCB装配板,配以第一通信天线模组、第二通信天线模组和卫星定位天线模组,其合理利用微带、多宽频、耦合谐振技术,通过调节辐射臂和接地臂长度、宽度,接地臂长度、宽度,以及辐射臂与接地臂之间的间距,能够得到通信天线模组优秀的电性能指标。其卫星定位天线模组采用微带天线技术对辐射面进行切角,使天线能够有效的辐射所需圆极化波,结合有源放大电路能够良好的实现高增益、宽频带、低损耗和良好的带内平坦度等优点。同时所有天线模组均设置在同一小型外壳内,合理的安排了各天线模组的位置,使整个天线模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多频多功能覆盖和电性能、辐射性能优秀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
本技术专利涉及无线通讯用天线
和定位导航用天线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通信和卫星定位组合天线。
技术介绍
现有通信天线典型的设计方法是采用三维结构,如PIFA结构、单极子和偶极子结构,这类天线有较多的设计自由度,一般能够满足频段覆盖要求,但是不利于生产加工和高度集成,而其他类型的天线存在着体积大、带宽窄的设计难题。卫星定位天线通常使用螺旋天线结构或陶瓷介质的微带天线结构,其小型化通过采用降低辐射臂间距或高介电常数的陶瓷介质来达到,但为追求小型化过度降低辐射臂间距会导致天线性能变差,使用高介电常数介质会导致天线带宽变窄,只能在单个导航系统中的某一个频段使用,并且在内置空间不大的情况下,导航天线都使用单一频段。目前,组合天线结构中通常采用多个独立的天线,通过外壳或下盖内预留位置进行固定安装,这种结构的安装无法保证高效率,极大的增加了制作的流程和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体积小、重量轻、宽频带且多频覆盖、辐射性能较好的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包括上盖、下盖和PCB装配板,上盖和下盖将PCB装配板封装在内,其特征是所述的PCB装配板为双面覆铜结构,在PCB装配板上设有第一通信天线模组、第二通信天线模组和卫星定位天线模组;/n所述的第一通信天线模组包括第一辐射臂、第一接地臂、第一馈电端和第一接地端,其中第一辐射臂与第一接地臂设置在PCB装配板的一个面上,第一馈电端和第一接地端设置在PCB装配板的另一面上,第一辐射臂与第一接地臂分别通过第一馈电端与第一接地端在PCB装配板上的覆铜过孔实现双向导通,且第一辐射臂与第一接地端在PCB装配板上的投影分离;/n所述的第二通信天线模组包括第二辐射臂、第二接地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包括上盖、下盖和PCB装配板,上盖和下盖将PCB装配板封装在内,其特征是所述的PCB装配板为双面覆铜结构,在PCB装配板上设有第一通信天线模组、第二通信天线模组和卫星定位天线模组;
所述的第一通信天线模组包括第一辐射臂、第一接地臂、第一馈电端和第一接地端,其中第一辐射臂与第一接地臂设置在PCB装配板的一个面上,第一馈电端和第一接地端设置在PCB装配板的另一面上,第一辐射臂与第一接地臂分别通过第一馈电端与第一接地端在PCB装配板上的覆铜过孔实现双向导通,且第一辐射臂与第一接地端在PCB装配板上的投影分离;
所述的第二通信天线模组包括第二辐射臂、第二接地臂、第二馈电端和第二接地端,其中第二辐射臂与第二接地臂设置在PCB装配板上与设有第一接地臂的同一个面上,第二馈电端和第二接地端设置在PCB装配板的另一面上,且第二辐射臂与第二接地臂分别通过第二馈电端于第二接地端在PCB装配板上的覆铜过孔实现双向导通,且第二辐射臂于第二接地端在PCB装配板上的投影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辐射臂设置在PCB装配板边缘位置呈单极电回路环形结构,所述的第一接地臂包括矩形覆铜部分、覆铜过孔部和连接在覆铜过孔部窄边上的长条型第一接地臂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化通信与卫星定位组合天线,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通信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胜明王俊李文博陈高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金乙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