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1642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包括管壳;设置在所述管壳内的若干散热管,所述散热管内流通有第一流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管壳内的若干折流机构,所述第二流体在所述折流机构内流动,并且所述折流机构构造成在所述第二流体流动的过程中间隔式沿所述管壳的径向汇聚和分散;其中,所述第一流体和所第二流体通过散热管隔离并产生热交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其设置折流机构,使壳程内流动途径多次聚合发散,在延长了流体在管程内流动路径的同时,克服了传统折流板易形成流动死区的缺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散式管壳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属于换热器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技术成熟、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操作弹性大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复杂操作工况。但由于其结构优化手段有限,且冷热流体在管壳操作条件下物理性质复杂,导致管壳式换热器在较低的传热系数下进行工作,需求传热面积大、占地面积大、换热器的成本较高。通过实施强化传热管、管内插入或改变折流板几何结构可以显著地提高换热器的传热系数,从而可以提高换热网络综合的柔性和适应性,并影响换热网络综合的优化结果。在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中,引导壳程流体引导的过程中,采用遮挡部分壳程截面引导流体流向的方式,使流体与尽可能多换热管接触来提高换热效率。这种方法容易出现流动死区,使整个流体产生局部温度畸变而降低了换热均衡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其设置折流机构,使壳程内流动途径多次聚合发散,在延长了流体在管程内流动路径的同时,克服了传统折流板易形成流动死区的缺陷,从而使整个壳程流体各区域换热更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管壳(1);/n设置在所述管壳(1)内的若干散热管(2),所述散热管(2)内流通有第一流体;以及/n设置在所述管壳(1)内的若干折流机构(3),第二流体在所述折流机构(3)内流动,并且所述折流机构(3)构造成在所述第二流体流动的过程中间隔式沿所述管壳(1)的径向汇聚和分散;/n其中,所述第一流体和所第二流体通过散热管(2)隔离并产生热交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壳(1);
设置在所述管壳(1)内的若干散热管(2),所述散热管(2)内流通有第一流体;以及
设置在所述管壳(1)内的若干折流机构(3),第二流体在所述折流机构(3)内流动,并且所述折流机构(3)构造成在所述第二流体流动的过程中间隔式沿所述管壳(1)的径向汇聚和分散;
其中,所述第一流体和所第二流体通过散热管(2)隔离并产生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1)包括圆筒形的管程主体(11),所述管程主体(11)的两端设置有弧形的管程罩,所述管程罩包括设置在所述管壳(1)一端的第一管程罩(12)和设置在另一端的第二管程罩(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主体(11)与所述管程罩之间设置有封板(14),所述封板(14)和所述管程罩之间形成第一流体空间;所述封板(14)与所述管程主体(11)之间形成第二流体空间;
两端的所述第一流体空间通过所述散热管(2)相连通,所述第一流体空间和所述第二流体空间之间不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程罩(12)上设置有第一流体进液口(15),所述第二管程罩(13)上设置有第一流体出液口(16);
所述第一流体通过所述第一流体进液口(15)进入到第一流体空间内,并穿过散热管(2)和另一个第一流体空间,最后从所述第一流体出液口(16)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集散式管壳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程主体(11)的一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帆肖雯雯高多龙陈晓华关磊曾文广刘青山许艳艳葛鹏莉刘强焦文超石鑫马智华陈苗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