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研磨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103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动研磨工具,包括工作头(12)、握持外壳(11)、电机外壳(1)、设置在所述握持外壳(11)和所述电机外壳(1)之间的中间盖(5)、具有电机风叶(3)的电机(2)和传动机构(13),所述传动机构(14)包括管套(7),所述管套(7)与所述握持外壳(11)之间形成风道(6),所述中间盖(5)与所述电机风叶(3)产生的冷却风气流、所述风道、以及外部大气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降低电动研磨工具握持部位的温度,避免对使用者手部造成损伤,实现长时间工作,安全性能高,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高精度轴承,提高了打磨加工的精度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研磨工具
本技术涉及电动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研磨工具。
技术介绍
电动研磨工具主要用于金属、塑料、木材、石材等材料的精确打磨、研磨等工作。目前电动研磨工具的中间机构连接用的中间盖全部都是向外出风设计,这种向外出风设计有两种出风方式,一种是外部出风方向向前,这种出风方式可以轻微降低电动研磨工具头部握持机构的表面温度,但是这种出风方式将热风和粉尘直接吹在使用者的手上,风的温度高达45摄氏度以上,存在烫伤使用者手部的风险,且影响正常工作。另一种是向四周出风,这种出风方式可以避免将热风和粉尘直接吹在使用者手部,但是降温功能差,电动研磨工具头部握持机构的温度很高,影响工具的长时间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电动研磨工具,可有效降低电动研磨工具握持部位的温度,避免对使用者手部造成损伤,实现长时间工作,安全性能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动研磨工具,包括工作头、握持外壳、电机外壳、设置在所述握持握持外壳和所述电机外壳之间的中间盖、具有电机风叶的电机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管套和第二轴承,所述管套与所述握持外壳之间形成风道,所述中间盖与所述电机风叶产生的冷却风气流、所述风道、以及外部大气相互连通。此外,本技术还包括如下附属技术方案:所述中间盖还包括内风口、外风口、支撑管、外环、内环和筋板。所述内风口为梯形通孔,所述内风口设置在所述内环与所述外环之间,所述内风口分别与所述风道和所述冷却风气流相通。<br>所述外风口为方形孔,所述外风口沿所述外环的圆周方向设置在所述外环的右侧、后侧和左侧上,所述外风口分别与所述内风口和大气相通。所述支撑管为中空圆柱管,一体成型在所述内环上,所述支撑管设置在所述管套内并紧抵在所述第二轴承上,所述支撑管的外壁与所述管套的内壁紧密配合,所述内环与所述支撑管外壁之间设置有凸台,所述管套的末端紧抵在所述凸台上。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输出轴,所述电机输出轴设置在所述内环与所述支撑管内。所述外环内设置所述内环,所述外环与所述内环同轴,所述外环的内半径为R,所述内环的外半径为R1,R>R1,所述外环与说述内环之间设置所述筋板,所述筋板将所述外环与所述内环之间的圆环空间分隔为若干个梯形通孔,所述梯形通孔为所述内风口,所述外环上对称分布4个螺纹孔。所述中间盖设置在所述握持外壳和所述电机外壳之间,所述中间盖、所述电机外壳和所述握持外壳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中间盖的前侧朝向使用时使用者手部的方向,避免从所述外风口排出的热风对使用者造成损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优点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中间盖,并且在中间盖上设置相互连通的内风口和外风口,其中内风口将电机产生的冷却风气流与风道相互连通,而外风口同外部大气连通,这样将本技术在环境温度30摄氏度以上使用时,其电机长时间工作产生的热量一方面通过内风口进入风道内与冷却风气流进行冷热交换而迅速降温,另一方面也可通过与外部大气连通的外风口排入大气中。本技术在环境温度30摄氏度以上使用时,可以使电动研磨工具的握持外壳的温度在人体可以接受的长时间工作温度45摄氏度以下,避免对使用者造成损伤,实现长时间工作,且安全性能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动研磨工具的装配图。图2为图1中电动研磨工具的握持外壳的侧视图。图3为图2握持外壳沿A-A向的剖面图。图4为图1电动研磨工具沿B-B向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电动研磨工具的中间盖的正视图。图6为本技术电动研磨工具的中间盖的后视图。图7为本技术电动研磨工具的中间盖的右视图。图8为图6中间盖沿C-C向的剖视图。图9为本技术电动研磨工具的前盖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电动研磨工具主要包括工作头12、握持外壳11、中间盖5、电机外壳1、具有电机风叶3的电机2以及设置在工作头12和电机2之间的传动机构14。对应与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该工具为一种直磨机,电机2通过传动机构14带动工作头12高速旋转,通过安装在工作头12上的研磨附件(未图示)对金属、塑料、木材、石材等材料进行精确打磨、研磨等工作。如图2和图3所示,握持外壳11为塑性材质,握持外壳11的顶端19和末端20为圆台形,顶端19和末端20之间的部位为圆柱形,顶端19的最小直径为d1,末端20的最大直径为d2,顶端19与末端20之间部位的直径为d,且d1<d<d2;握持外壳11的顶端19设置8个风道口16,8个风道口16沿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在握持外壳11的顶端19;握持外壳11的内部设置8条凸筋15,凸筋15为长条形且沿着握持外壳11圆周方向等间距分布,凸筋15与握持外壳11一体成型,且自握持外壳11的顶端19延伸至握持外壳11的末端20;握持外壳11的末端20设置连接盘17,连接盘17上对称分布4个螺纹孔18。如图4所示,凸筋15与管套7的外壁23相互接触从而形成8个风道6,8个风道6自握持外壳11的末端20延伸至握持外壳11的顶端19,每个风道6均与相应的各个风道口16对应连通,使得风道6内的气流可以通过风道口16排出到大气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中间盖5包括内风口29、外风口30、支撑管35、外环31、内环32和筋板33。内风口29为梯形通孔,内风口29设置在内环32与外环31之间,内风口29分别与风道6和电机风叶3旋转产生的冷却风气流连通,且内风口29与外风口30相互连通。如图7所示,外风口30为方形孔,外风口30沿外环31的圆周方向设置在外环31的右侧39、后侧40和左侧41上,外风口30与大气相通。如图1、图7和图8所示,支撑管35为中空圆柱管,一体成型在内环32上,内环32与支撑管外壁36之间设置有8个凸台37,支撑管35设置在管套7内,支撑管外壁36与管套7的内壁24紧密接触。外环31内设置内环32,外环31与内环32同轴,外环31的内半径为R,内环32的外半径为R1,R>R1,外环31与内环32之间设置筋板33,筋板33将外环31与内环32之间的圆环空间分隔为若干个梯形通孔,该梯形通孔即为内风口29,外环31上对称分布4个第二螺纹孔34。中间盖5设置在握持外壳11和电机外壳1之间,中间盖5、电机外壳1和握持外壳11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并且中间盖5的前侧38朝向使用时使用者手部的方向,避免从外风口30排出的热风对使用者造成损伤。电机2还包括电机输出轴4,电机输出轴4设置在内环32和支撑管35内。如图9所示,前盖13由主体44、平台28和凸环27组成,主体44为中空柱体,平台28包括第一平台面42和第二平台面43。如图1所示,传动轴8一端与工作头12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电机输出轴4可拆卸连接,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研磨工具,包括工作头(12)、握持外壳(11)、电机外壳(1)、设置在所述握持外壳(11)和所述电机外壳(1)之间的中间盖(5)、具有电机风叶(3)的电机(2)和传动机构(14),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4)包括管套(7)和第二轴承(10),所述管套(7)与所述握持外壳(11)之间形成风道(6),所述中间盖(5)与所述电机风叶(3)产生的冷却风气流、所述风道、以及外部大气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研磨工具,包括工作头(12)、握持外壳(11)、电机外壳(1)、设置在所述握持外壳(11)和所述电机外壳(1)之间的中间盖(5)、具有电机风叶(3)的电机(2)和传动机构(14),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14)包括管套(7)和第二轴承(10),所述管套(7)与所述握持外壳(11)之间形成风道(6),所述中间盖(5)与所述电机风叶(3)产生的冷却风气流、所述风道、以及外部大气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电动研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盖(5)包括相互连通的内风口(29)和外风口(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动研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风口(29)连通所述风道(6)和所述冷却风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电动研磨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盖(5)包括内环(32)和外环(31),所述内风口(29)设置在所述内环(32)与所述外环(31)之间。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震
申请(专利权)人:索沃克苏州工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