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路切换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5003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路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有相邻的第一容室及第二容室的容装件,所述容装件具有第一侧、相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以及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侧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容室的限位槽;    沿第一轴线设置于所述容装件的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容室的输入光纤,所述输入光纤沿所述第一轴线自所述第一侧往所述第二侧延伸,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    具有第一输出光纤及第二输出光纤的输出单元,所述第一及第二输出光纤分别沿所述第一轴线及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设置在所述两个限位槽内,且每一输出光纤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一端部及与所述输入光纤的第二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及    设置于所述容装件的第二容室的驱动单元组,所述驱动单元组包括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掣动杆以及连接于所述掣动杆并与所述输入光纤呈点接触的推掣缘,所述推掣缘在所述掣动杆位于第一位置时迫使所述输入光纤对准所述第一输出光纤以形成光耦合,并在所述掣动杆位于第二位置时迫使所述输入光纤对准所述第二输出光纤以形成光耦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讯号切换组件,特别是一种光路切换组件
技术介绍
参见图1及图2,现有技术中揭露了一种光纤路径调整器l,包含具有 V型凹槽111的第一光纤对准头11、具有平行于V型凹槽111的V型凹槽121 的第二光纤对准头12、设置于V型凹槽lll内的第一输出光纤13、设置于V 型凹槽121内的第二输出光纤14、继电单元15及输入单元16。继电单元15具有容装盒150、两个分别设置于容装盒150两侧的电磁铁 151、介于电磁铁151之间的支杆152、架设于支杆152上的推动杆153及设 置于推动杆153的一表面上的薄矩形凸块154。输入单元16具有支撑圆柱161及受支撑圆柱161支撑并与薄矩形凸块154 相互顶抵的输入光纤162。电磁铁151可控制推动杆153的推动端155在下方位置和上方位置之间移 动。当推动杆153的推动端155处于下方位置时,设置于推动杆153表面上的 薄矩形凸块154推动输入光纤162的末端163对准第一输出光纤13的末端 131。当推动杆153的推动端155处于上方位置时,设置于推动杆153表面上 的薄矩形凸块154推动输入光纤162的末端163对准第二输出光纤14的末端 141。由上述现有技术所揭示的内容及图标可知,在光纤路径调整器1中,输入 光纤162与薄矩形凸块154两者之间是呈线接触的接触量。此外,此
所使用的薄矩形凸块154—般是由不锈钢(stainless steel)或陶瓷(ceramics)等材质所制成。根据光路开关在耐久性测试(durability test)的要求下,需达到TelcordiaGR-1073-CORE 107 cycles的测试标准。但由于在接触量较大的情〗兄下,以及 切换时光纤与不锈钢或陶瓷等材质互相磨檫的结果,造成光路开关在经过 0.5x107次左右的耐久性测试后,将因光纤表面的损伤而导致漏光并增加插入 损失值(insert loss,简称AIL值,AIL值X).2dB),因此亦无法达到Telcordia GR-1073-CORE 107 cycles的测试标准。由上述说明可知,降低光路切换组件的输入光纤在光路切换过程中的磨耗 量以减少插入损失值并达到耐久性测试标准,是研究开发光路切换组件所待解 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可降低 磨耗量的光路切换组件。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路切换组件,包 括设有相邻的第一容室及第二容室的容装件,所述容装件具有第一侧、相反 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二侧以及两个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及第二侧之间并位于所述第一容室的限位槽;沿第一轴线设置于所述容装件的第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容室的输入光纤,所述输入光纤沿所述第一轴线自所述第一侧往所述第二侧延伸,并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端部及相反于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二端部;具有第一输出光纤及第二输出光纤的输出单元,所述第一及第二输出光纤分别沿所述第一轴线及平行于所述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设置在所述两个限位槽内,且每一输出光纤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一端部及与所述输入光纤的第二端部相邻设置的第二端部;及设置于所述容装件的第二容室的驱动单元组,所述驱动单元组包括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掣动杆以及连接于所述掣动杆并与所述输入光纤呈点接触的推掣缘,所述推掣缘在所述掣动杆位于第一位置时迫使所述输入光纤对准所述第一输出光纤以形成光耦合,并在所述掣动杆位于第二位置时迫使所述输入光纤对准所述第二输出光纤以形成光耦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路切换组件中,所述驱动单元组包括电磁继电单元及连结于所述掣动杆的柱状体,所述电磁继电单元包括有所述掣动杆,所述推掣缘 形成于所述柱状体上。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路切换组件中,所述电磁继电单元还包括有支撑所述掣 动杆在第一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支杆,以及控制所述掣动杆在所述第一及第 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电磁线圈。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路切换组件中,所述柱状体沿其圆周方向包括有圆弧 面,通过所述圆弧面的顶缘定义出所述推掣缘。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路切换组件中,所述柱状体由非晶无机材料构成。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路切换组件中,所述非晶无机材料是玻璃。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路切换组件中,所述容装件还具有界定所述第一及第二 容室的分隔壁,所述分隔壁包括有连通所述第一及第二容室的通孔,所述连接 于掣动杆的推掣缘经过所述通孔在第一及第二位置间移动。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光路切换组件中,所述容装件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容室 并位于所述输入光纤与所述第二侧之间的限位块,所述两个限位槽分别沿所述 第一及第二轴线之一轴向设置于所述限位块内。实施本专利技术的光路切换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降低了光路切换 组件的输入光纤在光路切换过程中的磨耗量,从而减少了插入损失值并达到耐 久性测试标准。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的光纤路径调整器的输入光纤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的侧视示 意图2是现有的光纤路径调整器的输入光纤位于上方位置的状态的侧视示 意图3是本专利技术光路切换组件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立体示意图4是图3所示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5是沿图4中线5-5所取的局部剖视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该较佳实施例的输入光纤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状态;图6是类似于图5的局部剖视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该较佳实施例的输入光 纤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状态;图7是沿图4中线7-7所取的局部剖视示意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柱状体的推 掣缘与输入光纤呈点接触的接触关系。2容装件21第一容室22第二容室23第一侧24第二侧25限位块251限位槽26分隔壁261通孔3输入光纤31第一端部32第二端部4输出单元41第一输出光纤411第一端部412第二端部42第二输出光纤421第一端部422第二端部5驱动单元组51电磁继电单元511掣动杆512支杆513电磁线圈52柱状体521推掣缘522圆弧面523顶缘ai第一轴线a2第二轴线具体实施例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 一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如图3、图4与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光路切换组件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包含: 设有相邻的第一容室21及第二容室22的容装件2、输入光纤3、输出单元4 及驱动单元组5。容装件2具有第一侧23、相反于该第一侧23的第二侧24、设置于第一容 室21并介于第一及第二侧23、 24之间的限位块25、以及界定该第一及第二 容室2K 22的分隔壁26。限位块25具有两个限位槽251;分隔壁26包括有 连通该第一及第二容室21、 22的通孔261。输入光纤3沿第一轴线al设置于容装件2的第一侧23并位于第一容室 21内。输入光纤3沿第一轴线al自第一侧23往第二侧24延伸,并具有设置 于第一侧23的第一端部31及相反于该第一端部31的第二端部32。输出单元4包括第一输出光纤41及第二输出光纤42。第一及第二输出光 纤41、 42分别沿第一轴线al及平行于第一轴线al的第二轴线a2设置于两个 限位槽251处。限位块25设置于输入光纤3与第二侧24之间;两个限位槽 251分别沿第一及第二轴线al、 a2之一轴向设置于限位块25内。每一输出光 纤41、 42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志荣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