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469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属于铝合金型材生产技术领域。包括配料、熔铸、挤压和时效步骤,通过优化合金成分,选用合适比例的Si、Mg,保证产品硬度及力学性能,保证产品表面质量;增加0.10‑0.15%的稀土元素La,减少产品的裂纹、疏松、针孔等缺陷。进而,使得挤压速度得到提高,挤压所需的铝合金铸锭尾部温度降低,利于节约成本。采用风冷方式进行淬火,降低淬火敏感性,进而降低淬火速率,也有助于节约成本。无需均质步骤也能获得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改进时效制度,提高时效温度,同时减少时效时间,在确保产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时效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铝合金型材生产
,涉及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铝合金模板自身重量轻,装配与周转方便,结构成型的效果也很好。并且,铝合金模板承受压力的条件好,在建筑用材方面,很方便混凝土机械化作业及快速施工作业。此外,其可循环利用的模式提高了产品利用率。当前,使用已有6系铝合金(例如6005A-N、6061-N等)生产铝合金模板,存在生产环节多、表面缺陷多、生产流速慢、淬火敏感性较高、时效时间长等不足,导致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并且提供了一种新的6系铝合金,解决使用现有6系铝合金生产铝合金模板存在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按照以下合金组分及质量百分比配制合金原料,Si:0.58-0.68%,Mg:0.51-0.61%,Fe:0.10-0.30%,Cu≤0.20%,Mn≤0.20%,Cr≤0.10%,Ti≤0.05%,Zn≤0.20%,La:0.10-0.15%,余量Al;S2.熔铸:将配制好的合金原料加入到熔炼炉中进行熔炼,合金原料经高温熔化后,浇铸成铝合金铸锭;S3.挤压:将铝合金铸锭送入挤压机进行挤压,得到铝合金模板;其中,挤压前铝合金铸锭头部温度为460-480℃,尾部温度为420-440℃,挤压速度为7-10m/min,挤压机的出口温度≥500℃,突破压力为18-20MPa;S4.淬火:采用风冷方式对挤压得到的铝合金模板进行淬火处理,淬火区域长度控制在9m以内,出淬火区时铝合金模板的温度为210-275℃;S5.时效:将淬火后的铝合金模板进行时效热处理,时效温度为190-200℃,时效时间为3.5-4.5h。进一步,在熔铸步骤中,对熔炼得到的铝液进行搅拌、拔渣、精炼、细化和过滤处理。进一步,在挤压步骤中,挤压前铝合金铸锭头部温度为470℃,尾部温度为430℃,挤压速度为8m/min,挤压机的出口温度为500℃,突破压力为19MPa。进一步,在时效步骤中,时效温度为195℃,时效时间为4h。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对合金成分进行了优化,选用合适的Si、Mg成分范围,在保证产品硬度及力学性能的情况下,减少强化相Mg2Si含量以保证产品表面的良好,保证稳定性;Cu的占比上限值由0.05%增加至0.20%,Mn的占比上限值由增加至0.20%,Cr的占比上限值由0.08%增加至0.10%,Zn的占比上限值由0.05%增加至0.20%,提高Cu、Mn、Cr和Zn的占比范围,使其不必局限于较小范围内,减小熔铸的局限性;增加0.10-0.15%的稀土元素La,减少产品的裂纹、疏松、针孔等缺陷。合金成分优化所带来的提高表面质量、减少缺陷等效果,使得挤压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还可以降低挤压所需的铝合金铸锭尾部温度,利于节约生产成本。淬火处理采用风冷方式,降低了淬火敏感性,进而降低淬火速率,也有助于节约成本。(2)本专利技术无需均质步骤,主要原因是基于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合金原料的配比,熔铸后铝合金铸锭的各合金组分分布较为均匀,未经均质处理的最终产品完全符合客户要求,同时减少了生产环节,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3)本专利技术对时效制度进行了改进,相对原有时效制度175℃×8h,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工艺制度的优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时效时间长无法满足生产产量的后顾之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配料:按照以下合金组分及质量百分比配制合金原料,Si:0.58-0.68%,Mg:0.51-0.61%,Fe:0.10-0.30%,Cu≤0.20%,Mn≤0.20%,Cr≤0.10%,Ti≤0.05%,Zn≤0.20%,La:0.10%,余量Al;S2.熔铸:将配制好的合金原料加入到熔炼炉中进行熔炼,合金原料经高温熔化后,对熔炼得到的铝液进行搅拌、拔渣、精炼、细化和过滤处理,然后浇铸成铝合金铸锭;S3.挤压:将铝合金铸锭送入挤压机进行挤压,得到铝合金模板;其中,挤压前铝合金铸锭头部温度为470℃,尾部温度为430℃,挤压速度为8m/min,挤压机的出口温度为500℃,突破压力为19MPa;S4.淬火:采用风冷方式对挤压得到的铝合金模板进行淬火处理,淬火区域长度控制在9m以内,出淬火区时铝合金模板的温度为210-275℃;S5.时效:将淬火后的铝合金模板进行时效热处理,时效温度为195℃,时效时间为4h。实施例2: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合金原料中稀土元素La占比0.15%。对比例1:对比例1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合金原料不包含稀土元素La。对比例2:对比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熔铸后得到的铝合金铸锭先经过均质处理,在565℃下保温16h,再进行挤压。对比例3:对比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时效制度为175℃×8h。对实施例1-2及对比例1-3得到的铝合金模板进行力学性能及硬度测试,对比测试结果见表一:该铝合金模板的力学性能的标准要求是,抗拉强度≥260MPa,屈服强度≥220MPa,断后伸长率≥8%。从表一可以看出,实施例1-2所得铝合金模板的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对比例1,说明对合金原料的成分优化,尤其是加入稀土元素La,对产品力学性能的提高有明显效果。实施例1-2所得铝合金模板的力学性能与对比例2-3相差不多,说明是否均质处理对产品力学性能影响不大,都能满足客户需求,也说明两种时效制度对产品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差不多;本专利技术取消均质处理,并采用195℃×4h的时效制度,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降低企业成本。具体来说,通过时间测量,由175℃升温至195℃需要30min左右,175℃从产品进炉到时效完成出炉的时间大约为10h左右,两天理论上可以进4.5炉;而195℃从产品进炉到时效完成出炉的时间大约为6.5h左右,两天理论上可以进7炉,从而提升时效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产品及时供应,日产量由原来的15吨提高至了30吨,每月废品率(废品率=废品重量/用料重量)由2.63%降低至0.82%。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配料:按照以下合金组分及质量百分比配制合金原料,Si:0.58-0.68%,Mg:0.51-0.61%,Fe:0.10-0.30%,Cu≤0.20%,Mn≤0.20%,Cr≤0.10%,Ti≤0.05%,Zn≤0.20%,La:0.10-0.15%,余量Al;/nS2.熔铸:将配制好的合金原料加入到熔炼炉中进行熔炼,合金原料经高温熔化后,浇铸成铝合金铸锭;/nS3.挤压:将铝合金铸锭送入挤压机进行挤压,得到铝合金模板;其中,挤压前铝合金铸锭头部温度为460-480℃,尾部温度为420-440℃,挤压速度为7-10m/min,挤压机的出口温度≥500℃,突破压力为18-20MPa;/nS4.淬火:采用风冷方式对挤压得到的铝合金模板进行淬火处理,淬火区域长度控制在9m以内,出淬火区时铝合金模板的温度为210-275℃;/nS5.时效:将淬火后的铝合金模板进行时效热处理,时效温度为190-200℃,时效时间为3.5-4.5h。/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合金模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配料:按照以下合金组分及质量百分比配制合金原料,Si:0.58-0.68%,Mg:0.51-0.61%,Fe:0.10-0.30%,Cu≤0.20%,Mn≤0.20%,Cr≤0.10%,Ti≤0.05%,Zn≤0.20%,La:0.10-0.15%,余量Al;
S2.熔铸:将配制好的合金原料加入到熔炼炉中进行熔炼,合金原料经高温熔化后,浇铸成铝合金铸锭;
S3.挤压:将铝合金铸锭送入挤压机进行挤压,得到铝合金模板;其中,挤压前铝合金铸锭头部温度为460-480℃,尾部温度为420-440℃,挤压速度为7-10m/min,挤压机的出口温度≥500℃,突破压力为18-20MPa;
S4.淬火:采用风冷方式对挤压得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迟壮佟明明侯庆峰齐宁
申请(专利权)人:盘锦忠旺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