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车辆车体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车体枕梁结构为满足欧洲标准EN12663中规定的轨道车辆载荷要求,其截面为连续和大断面结构,在空间上占用较大,在功能集成方面仅满足结构强度的设计要求。对于空间要求占用更小、载荷高、功能集成多、断面不连续的研发指标,特别是美国标准地铁车,目前,传统意义的枕梁已经不能满足技术要求,急需要专利技术一种全新结构,即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以适用于美国标椎地铁车辆的集成指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研发一种满足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RT2-2014标准的车辆,解决目前国内在美标地铁车辆设计上无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设计方案的问题,研发出车辆集成的关键部件。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几”字形支撑板、变截面承载梁、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纵向支撑梁、横向撞击板、横向防脱梁、贯穿组件、空气簧定位元件、排水隔板,支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几”字形支撑板(51)、变截面承载梁(52)、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53)、纵向支撑梁(54)、横向撞击板(55)、横向防脱梁(56)、贯穿组件(57)、空气簧定位元件(58)、排水隔板(59),支撑板(51)位于变截面承载梁(52)、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53)的上部,上端与纵向支撑梁(54)、横向撞击板(55)、横向防脱梁(56)连接,内部包含贯穿组件(57)、空气簧定位元件(58)和排水隔板(59),各部件采用焊接结构连接;贯穿组件(57)安装在支撑板(51)和变截面承载梁(52)之间,与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53)形成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截面超薄车体支撑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几”字形支撑板(51)、变截面承载梁(52)、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53)、纵向支撑梁(54)、横向撞击板(55)、横向防脱梁(56)、贯穿组件(57)、空气簧定位元件(58)、排水隔板(59),支撑板(51)位于变截面承载梁(52)、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53)的上部,上端与纵向支撑梁(54)、横向撞击板(55)、横向防脱梁(56)连接,内部包含贯穿组件(57)、空气簧定位元件(58)和排水隔板(59),各部件采用焊接结构连接;贯穿组件(57)安装在支撑板(51)和变截面承载梁(52)之间,与超薄双翼面支撑元件(53)形成空间支撑结构,实现了刚度上的提高,能够有效抵抗空气簧定位元件(58)带来的冲击;内部的贯穿组件(57)设计为自带空腔的结构,实现了截面梯度变化位置的缓冲作用,同时集成电气电缆、制动管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涛,杨建龙,姚昕,洪海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