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中部底架结构、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轨道车辆
,尤其涉及中部底架结构、车体底架及轨道车辆。
技术介绍
轨道车辆的底架用于承载车身以及转向架的牵引力,为了实现车体结构的整体承载,底架需要将承受的纵向牵引力、乘客重力和设备重力等力均匀的传递到边梁上,进而传递到侧墙,实现车体结构的整体承载。现有的轨道车辆的底架一般由前端底架结构、中部底架结构和后端底架结构连接而成,其中轨道车辆在中部底架的两端构造有第一门区和第二门区,以便于乘客上下车。现有的中部底架结构中,在第一门区和第二门区为了便于乘客上下车,通常需要安装与车体结构分离的登车装置,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采用人工移动登车装置,存在有效率低、安全隐患大且自动化集成能力低的问题。并且,为了在底架上预留出第一门区和第二门区,现有轨道车辆的底架上设有的一对边梁在第一门区和第二门区断开,以便于安装登车台阶。由于边梁在第一门区和第二门区断开,从而导致中部底架结构承受的力在传递到边梁上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因边梁断开造成应力集中而导致的底架承载力不足、结构强度不高的问题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部底架结构,通过一对边梁连接于前端底架和后端底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一对所述边梁相连的第一门区和第二门区,一对所述边梁分别在所述第一门区和所述第二门区断开以预留出门区空间,所述门区空间内安装有登车台阶补强结构;所述第一门区与所述前端底架连接并安装有门区补强结构,所述第二门区与所述后端底架连接并安装有动力包吊挂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部底架结构,通过一对边梁连接于前端底架和后端底架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一对所述边梁相连的第一门区和第二门区,一对所述边梁分别在所述第一门区和所述第二门区断开以预留出门区空间,所述门区空间内安装有登车台阶补强结构;所述第一门区与所述前端底架连接并安装有门区补强结构,所述第二门区与所述后端底架连接并安装有动力包吊挂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部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区补强结构包括:
一对加固纵梁,间隔设置并固定于所述门区空间的内侧,一对所述加固纵梁与所述边梁平行设置;
至少一对门区主横梁,间隔设置并连接于一对所述加固纵梁之间;
至少一个门区辅横梁,连接于一对所述加固纵梁之间,并与所述门区主横梁间隔设置;
至少一个门区纵梁,平行的设置于一对所述边梁之间,并插装于所述门区主横梁内;
至少一个油箱吊挂梁,连接于一对所述边梁之间,并位于所述门区主横梁的至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部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吊挂梁包括帽型梁体以及若干个吊挂口,所述梁体沿长度方向开有若干个所述吊挂口,每个所述吊挂口的两侧构造有锁紧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部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区主横梁、所述门区纵梁以及所述加固纵梁上分别安装有若干个吊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部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包吊挂结构包括安装在一对所述边梁之间的框架机构,所述框架机构包括:
一对主横梁,间隔相对设置,每个所述主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边梁之间;
一对主纵梁,间隔相对设置,每个所述主纵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主横梁之间;
一对辅助梁,分别通过若干个连接梁连接于一对所述主纵梁的外侧,并插装于相应侧的所述边梁内,每个所述辅助梁的一端连接于一个所述主横梁上,每个所述辅助梁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主横梁之间预留有所述门区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部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主横梁包括间隔相对设置的第一主横梁和第二主横梁,每个所述辅助梁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主横梁,每个所述辅助梁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主横梁之间预留有所述门区空间,并且至少有一个所述连接梁连接于每个所述辅助梁的第二端与相应侧的所述主纵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中部底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机构还包括:
若干个补充横梁,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主纵梁之间;
若干个补充纵梁,分别连接于一对所述主横梁之间;
至少一个检查口,分别由一对所述补充横梁和一对所述补充纵梁合围而成,所述检查口的位置对应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功,刘延超,刘龙玺,田洪雷,闫立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