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和散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823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散热结构和散热器。其中,散热结构包括温差发电片、液冷箱及热电制冷组件,所述温差发电片与所述热源抵接,所述温差发电片用以接受所述热源辐射的热量并转换为电能;所述液冷箱装载有散热介质,所述液冷箱底部朝向所述温差发电片背离所述热源的一端设置,所述散热介质的温度最大值低于所述热源工作时的温度;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电性连接,所述热电制冷组件朝向所述液冷箱的顶部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旨在解决散热结构的散热效率无法保证和体积过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结构和散热器
本技术涉及散热
,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结构以及应用该散热结构的散热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芯片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是集成度越来越高,体积逐渐变小,在这种情况下,芯片的散热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而现有的芯片若直接采用散热片进行散热,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容易使得散热片散热的两侧的温度变得相差不大,从而无法有效保证散热效率,而若直接采用散热液进行散热时,则需要很大的散热面积使得散热液的蒸汽液化,从而越来越不满足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对芯片的散热进行改进。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旨在解决散热结构散热效率无法保证和体积过大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散热结构,包括: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朝向热源设置,所述温差发电片用以接受所述热源辐射的热量并转换为电能;液冷箱,所述液冷箱装载有散热介质,所述液冷箱底部与所述温差发电片背离所述热源的一端设置,所述散热介质的温度最大值低于所述热源的温度;及热电制冷组件,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电性连接,所述热电制冷组件朝向所述液冷箱的顶部设置,以实现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散热介质的热交换。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液冷箱包括两抵接段和两连接段,两所述抵接段相对设置,两所述连接段连接于两所述抵接段,并围合形成框体结构,所述框体结构内形成容腔,所述散热介质位于所述容腔内,一所述抵接段抵接于所述温差发电片,另一所述抵接段抵接于所述热电制冷组件。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液冷箱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连接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抵接段的横截面积。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介质为水冷液;且/或,所述散热介质的沸点温度低于所述热源的温度。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温差发电片包括第一导电模块和第二导电模块,所述第一导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导电模块的一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模块朝向所述热源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模块朝向所述液冷箱设置,所述热电制冷组件的两电极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导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导电模块连接。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导电模块均为半导体,且所述第一导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导电模块所采用的半导体材料不同。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温差发电片还包括两导热垫,一所述导热垫贴设于所述第一导电模块背离所述第二导电模块的表面,所述第一导电模块通过一所述导热垫与所述热源抵接,另一所述导热垫贴设于所述第二导电模块背离所述第一导电模块的表面,所述第二导电模块通过另一所述导热垫与所述液冷箱底部抵接。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热电制冷组件包括N型半导体、P型半导体以及连接模块,所述连接模块与所述N型半导体和所述P型半导体电性连接,所述N型半导体和所述P型半导体设于所述连接模块的同一侧;所述连接模块用以接收所述温差发电片产生的电能并传输到所述N型半导体和所述P型半导体,以使所述N型半导体和所述P型半导体背离所述连接模块的一端形成所述制冷端,所述制冷端与所述液冷箱的顶部抵接。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变压组件,所述变压组件连接于所述温差发电片和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之间,以用于对所述温差发电片产生的电能转换后传输到所述热电制冷组件。本技术还提出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朝向热源设置,所述温差发电片用以接受所述热源辐射的热量并转换为电能;液冷箱,所述液冷箱装载有散热介质,所述液冷箱底部朝向所述温差发电片背离所述热源的一端设置,所述散热介质的温度最大值低于所述热源的温度;及热电制冷组件,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的电性连接,所述热电制冷组件朝向所述液冷箱的顶部设置。本技术散热结构的技术方案包括朝向热源设置的温差发电片,该温差发电片用以接受热源辐射的热量并转换为电能,同时还设有装载有散热介质的液冷箱。液冷箱底部朝向温差发电片背离热源的一端设置。散热介质的温度最大值低于热源的温度。此外还设有热电制冷组件与温差发电片的电性连接,该热电制冷组件朝向液冷箱的顶部设置。如此在热源稳定运行时,温差发电片靠近热源一端从而会形成温度较高的热端,而温差发电片背离热源的一端则会形成温度较低的冷端。温差发电片在接受热源辐射的热量后使得整体温度逐渐升高,由于液冷箱的底部朝向温差发电片背离热源的一端设置,且散热介质的温度最大值低于热源的温度,会保证温差发电片的冷端温度会一直低于热源的温度,从而使温差发电片的热端和冷端确保存在一定的温差值,进而温差发电片的冷端可以持续对热端吸收热量,为热源进行散热,并且还可以确保温差发电片可以有效持续供给电能到热电制冷组件,热电制冷组件通过接收温差发电片所产生的电能,从而形成制冷端和制热端。当散热介质沸腾后产生的蒸汽流向液冷箱的顶部时,该制冷端朝向液冷箱的顶部设置,使得液冷箱顶部的蒸汽迅速液化,重新流向液冷箱底部,以此实现散热循环。由于温差发电片的冷端的温度最大值低于热源的温度,因此使得温差发电片的热端和冷端之间保持一定的温差,进而保证散热的效率,而同时通过热电制冷装置的制冷端来使液冷箱的散热介质的蒸汽进行液化,从而避免需要设置较大的散热面积,因此本申请的散热结构的散热能力更强,体积更小,运行更稳定,适用于高功耗热源的散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散热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散热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散热结构22连接段10温差发电片30热电制冷组件11第一导电模块31N型半导体12第二导电模块32P型半导体13导热垫33连接模块20液冷箱40变压组件21抵接段200热源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n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朝向热源设置,所述温差发电片用以接受所述热源辐射的热量并转换为电能;/n液冷箱,所述液冷箱装载有散热介质,所述液冷箱底部朝向所述温差发电片背离所述热源的一端设置,所述散热介质的温度最大值低于所述热源的温度;及/n热电制冷组件,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电性连接,所述热电制冷组件朝向所述液冷箱的顶部设置,以实现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散热介质的热交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
温差发电片,所述温差发电片朝向热源设置,所述温差发电片用以接受所述热源辐射的热量并转换为电能;
液冷箱,所述液冷箱装载有散热介质,所述液冷箱底部朝向所述温差发电片背离所述热源的一端设置,所述散热介质的温度最大值低于所述热源的温度;及
热电制冷组件,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温差发电片电性连接,所述热电制冷组件朝向所述液冷箱的顶部设置,以实现所述热电制冷组件与所述散热介质的热交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箱包括两抵接段和两连接段,两所述抵接段相对设置,两所述连接段连接于两所述抵接段,并围合形成框体结构,所述框体结构内形成容腔,所述散热介质位于所述容腔内,一所述抵接段抵接于所述温差发电片,另一所述抵接段抵接于所述热电制冷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冷箱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连接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抵接段的横截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介质为水冷液;
且/或,所述散热介质的沸点温度低于所述热源的温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差发电片包括第一导电模块和第二导电模块,所述第一导电模块和所述第二导电模块的一表面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模块朝向所述热源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模块朝向所述液冷箱设置,所述热电制冷组件的两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视维新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