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2991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防治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机构,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之间排列设置有若干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所述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分别与所述支撑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拦挡机构包括钢筋绑扎网片,所述消能机构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消能件,每一个所述消能件包括垂直交叉设置消能片,在使用时将支撑机构沿沟渠侧壁排列设置,结合拦挡和消能的效果,改善泥石流的冲起爬高现象,实现了对泥石流的灾害防治,同时,该拦挡消能装置可拆分运输和现场组装,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的数量,改变该拦挡消能装置的覆盖面积,实现对不同环境下的泥石流的拦挡消能作用,适用范围较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质灾害防治
,特别是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
技术介绍
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水、冰川融雪等诱发条件引发的一种非牛顿流体,其组成包含水、砂石和空气等多种混合物质,其特点是突发性、形成过程复杂、流速快、物质容量大、破坏力强,泥石流在前进过程中,如果遇到沟道、障碍物体、沟道地形等突然束窄等情况时,泥石流的一部分动能将转化为势能,出现翻越沟道的冲起爬高现象,会给沟道附近的交通设施或人居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为了减少泥石流的冲起爬高现象,传统的解决方式是沿沟渠侧壁设立挡墙对泥石流进行阻隔,增加其翻越沟道的难度,但是,目前运行的挡墙以混凝土砌筑结构为主,通过混凝土砌筑的挡墙,以自身的刚度和强度抵抗泥石流的冲击,泥石流直接刚性冲击挡墙,其行进过程中产生和携带的能量不易被消减,挡墙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阻拦作用,但是不能达到对泥石流消能处理的作用,对泥石流的冲起爬高现象没有明显的改善,导致泥石流在行进过程中依然容易翻越沟道。所以,目前亟需要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挡墙不能达到对泥石流的消能处理,不能有效减少泥石流冲起爬高现象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挡墙不能达到对泥石流的消能处理,不能有效减少泥石流冲起爬高现象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机构,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之间排列设置有若干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所述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分别与所述支撑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拦挡机构包括钢筋绑扎网片,所述消能机构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消能件,每一个所述消能件包括垂直交叉设置的消能片。本技术的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通过设置包括钢筋绑扎网片的拦挡机构阻拦泥石流中的砾石、砂石等粗颗粒,设置包括消能片的消能机构对泥石流中的砂石、泥浆等细颗粒进行能量削弱,在使用时将支撑机构沿沟渠侧壁排列设置,结合拦挡和消能的效果,改善泥石流的冲起爬高现象,实现了对泥石流的灾害防治,同时,由于支撑机构分别与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可拆卸连接,不仅有利于该拦挡消能装置的拆分运输和现场组装,减少运输困难,而且有利于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支撑机构之间设置的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的数量,改变该拦挡消能装置的覆盖面积,实现对不同环境下的泥石流的拦挡消能作用,适用范围较广。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钢筋绑扎网片的边缘设置有加强杆,所述钢筋绑扎网片与所述加强杆套筒连接,所述加强杆与支撑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加强杆将钢筋绑扎网片的边缘端头进行整体连接,增加拦挡机构的整体刚性,以确保拦挡机构能够承受泥石流的冲击,达到对泥石流中粗颗粒的拦挡效果。优选的,所述加强杆上包覆有橡胶保护套。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相邻所述钢筋绑扎网片套筒连接。所述套筒包括揉捏连接接头和/或直管螺纹套筒。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相邻所述钢筋绑扎网片之间设置有缓冲管,所述缓冲管沿网片板面倾斜设置,所述缓冲管两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钢筋绑扎网片套筒连接。倾斜设置的缓冲管在相邻钢筋绑扎网片受到冲击力的时候,可适当的调整相邻钢筋绑扎网片之间的距离,增大拦挡机构的整体柔性,避免拦挡机构受冲击力过大而破坏。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加强杆和支撑机构之间还设置有若干柔性连接组件,所述柔性连接组件一端与所述加强杆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组件包括柔性套筒和连接螺柱,所述柔性套筒内侧中部设置有缓冲段。柔性套筒两端通过连接螺柱分别连接加强杆和支撑机构,使支撑机构进一步稳定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在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承受泥石流冲刷时,能够根据不同旋转方向的连接螺柱相对所述缓冲段移动,提高拦挡机构的整体柔性,提高该拦挡消能装置的柔性拦挡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立柱,所述立柱底部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底部设置有若干用于锚入地面的锚杆。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座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锚杆设置在所述安装板底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座和所述立柱之间还设置有平衡机构,所述平衡机构包括平衡板和丝杠,所述平衡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丝杠与所述平衡板螺纹连接,所述丝杠顶端延伸至壳体外并与所述立柱连接。通过设置平衡机构,使立柱受力时,丝杠带动立柱具有一定的旋转力,具有柔性承受泥石流冲刷的效果,保证支撑机构在承受泥石流冲刷时的整体稳定性,并进一步提高支撑机构的柔性,提高该拦挡消能装置的柔性拦挡效果。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立柱和所述丝杠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机构,所述缓冲机构包括盘簧和与所述立柱同轴设置的连接杆,所述盘簧分别与所述连接杆和所述立柱连接。通过设置盘簧,使立柱受力时,盘簧受力卷曲,将机械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并储存,进一步提高支撑机构的整体柔性,保证支撑机构的稳定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消能件还包括用于锚入沟渠侧壁的锚入杆,所述消能片设置在所述锚入杆上,相邻所述锚入杆之间通过钢索连接。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设置包括钢筋绑扎网片的拦挡机构阻拦泥石流中的砾石、砂石等粗颗粒,设置包括消能片的消能机构对泥石流中的砂石、泥浆等细颗粒进行能量削弱,在使用时将支撑机构沿沟渠侧壁排列设置,结合拦挡和消能的效果,改善泥石流的冲起爬高现象,实现了对泥石流的灾害防治;2、由于支撑机构分别与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可拆卸连接,有利于该拦挡消能装置的拆分运输和现场组装,减少运输困难;3、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支撑机构之间设置的拦挡机构和消能机构的数量,改变该拦挡消能装置的覆盖面积,实现对不同环境下的泥石流的拦挡消能作用,适用范围较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所述消能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所述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所述柔性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支撑机构,11-立柱,12-支撑座,121-壳体,122-安装板,13-锚杆,2-拦挡机构,21-钢筋绑扎网片,22-加强杆,23-缓冲管,3-柔性连接组件,31-柔性套筒,311-缓冲段,32-连接螺柱,4-消能件,41-消能片,42-锚入杆,43-球锁,5-钢索,6-平衡机构,61-平衡板,62-丝杠,7-缓冲机构,71-盘簧,72-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撑机构(1),两个所述支撑机构(1)之间排列设置有拦挡机构(2)和消能机构,所述拦挡机构(2)和消能机构分别与所述支撑机构(1)可拆卸连接,所述拦挡机构(2)包括钢筋绑扎网片(21),所述消能机构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消能件(4),每一个所述消能件(4)包括垂直交叉设置的消能片(4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撑机构(1),两个所述支撑机构(1)之间排列设置有拦挡机构(2)和消能机构,所述拦挡机构(2)和消能机构分别与所述支撑机构(1)可拆卸连接,所述拦挡机构(2)包括钢筋绑扎网片(21),所述消能机构包括阵列排布的若干消能件(4),每一个所述消能件(4)包括垂直交叉设置的消能片(4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绑扎网片(21)的边缘设置有加强杆(22),所述钢筋绑扎网片(21)与所述加强杆(22)套筒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钢筋绑扎网片(21)套筒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钢筋绑扎网片(21)之间设置有缓冲管(23),所述缓冲管(23)沿网片板面倾斜设置,所述缓冲管(23)两端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钢筋绑扎网片(21)套筒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减缓泥石流冲起爬高的拦挡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22)和支撑机构(1)之间还设置有若干柔性连接组件(3),所述柔性连接组件(3)一端与所述加强杆(22)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机构(1)可拆卸连接,所述柔性连接组件(3)包括柔性套筒(31)和连接螺柱(32),所述柔性套筒(31)内侧中部设置有缓冲段(311)。


6.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良文游勇王壮吴俊猛柳金峰宋章陈明浩曹云勇袁东欧阳吉伊小娟张安琪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