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2991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风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体,每个第一支撑体内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滚筒,每个滚筒外均缠绕有挡布,并且,每个第一支撑体均开设有供挡布抻出开口,各第一支撑体通过挡布依次相连接并围设成半包围结构;门结构,门结构设置于半包围结构的缺口处并与半包围结构围设成全包围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第一支撑体为自身容纳腔内的挡布和从上一个第一支撑体内抻出的挡布提供固定位置,并配合挡布和门结构形成将施工、活动区域的四周围设起来的结构,起到了有效的防风效果。挡布可代替挡板,重量轻。挡布可根据使用情况而缠绕在滚筒上或从滚筒上抻出,与传统的固定式挡板相比,操作方便,省时省力,且便于收纳,不会占用待建场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防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风装置。
技术介绍
生活工作中,有很多情况需要进行防风处理,比如:施工现场进行电焊、氧气乙炔切割作业时,建筑材料堆放时,需要有防风措施;室外进行乒乓运动时,由于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同样需要有防风措施。在现有技术中,搭建固定式防风装置费时费力,还可能会占用待建场地,所以需要操作简单的防风装置。电焊作业以及氧气乙炔切割作业的防风措施是在作业位置的周围围上两面移动挡板,但具有危险性:一方面在大风天气的情况下,风向可能会突然改变,使施工作业增加难度,安全风险较大;另一方面风力的变化会导致挡板不稳定,移向一侧或突然倒下会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风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固定式防风装置的搭建费时费力和占用场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防风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体,每个第一支撑体内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滚筒,每个滚筒外均缠绕有挡布,并且,每个第一支撑体均开设有供挡布抻出开口,各第一支撑体通过挡布依次相连接并围设成半包围结构;门结构,门结构设置于半包围结构的缺口处并与半包围结构围设成全包围结构。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每个第一支撑体均包括:底脚,底脚为分别向X轴、Y轴和Z轴延伸的结构;多个支撑段,各支撑段沿Z轴依次相插接,位于末端的一个支撑段沿Z轴与底脚相插接;滚筒包括筒段,各筒段均一一设置于底脚向Z轴延伸的部分和各支撑段内,挡布包括多个布段,各布段一一缠绕在各筒段外,开口包括多个开口部,底脚沿Z轴延伸的部分和各支撑段均开设有一个供各自布段抻出的开口部。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底脚包括:第一方钢,第一方钢的中心轴沿X轴设置;第二方钢,第二方钢的中心轴沿Y轴设置,并且,第二方钢与第一方钢相插接;第三方钢,第三方钢的中心轴沿Z轴设置,并且,第三方钢的底端插接于第一方钢和第二方钢重叠的部位。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第三方钢由两个第一三角钢拼合而成。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各支撑段分别为规格不同的第二三角钢和第三三角钢,第二三角钢的规格小于第三三角钢的规格,各第二三角钢和各第三角钢交替插接。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各第二三角钢和各第三三角钢以一个第二三角钢作为起始段开始交替插接。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一个第一三角钢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格挡;作为起始段的第二三角钢插设于该第一三角钢内,并放置于第一格挡上。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各第三三角钢内且靠近自身的两端均设置有两个第二格挡。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门结构包括:两个第二支撑体,两个第二支撑体并列设置且具有预设距离。进一步地,上述防风装置中,两个支撑体相对的侧壁的相对位置分别设置有可拆卸的连接部,两个连接部之间连接有门帘。本技术中,第一支撑体内设置有可转动的滚筒,滚筒外缠绕有挡布,挡布可从第一支撑体内抻出,同时,第一支撑体至少为两个,第一支撑体为自身容纳腔内的挡布和从上一个第一支撑体内抻出的挡布提供固定位置,并配合挡布和门结构形成将施工、活动区域的四周围设起来的结构,起到了有效的防风效果。挡布可代替挡板,重量轻。挡布可在使用时从滚筒上抻出,在不使用时可重新缠绕在滚筒上,与传统的固定式挡板相比,操作方便,省时省力,而且便于收纳,不会占用待建场地。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风装置中,底脚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风装置中,多个支撑段的插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风装置中,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风装置中,第二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防风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1所示,该防风装置包括:门结构10和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体20,其中,以一个第一支撑体20为例,第一支撑的底部支撑在地面上,第一支撑体20内部具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置有一个滚筒30,滚筒30可转动地连接于容纳腔内,滚筒30外缠绕有挡布40。第一支撑体20的侧壁开设有开口,挡布40可通过开口抻出容纳腔外,其他第一支撑体20的结构可参照以上描述,此处不再赘述。所有第一支撑体20内的挡布40均抻出,任意一个第一支撑体20与从另一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相连接,即各第一支撑体20通过挡布40依次相连接,第一支撑体20与挡布40共同围设成一半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理当具有缺口,门结构10设置于半包围结构的缺口处并与半包围结构相连接,共同围设成全包围结构。具体地,当第一支撑体20的个数为两个时,其中一个第一支撑体20与门结构10的第一侧相连接,从该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与另一个第一支撑体20相连接,从另一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与门结构10的第二侧相连接,并且,门结构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为门结构10相对的两侧;当第一支撑体20的个数大于两个时,将各第一支撑体20进行排列:第一个第一支撑体20、第二个第一支撑体20……最后一个第一支撑体20,其中,从最后一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和第一个第一支撑体20分别与门结构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连接,剩余的各第一支撑体20中,任意一个第一支撑体20与其上一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相连接,从任意一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与其下一个第一支撑体20相连接。第一支撑体20的个数优选为四个,从最后一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和第一个第一支撑体20分别与门结构1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相连接,第二个第一支撑体20与从第一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相连接,从第二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与第三个支撑体相连接,从第三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与最后一个第一支撑体20相连接。具体实施时,滚筒30为塑料管,挡布40为单层牛津布。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体20内设置有可转动的滚筒30,滚筒30外缠绕有挡布40,挡布40可从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同时,第一支撑体20至少为两个,第一支撑体20为自身容纳腔内的挡布40和从上一个第一支撑体20内抻出的挡布40提供固定位置,并配合挡布40和门结构10形成将施工、活动区域的四周围设起来的结构,起到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体,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体内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滚筒,每个所述滚筒外均缠绕有挡布,并且,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体均开设有供所述挡布抻出开口,各所述第一支撑体通过所述挡布依次相连接并围设成半包围结构;/n门结构,所述门结构设置于所述半包围结构的缺口处并与所述半包围结构围设成全包围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第一支撑体,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体内均转动连接有一个滚筒,每个所述滚筒外均缠绕有挡布,并且,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体均开设有供所述挡布抻出开口,各所述第一支撑体通过所述挡布依次相连接并围设成半包围结构;
门结构,所述门结构设置于所述半包围结构的缺口处并与所述半包围结构围设成全包围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支撑体均包括:
底脚,所述底脚为分别向X轴、Y轴和Z轴延伸的结构;
多个支撑段,各所述支撑段沿所述Z轴依次相插接,位于末端的一个所述支撑段沿所述Z轴与所述底脚相插接;所述滚筒包括筒段,各所述筒段均一一设置于所述底脚向所述Z轴延伸的部分和各所述支撑段内,所述挡布包括多个布段,各所述布段一一缠绕在各所述筒段外,所述开口包括多个开口部,所述底脚沿所述Z轴延伸的部分和各所述支撑段均开设有一个供各自所述布段抻出的所述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脚包括:
第一方钢,所述第一方钢的中心轴沿所述X轴设置;
第二方钢,所述第二方钢的中心轴沿所述Y轴设置,并且,所述第二方钢与所述第一方钢相插接;
第三方钢,所述第三方钢的中心轴沿所述Z轴设置,并且,所述第三方钢的底端插接于所述第一方钢和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思远王有哲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