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308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包括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内设置有散热器以及风机,所述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端或是前部两侧方,所述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后端或是后部两侧方,其中后部两侧方的散热出风口形成八字形出风,人性化进出风口设计,使得散热系统排出的废热气流远离人体,大大降低了对人体舒适性的不利影响,散热器及散热流道沿着进出风方向合理布局,使得散热气流阻力减少,流通更加顺畅,散热效果更佳,也会使得废热气流排出更远,最大程度保护人体不受废热气流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
本技术涉及坐具
,具体为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
技术介绍
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停在太阳底下的汽车,座椅表面温度甚至可以达到80℃的高温,即使打开汽车空调,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表面温度降下来;在寒冷的冬季,空调的暖风同样也无法快速缓解臀部和脊背的冰凉。很多中高端汽车都已配备座椅加热功能,但是冷热可调、冬夏两用的座椅,目前只有在少数顶配汽车中才有采用。具有温度调节功能的坐垫,则可以方便有效地缓解以上问题,而热电制冷技术则因为具有体积小、噪音低等特点,并可通过切换电流方向实现制冷和加热转换,为坐垫温度调节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热电制冷元件存在冷端和热端两面,其在制冷时热端所产生的热量,为消耗电能所产生的热量以及从冷端所吸收热量的总和,为保证冷端持续制冷,需要在热端配置散热系统,以将热端热量及时排出。受散热系统的影响,现有方案大多采用独立式的系统,例如中国专利CN201310403043.X,其通过一制冷风机连接风管对坐垫进行冷风输送,该方案制冷系统和散热系统均设置于制冷风机内,并独立放置在坐垫外部。这种独立式系统的缺点是,热电模块冷端需要通过风冷或水冷的方式,将冷量传输至坐垫表面,受接触热阻和传导距离的影响,制冷效率和降温速度均会大大降低;同时坐垫外部连接一个系统,也会影响产品的实际使用体验。内置式系统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但是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散热,散热不充分会影响制冷效率,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系统损坏。现有的散热方式,可以分为风冷式散热和液冷式散热,其中液冷式散热效率较高,但是液体存储和液体循环导致系统过于复杂,且存在液体泄露风险,系统可靠性差;相比而言,风冷式散热效率要低一些,但是其系统比较简单,同时无需定期添加液体作为散热介质,对于坐垫这类对于体积要求较高、对于制冷量要求不大的产品而言,具有更好的优势。采用风冷方式进行散热的坐垫,需要解决好出风口设计的问题,一方面考虑到出风口废热对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出风口位置需要尽量规避与人体相接触部位,例如坐垫上部位和前部位,另一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出风口被堵塞的问题。座椅类产品一般将出风口布置在座椅底部或背部,对于坐垫而言,因为其放置于座椅之上,坐垫底部和背部与座椅相接触,直接布置出风口则容易被堵塞。综上所述,合理设计散热及出风方式,对于系统内置式温度调节坐垫非常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包括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内设置有散热器以及风机,所述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端或是前部两侧方,所述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后端或是后部两侧方,其中后部两侧方的散热出风口形成八字形出风。优选的,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部两侧方,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部两侧方,散热进风口与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人字形流道,散热器呈倒Y形排列于人字形流道内,人字形流道末端上连接有八字形出风流道,所述八字形出风流道连接两散热出风口。优选的,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部两侧方,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部两侧方,同侧的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相互连通形成散热流道,两散热流道平行或成一定角度,两散热流道内均设置有散热器。优选的,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端上,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部两侧方,散热进风口连接至少三独立的散热流道,三独立的散热流道的末端连接散热出风口,三独立的散热流道内均设置有散热器。优选的,三独立的散热流道的末端连接有八字形出风流道,所述八字形出风流道连接两散热出风口。优选的,位于侧方的散热流道与相对应的散热出风口连接,位于中部的的散热流道通过八字形出风流道与两侧的散热出风口连接。优选的,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部两侧方,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端,散热进风口与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人字形流道,散热器呈倒Y形排列于人字形流道内,散热出风口上连接有软性风道。优选的,风机设置于散热出风口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人性化进出风口设计,使得散热系统排出的废热气流远离人体,大大降低了对人体舒适性的不利影响,散热器及散热流道沿着进出风方向合理布局,使得散热气流阻力减少,流通更加顺畅,散热效果更佳,也会使得废热气流排出更远,最大程度保护人体不受废热气流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包括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散热进风口2和散热出风口3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内设置有散热器以及风机,所述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端或是前部两侧方,所述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后端或是后部两侧方,其中后部两侧方的散热出风口形成八字形出风。本实施例中,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部两侧方,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部两侧方,散热进风口与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人字形流道,散热器呈倒Y形排列于人字形流道内,人字形流道末端上连接有八字形出风流道,所述八字形出风流道连接两散热出风口,风机4设置于散热出风口处;风机4与散热器5连接方式根据之间的设计距离而定,可以直接接触连接,也可以设计一个风道支撑连接。散热器5为带有鳍片的导热材料构成,鳍片之间形成散热流道的一部分,散热器5及散热流道7处于坐具芯层6内。散热流道7内填充导风板或者在流道上部覆盖风道支撑以便于气流顺畅通过。坐具两侧边设置有装饰条1,用于装饰和定位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作用,从坐具的前部两侧进风,可以有效地防止大腿、裤子、裙子之类的遮挡物挡住进风口而影响风的循环从而影响散热效果,废热气流从坐具后部两侧出风,形成八字形出风,远离人体温度易感区域,即使有些废热气流上升到达人体的上部,热舒适感已经感受不到了。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风朝着两侧后部吹风并与环境空气热交换,少量风达到人体上部区域时温度已经降得和环境相当。实施例2如图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部两侧方,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部两侧方,同侧的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相互连通形成散热流道,两散热流道平行或成一定角度,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内设置有散热器以及风机,所述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端或是前部两侧方,所述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后端或是后部两侧方,其中后部两侧方的散热出风口形成八字形出风。/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散热流道散热流道内设置有散热器以及风机,所述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端或是前部两侧方,所述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后端或是后部两侧方,其中后部两侧方的散热出风口形成八字形出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部两侧方,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部两侧方,散热进风口与散热出风口之间形成有人字形流道,散热器呈倒Y形排列于人字形流道内,人字形流道末端上连接有八字形出风流道,所述八字形出风流道连接两散热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散热进风口设置于坐具的前部两侧方,散热出风口设置于坐具后部两侧方,同侧的散热进风口和散热出风口相互连通形成散热流道,两散热流道平行或成一定角度,两散热流道内均设置有散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温度调节坐具的散热进排气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永和蔡林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帕拉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