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率半导体器件
,具体地,涉及一种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即IGBT)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GBT)结合了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和双极结型晶体管(BJT)的优势,既有MOSFET器件电压驱动、高输入阻抗和开关速度快的特点,又有BJT导通压降低和电流驱动能力强的特点,因而广泛应用在能源转换、机车牵引、工业变频、汽车电子和消费电子等领域,是电力电子领域重要核心器件之一。图1所示为现有沟槽栅IGBT结构,该结构包含三个电极:底部集电极C(10)、顶部发射极E(8)和栅极G(9)。其内部包括:由N+发射极区1、P型基区2和N-漂移区4构成的NMOS,由顶部P+发射极区3、P型基区2、N-漂移区4、N+缓冲区5和底部P++集电极区6构成的宽基区双极结型晶体管PNP,以及中间浮空P型基区2a。器件栅结构是由沟槽栅电极9和栅介质层7组成。栅极9电压高于器件阈值电压时,NMOS导通,电流由N+发射极区1进入N-漂移区4,给下方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集电极结构,包括底部集电极,位于所述底部集电极上方的P++集电极区和位于所述P++集电极区上方的N+缓冲层;/n漂移区,位于所述N+缓冲层的上方,其中,所述漂移区中有超结结构,所述超结结构为沿着第三维z方向依次交替放置的多根第一掺杂立柱和多根第二掺杂立柱;/n表面结构,位于所述漂移区上方,其中,所述表面结构包括P基区、浮空P基区、设置在所述P基区中的沟槽栅极以及P+发射极区和N+发射极区、以及设置在所述浮空P基区、所述沟槽栅极和所述P+发射极区和N+发射极区上方的顶部发射极,其中,所述P+发射极区与所述N+发射极区交替放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电极结构,包括底部集电极,位于所述底部集电极上方的P++集电极区和位于所述P++集电极区上方的N+缓冲层;
漂移区,位于所述N+缓冲层的上方,其中,所述漂移区中有超结结构,所述超结结构为沿着第三维z方向依次交替放置的多根第一掺杂立柱和多根第二掺杂立柱;
表面结构,位于所述漂移区上方,其中,所述表面结构包括P基区、浮空P基区、设置在所述P基区中的沟槽栅极以及P+发射极区和N+发射极区、以及设置在所述浮空P基区、所述沟槽栅极和所述P+发射极区和N+发射极区上方的顶部发射极,其中,所述P+发射极区与所述N+发射极区交替放置在垂直于平面的所述第三维z方向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掺杂立柱为P型立柱,所述第二掺杂立柱为N型立柱。
3.根据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2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漂移区内每一所述N型立柱与一所述N+发射极区相对应,每一所述P型立柱与一所述P+发射极区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还包括:
隔离介质层,设置在所述顶部发射极下方;
栅介质,包围所述沟槽栅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N+发射极区、所述P基区与所述N型立柱构成输入NMOS结构。
6.一种制备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结构的方法,包括:
制备衬底;
在所述衬底的正面形成漂移区,所述漂移区中有超结结构,所述超结结构为沿着第三维z方向依次交替放置的多根第一掺杂立柱和多根第二掺杂立柱;
在所述漂移区上方形成表面结构,所述表面结构包括P基区、浮空P基区、设置在所述P基区中的沟槽栅极以及P+发射极区和N+发射极区、以及设置在所述浮空P基区、所述沟槽栅极和所述P+发射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飞,宋李梅,韩郑生,杜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