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距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95243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6
一种测距装置,由装置底部至顶部形成轴向并且依序包括基座、旋转件以及测距模块。该基座包括第一外周壁以及第一阻隔圈,其中,该第一外周壁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该第一阻隔圈位于该第一外周壁的内围,并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而该第一外周壁与该第一阻隔圈之间形成槽部。该旋转件设置于该基座上,并包括凸块以及引导角,其中,该引导角形成于该凸块朝向该基座的一侧,并位于该第一阻隔圈的外围以及该槽部朝向该装置顶部的一侧。该测距模块设置于该旋转件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测距装置
本专利技术有关于一种雷射测距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扫描周遭环境的雷射测距装置。
技术介绍
现今社会上,使用扫地机器人的家庭日渐增长。在清洁过程中,若水或灰尘等异物入侵扫地机器人的内部,将可能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更甚者,将可能导致测距模块无法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测距装置,其内设置有阻隔圈的结构,以提供防水防尘的效果。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测距装置的其中一实施例由装置底部至顶部形成轴向并且依序包括基座、旋转件以及测距模块。该基座包括第一外周壁以及第一阻隔圈,其中,该第一外周壁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并环绕该基座,该第一阻隔圈位于该第一外周壁的内围,且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并环绕该基座,而该第一外周壁与该第一阻隔圈之间形成槽部。该旋转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并包括凸块以及引导角,其中,该引导角形成于该凸块朝向该基座的一侧,并位于该第一阻隔圈的外围以及该槽部朝向该装置顶部的一侧,该引导角与该第一阻隔圈之间形成间隙。该测距模块设置于该旋转件上,其中,该基座容置该旋转件以及该测距模块。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测距装置更包括前饰盖以及上盖,该前饰盖设置于该测距模块的正面。该上盖设置于该基座上,并包围该前饰盖、该测距模块与该旋转件。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前饰盖与该上盖为一体成型,该第一外周壁环绕该基座的中心,该凸块沿着该旋转件的径向向外延伸。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引导角的下缘相对于该凸块的侧缘的表面具有一角度,而该测距装置满足下列条件式:5°≦A≦75°或95°≦A≦155°,其中,A为该引导角的下缘的该角度。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引导角的侧缘与该第一阻隔圈的侧缘相隔一距离,而该测距装置更满足下列条件式:B>1.2(mm)以及30°≦A≦60°或120°≦A≦155°,其中,B为该引导角的侧缘与该第一阻隔圈的侧缘相隔的该距离。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阻隔圈的上缘更设置有一倒角,该倒角具有第一斜面,该引导角具有第二斜面,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相互对应,该第二斜面位于该第一斜面的斜上方。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测距装置更包括引导组件,该引导组件设置于该凸块的侧缘的表面,并相对于一水平面向下倾斜。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引导角于垂直于该轴向的方向具有一径宽,该引导角靠近该测距装置顶部的径宽大于该引导角靠近该测距装置底部的径宽。在另一实施例中,该径宽沿着该测距装置的顶部至底部逐渐变小,该引导角朝向该第一外周壁的外侧缘与该凸块朝向该第一外周壁的外侧缘可在同一平面上或不同平面上。在另一实施例中,该第一阻隔圈、该引导角、该槽部以及该第一外周壁由该测距装置的内部依序朝外部排列。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测距模块包括计算单元、光发射器以及光接收器,该光发射器发出的光束到达一目标物,被该目标物反射的该光束被该光接收器所接收,该计算单元可将该测距装置与该目标物之间的距离计算出来。在另一实施例中,该测距装置更包括驱动模块以及供电电路板,该驱动模块设置于该基座并邻近于该旋转件,该驱动模块驱动该旋转件进行转动;该供电电路板设置于该基座的下方,并藉由无线或有线的方式提供电力给该测距模块与该驱动模块。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测距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测距装置内设置有阻隔圈的结构,以提供防水防尘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测距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测距装置的爆炸图。图3是图1中的测距装置的部分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测距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测距装置的第七实施例中的上盖与前饰盖的立体图。图6是图5中的上盖与前饰盖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以及2,本专利技术一第一实施例的测距装置100包括上盖11、前饰盖13、测距模块15、旋转件17、基座19、驱动模块(未绘示)以及供电电路板(未绘示)。测距装置100由底部至顶部形成轴向。其中,测距装置100藉由驱动模块来驱动旋转件17进而转动测距模块15,以对其周遭环境进行距离量测。以下详细说明这些组件的设置与组装:基座19包括复数个测距齿191、第一阻隔圈195以及第一外周壁199。这些测距齿191自基座19上朝向旋转件17的一面垂直延伸而出,并等间隔地排列成一圆圈。第一阻隔圈195自基座19上朝向旋转件17的一面沿着测距装置100的该轴向延伸而出,环绕于基座19的中心,并位于这些测距齿191的外围,进而使得一旋转槽193形成于这些测距齿191与第一阻隔圈19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阻隔圈195亦可不以基座19的中心环绕于基座19。第一外周壁199自基座19上朝向旋转件17的一面沿着测距装置100的该轴向延伸而出,环绕于基座19的中心,并位于第一阻隔圈195的外围,进而使得槽部197(请参阅图3)形成于第一外周壁199与第一阻隔圈195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外周壁199亦可不以基座19的中心环绕于基座19。其中,测距齿191、旋转槽193、第一阻隔圈195、槽部197以及第一外周壁199由内而外依序排列。可以理解的是,槽部197可以为一排水槽或者凹槽,当测距装置100被水、液体喷洒泼到时,水、液体会顺流至此处再被引导至外部。旋转件17包括凸块171、第二阻隔圈173(请参阅图3)以及第二外周壁175。第二外周壁175自旋转件17相对于基座19的一面垂直延伸而出,以形成一容置空间177。凸块171自第二外周壁175的下缘沿着旋转件17的径向向外延伸而出。请参阅图3,第二阻隔圈173自旋转件17上朝向基座19的一面垂直延伸而出。测距模块15用以测量测距装置100与周遭物体之间的距离,并包括计算单元(未绘示)、光发射器151以及光接收器153,其中,光发射器151为雷射二极管(LaserDiode,LD)或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光发射器发出的光束到达一目标物,被该目标物反射的该光束被该光接收器所接收,计算单元可将该测距装置与该目标物之间的距离计算出来。驱动模块设置于基座19并邻近于旋转件17,驱动模块可为马达,驱动模块驱动旋转件17进行转动,具体而言,驱动模块可藉由一链接单元(未绘示)与旋转件17相链接后以驱动旋转件17进行转动,其中该链接单元可为皮带或传输带。该供电电路板设置于基座19的下方,并藉由无线或有线的方式提供电力给测距模块15与驱动模块。组装时,前饰盖13设置于测距模块15的正面,以对光发射器151与光接收器153的前端起到防护作用。接着,结合了前饰盖13的测距模块15设置于旋转件17上的容置空间177。如图3所示,旋转件17可转动地设置于基座19上,且第二阻隔圈173进入旋转槽193之中(即位于这些测距齿191与第一阻隔圈195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当旋转件17设置于基座19上时,第二阻隔圈173不会触碰到基座19,且这些测距齿191与第一阻隔圈195也不会触碰到旋转件17,使得一空间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装置底部至顶部形成轴向并且依序包括:/n基座,包括第一外周壁以及第一阻隔圈,其中,该第一外周壁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并环绕该基座,该第一阻隔圈位于该第一外周壁的内围,且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并环绕该基座,而该第一外周壁与该第一阻隔圈之间形成槽部;/n旋转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并包括凸块以及引导角,其中,该引导角形成于该凸块朝向该基座的一侧,并位于该第一阻隔圈的外围以及该槽部朝向该装置顶部的一侧,该引导角与该第一阻隔圈之间形成间隙;以及/n测距模块,设置于该旋转件上,其中,该基座容置该旋转件以及该测距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03 TW 1081191811.一种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由装置底部至顶部形成轴向并且依序包括:
基座,包括第一外周壁以及第一阻隔圈,其中,该第一外周壁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并环绕该基座,该第一阻隔圈位于该第一外周壁的内围,且沿着该轴向延伸而出并环绕该基座,而该第一外周壁与该第一阻隔圈之间形成槽部;
旋转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基座上,并包括凸块以及引导角,其中,该引导角形成于该凸块朝向该基座的一侧,并位于该第一阻隔圈的外围以及该槽部朝向该装置顶部的一侧,该引导角与该第一阻隔圈之间形成间隙;以及
测距模块,设置于该旋转件上,其中,该基座容置该旋转件以及该测距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前饰盖以及上盖,该前饰盖设置于该测距模块的正面,该上盖设置于该基座上,并包围该前饰盖、该测距模块与该旋转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前饰盖与该上盖为一体成型,该第一外周壁环绕该基座的中心,该凸块沿着该旋转件的径向向外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导角的下缘相对于该凸块的侧缘的表面具有一角度,而该测距装置满足下列条件式:
5°≦A≦75°或95°≦A≦155°,其中,A为该引导角的下缘的该角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测距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引导角的侧缘与该第一阻隔圈的侧缘相隔一距离,而该测距装置更满足下列条件式:
B≧1.2(mm);
30°≦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云民林君洲
申请(专利权)人: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