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C环结构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006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C环结构,包括:后顶盖横梁、地板横梁结构、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第一后减震塔和第二后减震塔以及第一上车身D柱和第二上车身D柱;地板横梁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后纵梁的第一端和第二后纵梁的第三端;地板横梁结构包括并排分布的、具有相同长度且两端对齐的第一地板横梁和第二地板横梁;第一后纵梁的第二端和第二后纵梁的第四端分别连接第一后减震塔的第五端和第二后减震塔的第七端;第一后减震塔的第六端和第二后减震塔的第八端分别连接第一上车身D柱的一端和第二上车身D柱的一端;后顶盖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上车身D柱的另一端和第二上车身D柱的另一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合理的规划车身C环结构,提升了扭转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C环结构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结构
,具体涉及一种车身C环结构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只有在有限时间内低成本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胜。C环作为车身结构的一部分,其结构的好坏影响到车身的扭转刚度,从而影响车身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结构,满足性能带宽和布置带宽为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传统燃油车,随着排放及油耗法规要求越来越严苛,整车轻量化要求越来越高;车身轻量化技术是整车轻量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轻量化材料(如镁合金,铝合金零件)和工艺在车身上被运用。传统乘用车笼式车身,从前往后依次为A柱、B柱、C柱、D柱,四个环状结构起到对乘员舱进行保护和提供必要刚度与模态的作用。对于SUV车型,在前期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数据模型分析阶段,着重考察白车身后部的扭转模态和扭转刚度,能否提升整车刚度和模态对整车NVH性能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更高的整车刚度可以提高车身在行驶过程中的动态响应,从而提升整车行驶品质,更轻的上车身可以降低整车能耗,也可以降低车身重心,提升整车操控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C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顶盖横梁、地板横梁结构、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第一后减震塔和第二后减震塔以及第一上车身D柱和第二上车身D柱;/n所述第一后纵梁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后纵梁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后减震塔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二后减震塔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n所述地板横梁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所述地板横梁结构包括并排分布的第一地板横梁和第二地板横梁,所述第一地板横梁和所述第二地板横梁具有相同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地板横梁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地板横梁的两端对齐;/n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端和所述第七端;/n所述第六端和所述第八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C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顶盖横梁、地板横梁结构、第一后纵梁和第二后纵梁、第一后减震塔和第二后减震塔以及第一上车身D柱和第二上车身D柱;
所述第一后纵梁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后纵梁包括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一后减震塔包括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二后减震塔包括第七端和第八端;
所述地板横梁结构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端;所述地板横梁结构包括并排分布的第一地板横梁和第二地板横梁,所述第一地板横梁和所述第二地板横梁具有相同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地板横梁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地板横梁的两端对齐;
所述第二端和所述第四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五端和所述第七端;
所述第六端和所述第八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上车身D柱的一端和所述第二上车身D柱的一端;
所述后顶盖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上车身D柱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上车身D柱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C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地板横梁和所述第二地板横梁具有相同的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C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车身D柱外侧和所述第二上车身D柱的外侧均设有D柱外板;
所述D柱外板的材料为铝材,且经冷冲压工艺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C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车身D...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亮和仕超贺捷冯永昌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